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中科院院士一個月工資到底有多少

才智咖 人氣:3.26W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10月改為現名。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群體。下面小編為你揭曉中科院院士一個月工資到底有多少,希望你喜歡。

揭祕中科院院士一個月工資到底有多少

作為院士身邊的人,有機會接觸很多學術界泰斗,網上正在熱議的金融高管6000萬年薪,突然讓我覺得有必要晒晒身邊院士的工資。

周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發明一等獎獲得者,國家人事部等部位記一等功,先後獲得國家、部、省科技獎勵30餘項。累計創經濟效益超過400億。

周院士最近一年工資狀況:

月基本工資:4890;

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100;

崗位津貼:1000;

院士津貼:5000;(由於大學有寒暑假,假期沒有崗位津貼)

扣除:所得稅約800,住房公積金1200,工會費等其他費用約2000  累計月收入約:9100元左右。年收入約100000元。

看了這個工資單,開眼了吧,實際上,很多高校和農業科研單位,院士的收入都差不多這個水平,該大學,還有另外一個院士,工資還要少上幾百元,同為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先生的工資也比這個高不了多少。我有兩年沒有見到袁先生了,至少3年前,他們的工資是差不多的水平。

汗,當100個院士,100箇中國頂尖科學家的工資還趕不上一個一般金融業高管薪酬的時代,肯定不能說我們現在的分配制度是很公平、科學的。這也是自然科學學術界人才流失,科技創新能力、科技發展水平很難趕上和超越已開發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院士一年待遇40萬還不夠”

有一個細節也讓他切實體會到國家對科技創新、對人才的重視。在趙淳生左邊就座的是國務院一名幹部,座談會開始前,他向趙淳生詢問:現在的科研製度還有什麼問題?待遇怎麼樣?當聽說趙淳生作為院士一年待遇有大約40萬時,這位幹部說:“這個還不夠。”不過,趙淳生說,經歷過苦難,這些錢夠了,可能年輕人不夠。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這位“奔八”的老人正用自己的超聲電機專利技術作股,與社會資本合辦企業

地方給予院士的優厚待遇

儘管院士已經在人數上大大增長,在地方上,他們仍然是相當稀缺的資源。公開資料顯示,各地為了招徠院士,均推出了相當優厚的條件。

2009年12月,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宣佈,兩院院士如果願意到院裡任職並完善協議,單位將提供不小於200平方米的住房,並一次性給予200萬元安家費。

2010年8月,河北宣佈,在冀院士特殊生活補貼由每人每年6萬元增加到20萬元;新引進和新當選的院士給予100萬元的科研啟動經費支援;新引進院士給予一次性安家費20萬元;醫療保健按副省級對待,每年兩次健康檢查;配備相對固定的專用車輛。

河南省明文規定,從2004年起,河南省省屬單位院士年薪不低於20萬元,省財政為院士每人補貼20萬元配備工作用車,院士享受相當於副省級的醫療待遇,醫療費用實報實銷併發給每位院士每月500元護理費用。

武漢理工大學承諾,凡引進來的院士,都能獲得100萬元科研經費、200平方米院士樓住房、50萬元安家費。

湖南一所大學對引進院士許諾:配偶隨調,支付100萬元人才使用費,100萬元科研啟動費,安排200平方米左右的住房。

山西省中北大學規定的引進院士待遇為,科研啟動費200萬元、安家費10萬元、年薪20萬元、來校後分配260平方米住房等。

江蘇南通市曾在2010年推出名為"江海英才"的攬才計劃,其中包括:到南通市區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或條件相當的境外高階人才,提供不低於500萬元的工作經費,150萬元的購房補貼或提供不少於180平方米的暫住房,並在3年內按實際在通時間給予每月5000元的生活津貼。

高校數百萬年薪招聘 院士頭銜為何如此“天價”?

近日,南京曉莊學院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對兩院院士亮出“高薪牌”,提供購房補貼、安家費、科研啟動費等最高600萬元的待遇。無獨有偶,湖北中醫藥大學開出200萬元年薪“挖”院士;臨沂大學開出科研啟動經費1000萬元,年薪300萬元,安家費200萬元等優厚待遇招聘院士。

類似這樣高薪招攬院士的訊息頻頻見諸報端,讓人不禁質疑:院士頭銜“含金量”為何如此驚人?“天價”院士又能帶來些什麼?對此,記者進行了採訪。

院士頭銜“含金量”驚人

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自2009年起,中科院給院士的津貼由原來每月200元調高至1000元。此外,年滿80週歲的院士升為“資深院士”,不再擁有院士選舉投票權,但每年另享有1萬元“資深院士津貼”。

記者採訪瞭解到,江蘇兩院院士收入分配機制基本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工資加津貼,如一年工資收入20萬元左右,另有24萬元左右津貼;第二類是各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土政策”,即所謂年薪制,如某高校規定新引進院士年薪150萬元,為確保不至於“招來女婿氣跑兒子”,新引進院士與學校原有院士享受同等待遇,校內原有院士也享受年薪150萬元的待遇。這裡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有些院士本身就是各單位的“頭頭”,既當領導,又享受高薪,難免引起群眾非議。

江蘇共有普通高校134所,但擁有的院士不過百位。“僧多粥少”的現狀讓各大高校摩拳擦掌。江蘇師範大學為柔性引進的院士量級高層次人才提供的待遇為200平方米的過渡住房,每月10萬元生活補貼。南京審計學院招聘的院士最高能拿到350萬元的購房補貼。

此外,地方政府重金攬才勢頭也十分猛烈。如江蘇省高郵市對引進的兩院院士給予所購房屋全額資助的待遇;泰州市則為引進的兩院院士提供3年免費人才公寓,併發放100萬元“購房券”。

院士“搶手”本是好事,這意味著社會越來越重視知識和人才,但動輒百萬元的高額納賢之風,同樣折射出一個問題,高校和地方把院士當成支撐門面的“招牌”,一味關注院士數量,忽視了自身科研條件與學術氛圍的建設。這種盲目的做法無疑背離招賢納士的初衷。

高薪攬才背後的利益訴求

4年前,華中師範大學原校長章開沅4次請辭與兩院院士具有同等待遇的資深教授一職,在學界掀起不小的波瀾。當被問及原因,章開沅直言:“院士補貼太高,終身待遇不合理。”

除去薪酬待遇,院士可以作為博取私利的“搖錢樹”,同樣是人盡皆知的“祕密”。記者採訪瞭解到,不少院士都擁有隱形收入:一是從科研專案中“剋扣”經費;二是日常評審、兼職等方面的收入。中國第一位退休的院士秦伯益就曾坦言,很多院士熱衷拿專案與課題,既能為自己掙錢,讓別人掛院士之名申請課題,也能從中獲利。院士名氣響、面子大,成了不少高校的“廣告招牌”。

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是江蘇省內兩所國家重點建設高校,其院士分配機制是“基本工資+津貼”,基本工資享受一級教授待遇每月5000多元,年崗位津貼24萬元,另外江蘇省委組織部每月補貼1萬元,加起來共計42萬元左右。這樣的收入並不算高,但南京大學有32名院士,東南大學有11名院士,他們人心思齊,一心一意搞科研,成果顯著。資深院士馮端告訴記者:“真正的院士是拿錢買不來的,因為埋頭搞科研的院士不在乎錢的多少,他們看重的是尖端的科研平臺和濃厚的科研氛圍。”

“院士作為高階人才,享受高待遇無可非議。但近幾年,將院士請過來當‘花瓶’,賺鈔票的問題日趨嚴重。”在東南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仲偉俊看來,社會把院士拔得太高,各種考察、座談和評審也對院士邀約不斷,導致地方、高校和研究院競相用高額科研啟動費、安家費以及年薪等爭奪院士,裝點門面。

仲偉俊認為,問題主要出在高校與地方政府上:一方面,在現行體制下,高校擁有院士數量的多寡,直接影響高校排名、權威性及課題資源的獲取,這導致高校形成“院士在手好說話”的管理心態;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科技創新驅動政策,但落實到某些地方,就變成了高層次人才的比拼。“院士數量越多,政績越大,領導面子上越好看。說到根子上,還是利益驅動在作祟。”

國外院士制度引反思

兩院院士章程修訂數次,2014年修訂被視為力度最大的一次。新修訂後的章程從提名途徑、遴選機制、退出機制3個方面進行了修改,但院士津貼依然維持每月1000元,對院士待遇並沒有明確規定。

這也為院士待遇的“漫天飛價”提供了“社會土壤”,一方面,高額的薪酬讓不少院士捨不得退休;另一方面,高校與地方的“門面需求”也不允許院士輕易退休。2013年11月,年滿80歲的沈國舫院士向工作了一輩子的北京林業大學表達退休意願,但該校以“無人勝任沈國舫崗位”為由拒絕了他的請求。

梳理歐美國家的院士制度,記者發現了迥然不同的狀況:英國皇家學會是享譽世界的科學學會,但會員沒有工資,更談不上像中國院士那樣高額的薪酬,他們只有少部分的補貼,甚至還要自掏腰包做研究。同樣,美國申請科研經費的關鍵在專案內容,不少院士實驗室因專案內容不過硬而無法得到經費,難以逃脫“被淘汰”的命運。

“院士是學術稱號,也是終身榮譽,但我國院士頭銜被賦予太多學術之外的東西。”江蘇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等教育專家告訴記者,有些上了年紀的院士已無足夠精力搞科研,但學校還是抓住不放,將其作為申請國家科研資金和提高名聲的“法寶”。而在美國,院士不退休就得承擔教學與科研任務,不願意或者無力承擔就得退休。這種以學術為本位的精神無疑值得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