微信創業案例

才智咖 人氣:5.74K

案例一:

微信創業案例

做微信專案賺下第一桶金

從2013年起,重慶將在校大學生納入微型企業政策扶持體系,並出臺了一系列幫扶政策,極大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業熱情,劉真海便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代表人物。

依靠5萬元創業資本金補助,90後大學生劉真海開始圈地打造自己的“沙灘”。劉真海踏出校門發現的第一個商機不是APP,而是微信。微信的“圈子營銷”模式已獲得眾多商家青睞,其中最緊缺的便是打造平臺的技術人。

劉真海看準了這個市場。“第一單業務是為一家餐飲連鎖店設計微信平臺業務。使用者只要登入該店的公共平臺,就能查詢餐廳資訊、訂餐、點菜,到店即可開吃。”劉真海說,他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給這家餐飲店製作了一個微信平臺,除去1萬多元的製作成本,第一桶金賺了2萬元。隨後,劉真海又成功拿下了UME、巴將軍、武陵山珍、美茜百貨等企業打造公眾企業微信平臺的訂單。

“看似不錯,實際利潤不高。好的微信平臺通常在4萬-5萬元,這是2013年的市場價。但隨著競爭殺價激烈,今年的市場價甚至跌到了1萬-2萬元。”劉真海說,雖然公司2013年的營業額達到了100萬元,但做這種專案就是在不斷重複,無核心競爭力將無法做強做大。他開始思考第一次轉型。

撿貝殼

做運營管家公司駛上快車道

“在微型企業處舉辦的一次培訓中,有個老闆說他們有自己的微信,卻不會管理。我當時就想到我們可以做這個。”劉真海說,轉型兩個多月後,他們和7個商家簽約,涉及餐飲、租車、酒店、KTV等多個領域。

“比起做專案的一次性服務,我們做運營,客戶可以選擇根據粉絲數量付費,也可以選擇按月繳納微信管理月費。比如,通過粉絲數量盈利就是通過幫客戶建立和維護微信平臺,多一個有效粉絲就可提成0.5-1元不等。”劉真海說。

公司轉型後開始迅速發展,公司也從小龍坎一個負一層的地下室搬到了解放碑的國貿大廈,團隊人數也飆升到了60多人。

 找珍珠

整合小企業組建大平臺

“微信服務重在如何駕馭。你可以幫十家、百家公司做運營,但那是幫別人做。但要想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打造自己的`平臺,並把客戶吸引到這個平臺上,我們進行運營管理。”劉真海說,如果不出意外,今年的年營業額將能達到500萬元。

從今年3月起,劉真海開始調整原有的業務板塊,悄悄開始了第二次轉型。他與相關企業強強聯合,正在打造一個智慧社群平臺,這裡包含了市民吃穿住用行涉及的方方面面。為了優化資源,他將團隊人數縮減到了40多人,並將辦公地搬到了重慶兩江IT微型企業孵化園,享受每月20元/平方米的租金優惠政策,可節約上萬元的運營開支。

“市微型企業處不僅提供了辦公便利,還通過人才培訓,為我們接洽了很多客戶資源。”劉真海說。

劉真海說,微信的平臺價值在於背後的龐大使用者資料資源。而要想獲得這樣的資料資源就要做好免費的市民服務。比如和街道辦合作,市民以後可以直接連線到街道辦資訊系統,進行政務資訊查詢。

“如果不出意外,該專案明年可以進行內測,隨後上線運營。”劉真海說,這將是他明年的重要工作。

 

 

 

 案例二:

瀋陽90後女孩小雪大學畢業後,開起了自己的零食小店,不過與實體店和網店不同,小雪的經營範圍在微信和微博上。經營了大半年時間,小雪已經有了近百個固定顧客,她也經常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意經。

小雪剛畢業時,不想去寫字樓裡打工,很想自己創業,當她把這個想法告訴父母時,得到了父母的支援,父親說,“怎樣都是工作,只要肯付出辛苦,好好經營自己的小店,我和你媽都支援你。”

有了父母的鼓勵和資金上的支援,小雪拿著5萬元錢開始了創業。但是親戚、朋友都不太看好,他們總是認為小雪應該找個穩定的工作。“剛開店時,顧客也都不信任我,畢竟我沒有實體的店鋪,但是我做事認真,從不糊弄,時間久了,大家慢慢認可了。”小雪說,微信的朋友圈越來越多,大夥也都幫她推薦,所以生意越來越好。

有時,為了節省運費,小雪還會騎車或者坐地鐵去送貨,“我的買家大多是寫字樓裡的白領,和我年紀差不多,或者比我大幾歲,送了幾次貨之後,我們都成了朋友,她們的聚會也會邀請我,讓我覺得自己既是‘編外’人員,又是他們中的一員。”

由於經常有買家在微信裡諮詢問題,小雪幾乎是手機不離手,常常是一邊吃飯,一邊回覆資訊。有一次,一位買家著急收貨,小雪頂著30多攝氏度的高溫給送了過去,當看到小雪滿頭大汗、頭髮都貼在臉上時,這個買家說:“咱倆以後就姐妹相稱吧,空閒時間裡,我也能幫你賣貨!”

小雪店裡賣出的零食,她都要親自品嚐過,才發給買家,加上她的體驗,很多顧客喜歡這樣的經營方式,“我會把自己的體會全都寫下來,並配上圖片,這樣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購買,我的圖片也都是真實的,這樣雖然我沒有實體店,但是顧客也有體驗的機會。”

小雪說:“等以後我的客戶群再穩定些,我也打算到寫字樓裡開店,這樣距離我的顧客們更近一些,還能隨時瞭解他們的需求。”

 

 

案例三:

“朋友圈”裡做零風險生意

許多大學生選擇微信平臺做生意,就是看中它不用租房子、不用註冊公司,等於“零成本”投入;並且它不像淘寶,需要保證金和層層認證的流程,只需要手機號、身份證號就能快速開店。

在“朋友圈”做生意收益如何?去年冬天,小靜在“朋友圈”賣暖手寶就成交了200個,“平均每個賺5元錢,賺了1000多元。”但小靜同時表示,畢竟“朋友圈”裡只有那麼幾百人,能挖掘的客戶資源有限,賺更多的錢有一定難度。

“朋友圈”做生意賣什麼?那就要看你的小夥伴都是什麼來頭了,大四學生小龐的朋友圈裡除了同學、老師,還有很多“富二代”和潮男靚女,她看準這個市場,在“朋友圈”裡賣起了奢侈品。名包、名錶、名服飾,因為找到一手貨源,小龐的賣品價效比特別高。

“‘朋友圈’做生意真是零成本的,我在這邊只負責傳圖賣,有人看中了就給我匯款下單,我把成本錢打給線下賣家,通知廠家發貨。我掙差價。”小龐說,每月的收入夠零花,“並沒有同行吹噓的月入上萬那麼犀利。”

大學城裡當電商開 “微店”

如果說微信“朋友圈”是“擺地攤”,那麼微信服務號做生意更像是“進商場”。

“微信服務我來做!送餐、送水果、送零食,跑腿就為你滿意……”大學城裡一股“微信營銷”風蔚然興起。大學生們申請微信公共號經營“微店”,通過微信提供服務和買賣。“只要你擁有一部智慧手機,想吃什麼,發幾句留言,馬上就能送到你面前。”

今年元旦,廣州大學城第一家微信水果商城“果姑娘”開始執行。中山大學軟體學院畢業生吳承峻和一個老鄉“合夥”開始了水果電商創業。“果姑娘”不僅送果上門,還負責水果的挑選和“售後”,“發現有壞果可換可退。”短短兩週試運營時間,就賣出2000斤水果。如今使用者已接近兩千人,日流水也達到700多元。隨著使用者數的增長,團隊開始招聘兼職學生送果。據吳承峻介紹,他們還計劃在其他高校設定代理點,將該微信水果商城推向整個大學城。

類似的學生電商在其他高校也相繼湧現,陝西理工學院數學與電腦科學學院的5位大三學生便創辦了微信購物公眾平臺——陝理工一號店,該“微店”只針對校園使用者,主營水果和零食,接單之後送貨上門。組織者周浩說,“當收到同學下單資訊後,工作就開始了,稱重、打小票、送貨上門等一系列活兒,誰有空誰就來做。學校的老師也下單買我們的水果。”此外,他們還利用微信購物公眾平臺幫同學免費釋出二手交易資訊,提供免費的數碼產品維修等。

從小打小鬧到成立公司

福建農林大學的林燁用微信賣水果近一年,特色是水果拼盤,最高紀錄月收入超3萬元。前期創業時,進貨、銷售、送貨全都一人包辦,“獨來獨往”太累,租店成本又太高,林燁決定將他的“創業基地”放在微信上。如今有5個小夥伴加入到了他的水果微營銷中,生意好時,一天就能收入1000多元。 “希望把利用新媒體建成的網路商店做成一個品牌。” 林燁說。

同樣做水果配送的姜軍是重慶郵電大學研二學生。姜軍和他的合夥人王健樂創辦了品牌“菜小二”。“配送暫定為水果,做好了再拓展至生鮮。”他們組建團隊,找來一批技術達人,做網站、APP、微信平臺的技術研發、運作,在校外租了一個80多平方米的套間作創業基地。姜軍說,第一筆創業資金來自於兩人的積蓄和獎學金。創業的資金不多,水果所掙的也不多。

業餘時間,“菜小二”的技術團隊會承接一些專案,所獲得的資金用來推動創業運轉,現在已經盈利。“我們即將推出APP,顧客可以線上選購併搭配水果,我們根據要求配送。”。

微信創業獲校方和企業支援

在武漢商學院,三個學生組成“三分度”創業團隊,他們通過微信賣紅棗、電腦耗材、運動文具等,生意不錯,還獲得了“院長獎學金”,微信賣棗還引起某上市公司關注,對方授權他們建起首個校園代理店。團隊負責人楊磊表示,宣傳單的印製、物流等方面的費用全部由企業承擔。企業還給出八折優惠,提供了500張校園會員卡。“三分度”正計劃逐步向武漢其他高校發展校園代理店。

而姜軍和王健樂創辦的“菜小二”在去年12月的重慶市大學生創業大賽上,得到了多位評委好評。目前已有幾家大企業表示想投資。如今,“菜小二”的月銷售額已經達到1.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