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3.18W

 《回聲》教學反思

回聲教學反思

《回聲》這篇課文是二年級的一篇科學童話故事,非常有趣,同時回聲這一現象,學生也有感受但較為抽象,學生能聽得見但看不見,摸不著,要理解它的產生原因是重難點。學生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如何理解這些抽象的文字,讓靜變動化難為易呢?本節課的重難點就是第5自然段,理解回聲的原理,即青蛙媽媽說的一段話。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於突破難點,理解回聲現象。

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回聲,我採用多種讀書的方式,如齊讀,範讀,學生分角色讀,師生角色分讀等,讓學生在多次讀文的基礎上對課文的內容有比較深的印象,以備更好的理解課文意思。在解決回聲是怎麼回事的問題上,我沒有做更多的解釋,我運用多媒體動畫先來演示青蛙媽媽撿起一顆小石子扔進河裡,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紋又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蕩回來的動畫。讓學生根據畫面和文中句子來描述一下畫面。並且還讓學生用動作演示波紋的形成和碰岸蕩回來的樣子。接著我又讓學生看多媒體中一個人叫喊的聲音碰到石壁返回來的畫面,讓學生再結合青蛙媽媽的答案來讓學生了解回聲產生的原因。兩組動畫很形象,很直觀地把回聲的形成與水的波紋的迴盪加以聯絡和比較,很容易地讓學生就明白了回聲產生的道理了。然後讓學生在看過兩組動畫演示後,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小組中去討論小青蛙為什麼能聽到自己的聲音,效果很好。但是要真正體驗回聲還得學生實踐,於是我要求學生週末時到山村或橋洞親身喊一喊,感受回聲,這樣讓學生從課本走向語文,從語文走向生活。

 《回聲》教學反思

《回聲》是二年級人教版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故事。第八單元的主題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生活,熱愛科學,這篇童話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 “問題”和青蛙媽媽的講解向同學們展示了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物理現象——回聲。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的語氣。教學難點是讀懂課文,初步瞭解回聲形成的原因。

對於二年級的國小生來說,回聲比較抽象,學生能聽得見但看不見,摸不著。要理解它的產生原因是重難點,而低年級學生正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如何理解這些抽象的文字,讓靜變動、化難為易呢?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講青蛙媽媽撿起一顆小石子,扔進河裡,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紋,又蕩了回來。顯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這裡我利用了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水波的變化,使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取得較好的效果。接著指導學生理解媽媽的那一段話,先讓學生聽老師範讀,接著讓學生與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麼?然後全班彙報,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回聲是怎麼產生的。這麼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較好地突破難點。

本課課文的語言淺顯,內容讀起來有一種親切感。為了突出教學重點,在教學中我把讀貫穿全文。我在朗讀教學中採用了齊讀、默讀、師生合作讀、表演讀、、帶動作讀等方式。讓學生經歷了一個自讀、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我在本課教學中還創設了一定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邊讀邊悟,感受小青蛙的不同語氣,讀出小青蛙的歡快和奇怪的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