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草根商人的創業蛻變之路

才智咖 人氣:1.84W

在中國商業界,李書福代表一種可能性。

一個草根商人的創業蛻變之路

一家國有體制外的民營企業,有沒有可能在準壟斷行業獲得一席之地?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及市場資源的後進者,有沒有可能在汽車行業裡爭出一片天?一種類似混業經營的模式,能否讓中國企業走得更快、更遠?一位草根出身的商人,有沒有可能蛻變成具有現代商業氣質的企業家?

可能性是硬幣的兩面,可能的背面就是不可能。

我第一次聽說李書福是在10年前,那時還在新華社當記者的我去台州的路橋小商品市場調研,那裡是全國僅次於義烏的第二大小商品集散地,貨物雲集,塵土飛揚,商貿之發達可以想見。當地官員歷數企業時說,台州的摩托車裝配工廠很多,從日韓等地進口零部件——其中相當多是"灰色進口",通過簡單的裝配,以低價傾銷華東和北方的鄉鎮市場,非常賺錢,其中比較大的一家就是李書福兄弟辦的。我去工廠參觀了,並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工廠就在國道線邊,設施簡陋,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工廠的人見我們去還很緊張,因為不久前剛剛發生過門衛打人的事件。

過了幾年,突然冒出李書福想造汽車的新聞。我第一次看到這條新聞時,很吃驚,我對江浙一帶的知名企業瞭如指掌,其中最有可能做成汽車的,是萬向集團的魯冠球。

可是,這回卻被名不見經傳的.李書福搶了先。李書福造車,沒有牌照,他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請給我們一次失敗的機會。"我聽過李書福的多場演講,能講出這麼有哲理和煽情的名言,真是為難他了。在一開始,李書福就被媒體渲染成了一個"符號",一個唐·吉訶德似的、隨時有可能被強大體制吞沒的悲情英雄,而李書福本人似乎也十分"配合"這樣的形象塑造,他是一個天生的本色演員。

可是,李書福並沒有真的變成一個只會演戲的"喜劇演員"。在他不斷作秀的同時,吉利集團卻以無比紮實而堅定的步伐在汽車行業迅猛成長。如今回視,無論是轟動的價格戰、與跨國公司的車型專利官司,還是對自主創新的追求,似乎都符合一個追趕型企業的發展邏輯,這是一個尚無法用成功來定義的企業,但是,它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和獲得的戰績卻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

李書福不是那種用商學院裡的教科書可以定義的企業家,所以,有人說他是"汽車瘋子"。"瘋子"的說法,很類似格魯夫所謂的"偏執狂",這位英特爾公司的拯救者說過的最著名的格言就是:"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它成為很多中國企業家的信條,包括華為的任正非、順馳的孫巨集斌,還有吉利的李書福。

"瘋子"首先是一種精神。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一部叫《亮劍》的電視劇風靡一時,主人翁李雲龍便是一個"瘋子"般的軍人:"兩位劍客狹路相逢,哪怕對手是天下第一高手,哪怕明知會血濺戰場,你也要毅然亮劍。"李書福做汽車,從人才、資本、技術、品牌到政府支援,無一亮點,但他就是鐵了心要造車,而且高調前行,只求一敗。在任何一個行業裡,出現這種"瘋子"般的企業家,都是讓人膽戰心驚的。因為,他可以被"擊倒",但卻不會被"擊垮"。商戰如戰場,很多時刻的成敗均在咬牙一瞬間,李書福能夠殺出一條血路,跟他的這種"瘋子精神"大有關係。"瘋子"還是一種戰略。"瘋子"的特點就是拳無招數,牌無章法,把原來的遊戲規則視若無物,用張五常教授的話說就是"盲拳可以打死老師傅"。

中國汽車行業因多年的壟斷經營,各大汽車廠家均裹足而行,業內"行規"重重,暮氣十足。而且,在李書福進入的時候,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戰略佈局早已完成,民族汽車行業已經"百病纏身",奄奄一息。正如本書作者鄭作時所言,"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確實來得太晚了,晚得從業者必須要瘋狂才能贏得遊戲。"李書福要立穩腳跟,照尋常戰略去打,可以說連1%的勝算都沒有,於是,他索性撒開膀子,披散頭髮,一陣胡攪蠻纏,卻也讓對手一時間不知所措。你看李書福玩足球、建大學、搞跑車、打官司,沒有一招不透著一股"瘋"勁,但那些國際公司面對這樣的對手,縱然渾身是勁、腰纏萬金,卻也不知道如何應對是好,在這個時候,成為"瘋子",未必不是一種好戰略。

"瘋子"更是一種專注。李書福要造車的前後,單是浙江和江蘇兩省就至少有8家以上的民營企業紛紛提出了造車戰略,媒體還起了個新名詞,名曰"民企造車運動"。數年下來,吉利是碩果僅存的一家。這未必是說其他企業家不如李書福,而是因為,那些企業造車,都給自己留了後路,原來的產業不放棄,把造車變成一個"大誘餌",希望以此釣得政府的支援、銀行的青睞。只有李書福最"瘋"、最"傻",一說造車,就不幹別的,心無旁騖,把身家性命都賭了上去。從本書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李書福遇到的困難可謂千重山萬里水,無非別的企業知難而退了,他卻"走投無路",一門心思地向前衝。

李書福是那種經濟學家們無法用規律來解釋的企業家。制度經濟學的大師科斯說過:"當經濟學家們發現他們不能分析真實世界裡發生的事情的時候,他們就用一個他們把握得了的想象世界來替代。"他進一步還說:"我嘗試著從工廠和辦公室,而不是從經濟學家們的著作裡找尋企業存在的理由。"這兩段話用在李書福和吉利集團這個案例上都非常的適用。

企業家需要一點"瘋勁",這是本書試圖告訴讀者的第一個道理,而更有趣的第二個道理——或者說懸念是,企業家如何做到"形瘋神不瘋"。在過去三十年的中國企業史上,每當一個企業家被賦予或承載了很多寓意的時候,他所面臨的凶險和動盪就會比其他人大很多,而這個企業家如果靠的是一種非常規的模式成長起來的,那麼,他所面臨的失敗的概率就更大了。

一個企業在崛起和衝鋒的時候,可以靠一股"瘋勁"打出一片空間來,可是,隨著規模的擴大和競爭的正面化、陣地化,總是靠一股精神氣已經走不了太遠了,所謂"小企業做對事,大企業不做錯事"。這時,企業家必須要尋找的是"瘋狂"的邊界。

從公司研究的角度來看,吉利是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標杆。在初戰告捷之後,在企業規模日漸擴大的時候,它必須尋找到新的增長戰略。消費者或許會因為它是民族品牌而給予掌聲,然而在實際的購買行動中,每一個人卻必須冷靜地考慮價效比、汽車質量以及售後服務成本等等,這些冰冷的資料仍然是左右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最後一個砝碼。李書福和吉利任重而道遠。這個性格倔強、草根本色的浙江台州人不是企業史上的第一個"瘋子",不過,我們祝福他會是一個修成正果的"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