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3.2W

對於分類這個單元的知識,對學生來說看起來像是全新的一塊知識,但在上一冊教材的有關內容中,已經滲透了分類的思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大家喜歡。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1】

《分類與整理》這單元的知識學習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難,所以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安排了許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動,讓課堂洋溢著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教學活動中,加深了對分類的認識,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了選擇不同的分類標準的方法。

回顧整節課,我覺得這節課的優點是從生活切入數學,激發學習慾望。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按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下面是我的幾個教學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以遊戲比賽的方式按老師的要求找找各自書包裡的東西,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嫌時間太快還沒能找出來,於是我趁熱打鐵說:“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很快地從自己的書包裡找出東西來?”於是就激起了學生要給自己書包裡的東西分類的慾望。由於是發生在身邊的事例,學生很容易產生親切感,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很自然地形成數學與生活的連結。同時開闊學生思維,讓學生說說分類的好處,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迴歸於生活,應該為生活服務

第二個環節是引入這節課的主題圖——氣球圖,問: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分類和計數的結果清楚地表示出來嗎?(提示:可以畫一畫、寫一寫,也可以擺一擺。)然後,學生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分類的方法。

這個環節的活動學生能按照不同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在比較、分類的活動中,體驗活動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學生經歷簡單的資料整理過程,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示、表格)呈現分類結果,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並能根據資料提出簡單的問題。

最後一個環節遷移到孩子們真實的生活中,以我們班的同學為例,想一想,怎樣給我們班的同學分類?這個問題源於孩子們的生活,孩子們解決這個問題的積極性都非常的高,大家踴躍發言,紛紛的說了許多自己想到的分類方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實踐中,雖然看起來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學得很輕鬆,但總覺得學生學得不夠紮實。值得我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是: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時如何靈活、有機地處理好課堂中的“動”與“靜”,調控好課堂的秩序,該靜則靜該動則動;學生在給“人”分類時有的說按人的高矮分、按穿著的顏色分、按胖瘦分等,這些分類的標準是分得太細還是不符合分的標準呢?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2】

在我們學校的微格課展示活動中,我選擇的課題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分類與整理》,這節課是通過讓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數量,形狀,顏色)對物體進行比較、分類和整理,在比較、分類、排列、整理的活動中,體驗分類結果在同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經歷了簡單的整理過程,並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圖示、表格)呈現分類結果,對資料進行簡單的分析,並能根據資料提出簡單的問題。

課的匯入,我設定了一個“找書“的情景,使孩子們初步感知分類及分類的作用。接著帶著孩子們一起來看課件展示的氣球,問:通過觀察你有什麼發現?根據學生觀察到的結果,分別以顏色和形狀作為分類的標準,小組合作利用氣球卡片嘗試分類(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分類和計數的結果清楚地表示出來。可以擺一擺,畫一畫,寫一寫),然後請小組展示。之後教學進行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反思這節課,感覺自己還是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1。在氣球分類環節中,設計的問題缺少深度。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怎樣可以讓別人一眼就看出什麼形狀的氣球最多,什麼形狀的氣球最少?讓學生開動腦筋去思考解決的方法,從而介紹象形統計圖這個概念,並且要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要這樣擺,這樣擺有什麼好處。讓學生經歷了從無序到有序,從無結構到有結構,學生們就更容易掌握這個知識點。

2。有效控制課堂中的放和收。學生利用氣球卡片分類的活動是開放的,小組成員如何配合完成分類整理,如何把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都需要在教師引導下來完成,即收的過程,使學生自主經歷探究過程,獲取知識。

3。課件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而知識點的歸納和整理,板書還是必不可少的。

今後,努力做到:精心備課,注意課堂生成,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和同組課老師多交流,使課堂成為是老師、學生喜歡的有魅力的舞臺。

《分類與整理》教學反思【3】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努力使學生在這樣一個生動愉悅的教學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積累領悟分類的含義。

整節課我圍繞“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突出了我們數學的研究課題。如:完成“做一做”出示圖片,板演這個環節中我把書中的圖做成能活動的,讓學生親自來前面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一個分類活動的平臺,這樣更讓學生一目瞭然,同時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操作能力。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所以我在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分小組內同學的鉛筆……。進一步鞏固體驗分類的方法,讓數學走進生活、聯絡生活實際學習數學。

這節課雖然經過了精心準備,但在教學過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處:如:教師在利用情境創設圖時應該指導學生看圖,找到與本課有關的資訊,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的習慣。這節課中學生只能找到圖中都有什麼,不能感覺到同類的物品分類放在一起,起不到導課的作用。低年級開始要指導學生看圖。學生要思考和回答問題時都是可以適時點撥,指導,不應該替學生說出答案或是說出後半句,都應該讓學生自己思考,哪怕是完不成教學任務也不應該教師說,教師說了不符合新課改的理念,如:學生板演時“可不可以按顏色分?”書包內課本分類,學生如何分的應該讓學生自己說出道理,不應該教師說。教學過程中注重了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但讓學生分學具時,學具數量和種類都單一(黑板上的分類教具種類和顏色都單一),所起作用不明顯,像是個小練習。小組合作學習是教學中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課堂上體現了合作、探究但教師在小組合作交流過程中不單單是瞭解交流情況還應該注重一下指導,低年級孩子還不知道如何小組學習。如:圖中都看到了什麼東西(發現了什麼?)

這一節課上下來,雖然不是十分滿意,但在已有生活經驗的鋪墊下,我運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引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思維也“活”起來。輕鬆地就學到了知識,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


TAGS: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