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平安回家》教學反思4篇

才智咖 人氣:1.81W

國小《平安回家》教學反思1

《品德與生活》課程指出: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兒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礎,它旨在使兒童從小懂得珍愛生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獲得基本的健康意識和生活能力。它作為一門活動型課程,應以低年級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形作為場景,將空泛的說教變為學生自主的、內在的“親歷習得”。

國小《平安回家》教學反思4篇

《品德與生活》第一冊中的《平安回家》這一課採用了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遊戲作為中介,密切聯絡兒童的生活世界,將做與學結合起來。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本節課中安排了看錄象、認識並設計標誌、過馬路等活動,並充分利用了校本資源——小黃帽的作用,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了他們的合作意識,充分體現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

在教室裡或操場上畫了一個交通路口地形圖,讓學生在上面演習;畫了斑馬線、人行道、紅綠燈,為真正行走在大街上打下基礎。老師也參與遊戲,扮演交警,從而體現了教師是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的課程目標要求。

國小《平安回家》教學反思2

因為本課教學涵蓋面廣,不只要明白放學回家時應該注意哪些方面,還要知道有關的交通小常識。我在引入新課的時候通過故事的形式引用了兩個真實的例子,而且這兩個故事都發生在我們順德周邊的城市,這樣一下子就激發了同學的情感和求知慾。聽完了這兩個故事,小朋友的眼睛裡都流露出害怕的,而又很有興趣的複雜表情。

這樣的設計調動了同學所有的注意力。使每個同學都能以豐滿的熱情自發地進行情感的體驗,引入對平安回家的學習。接著開展的教學內容從同學的學習和生活動身,拓展了同學學習、思維的空間,將教學內容帶向課外、帶向社會、帶向家庭,然後將這些學習資源帶進課堂進入實踐,即:同桌說說交通設施、交通標誌的作用;同學按自身的生活經歷設計十字路口的交通標誌等。這些形式體現了教學的彈性化,有利用同學的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實踐,自主創新,遠遠超越了教材的自身。這個環節我通過競賽的形式,讓各小組抽籤,抽到哪個交通標誌就說哪個,同學們很有興趣,紛紛爭著發言。整個教學過程我是採用活動化學習形式進行的,因而活動的全過程是動態發展的,所以作業的安排也是開放性的,同學針對自身的實際選擇作業完成形式,充沛體現了認識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別性,提高的層次性。

但是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只注意了讓每個同學充沛展示了自身的生活經歷和自身佔有的知識。卻忽視了同學的知識和經歷,由於教學活動的內容、學習活動過程的動態開放,過分著重同學對交通標誌到交通訊號再至平安標語的認識,結果一些在順德比較少見的交通設施,比方人行天橋等同學就回答不出來。

國小《平安回家》教學反思3

《平安回家》是國小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最一篇課文。教育孩子能明白放學時應該注意哪些方面,確立自立、自衛的安全保護意識。初步認識最基本的交通標誌和交通設施,瞭解與自己生活有關的交通安全常識。

執教本課,我們不可能帶著學生親歷各種生活場景,那應該如何貫徹“迴歸生活“這一核心理念,最大程度地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實現目標與現實的對接呢?

課程標準提出“要了解有關安全的常識,有初步的安全意識和自護自救的能力,愛護自己的身體和生命。”提示了有效的策略:蒐集調查、自主探究、實踐演練。緊扣課標,在“面對兒童今天的生活、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生活”的理念指引下,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課前調查,瞭解生活,在對話中生成話題。

從認識上講,三年級的孩子生活範圍逐漸擴大,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幾乎都接受過學前和當前學校的安全教育,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常見的交通標誌、標線以及一些必須遵守的交通規則瞭解比較清楚。

從客觀上講,交通發展變化很快,道路拓寬,車流量增大,車速加快,交通設施和交通標誌也越來越多。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戶外活動日益增多,與交通的關係日益密切。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容易引發交通意外。 另外,學生家長的一些違反交通規則的行為還會對孩子的行為造成負面影響。

因此,我站在兒童的角度,從兒童的實際需要出發,幫助學生解決如何在繁忙的交通王國裡,平平安安回家?怎樣遵守交通規則?

二、挖掘課程資源,拓展生活經驗

我重點談談“直面生活,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這個環節。

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鎮江現在處於交通高速發展時期,道路出現前所未有的擁擠,一到上放學時間,學校周圍“水洩不通”,一些交通標誌對人們的成年人即便如此,更何況我們三年級的孩子呢。在認知上,他們雖然對於常見的交通標誌比較熟悉,但在客觀上,他們天天由家長接送,有多少會在意這些交通標誌呢,而他們的.家長又有多少在意呢。

否則,就不會出現學校附近一到上放學時間,就極其擁堵的現象了,加之所以,這節課,如果單一地只讓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交通標誌,讓他們的知識經驗只停留在認知階段,就勢必會對他們平時的生活缺乏指導意義,所以除了要讓學生認識這些常見的交通標誌外,還要知道在生活中的道路上,看到他們應該怎樣做。因此,我讓學生在典型路段上記下這些交通標誌,目的就是想讓孩子們能從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中,在自己每天上放學都必經的路段中,不僅認識,還要按照標誌上的提示去做,這樣由點到面,從認知到導行。如果你能按照規則把自己每天必經之路走好,還怕走不好今後的路嗎?即便今後長大了,獨立路上行駛時,也能動用今天所學到的知識儲備。除此之外,考慮到在生活中行人、電動車、自行車闖紅燈的現象屢見不鮮,我讓學生自由發表家長在接你回家途中闖紅燈的事例,通過直觀的視訊,喚醒喚醒潛在的不能闖紅燈的意識,並能告誡教育家長,要珍愛生命。

考慮到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道路交通的豐繁複雜,讓學生說說安全過馬路除了走人行橫道線之外,還有哪些方式?並通過“看圖辨析誰對誰錯”,加深印象,指導行為。考慮到三年級的孩子直接受交警指揮的情況不多,而且,事實也表明,有交警的地方也是交通秩序最好的地方,因此,為了在短暫的課堂內,最大程度地讓學生掌握更為準確,更為真實的資訊,通過視訊錄影,把“交警請進課堂”,讓學生學一學、做一做,讓認知昇華、內化,從而為指導課外的行為打下基礎。考慮到學生會因為貪玩,把交通規則拋在腦後,通過生活中的真實視訊,讓孩子們辨析、找碴兒,讓孩子們自由交流生活中出現的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為,通過從交警大隊瞭解到的具有震撼力的資料,讓孩子零距離接觸生活,使課堂內外互動,讓孩子發自內心地知道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從而為學生打通了生活通道。

教學既要還原生活,又要提煉生活,觸動情感,影響態度,提升價值觀,道德教育到底由誰來完成呢?由學生自己,由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中完成,尤其是兒童每天面對的還在進行中的生活。雖然受到現實條件的影響,我們的教學不一定能做到“心有多大,課堂就有多大”,但也不會僅僅侷限於“三尺講臺,三丈教室”,只要我們教育能“從兒童出發,為了兒童”,從教本走向人本,從問答走向對話,由“灌輸”到“引領”,整個社會就能成為品德教育的大舞臺。

國小《平安回家》教學反思4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遊戲、童話永遠是國小生喜歡的話題。因此我在上《平安回家》一課時讓天天和學生相伴的人物小剛引領學生走進交通王國,通過生動的錄影把人們在常用的交通標誌下的活動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既把靜態的圖片和文字活動化,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初步瞭解了交通標誌的作用,而豐富的內容又給下文的畫交通標誌、知道交警的基本手勢等作了鋪墊。

對於天天接觸紅綠燈、十字路口的城市學生來說,認識常用的交通標誌不是難事,可是對於農村的孩子就比較困難了。因此在教學常用的交通標誌時,我不僅讓學生進行了連線,又讓學生進行搶答練習,及時對交通標記進行識記,使知識得到鞏固。而小芳的話則把畫面和現實生活連線了起來,並且巧妙地告訴學生收集資訊的方法。從學生的練習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基本的交通標誌知識,而且在搶答時情緒活躍,興趣盎然,深深吸引了學生的參與。

在教學三個基本的指揮交通手勢時,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畢竟能力有限,我採用了觀察、模仿、表演三步曲,讓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個手勢的意思,降低了表演的難度,使大部分學生能進行表演,切身感受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不僅如此,學生表演後讓他們談體會,適當補充其他內容,讓學生在表演中獲得交通知識,使新課標所要求的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真正落實到實處。

接著生動的課件把沒有安全標誌的岔路口人車混雜,橫穿馬路的危險情境清晰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想象可能發生的事故引起自身的警惕,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最後告訴學生把他們設計的安全用語交給警察不是哄騙學生,而是讓學生們感到自己的設計是有用的,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而且起到警示作用,可以保護他人,使他們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活動的結束並不等於教育的結束,應該是新的教育活動的開始和延伸,因此在活動結束時,讓學生利用交通標誌牌繼續學習,使課堂教育繼續向課外延伸。最後的過馬路活動使全班的學生都動起來,再一次切身體會怎樣正確過馬路,體會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同時極自然地點明瞭課題,使本課的教學活動前後呼應,餘音嫋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