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及預防

才智咖 人氣:1.8W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眾多父母最為擔心的問題之一,如今激烈的競爭形勢及負責的社會關係已經不可避免的影響到孩子們的心理健康,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及預防,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及預防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及預防1

青少年心理健康易出現哪些問題

1、陝隘:即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2、憂鬱: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如果長時期地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3、嫉妒: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洩內心的嫉妒。

4、驚恐: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厲害、手發抖,重者睡不著覺、失眠、夢中驚叫等。

5、殘暴: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洩,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

6、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7、敏感: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中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

由於目前我國心理保健網路還很不健全,因此,教師有意識地結合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作好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入學不適應的預防

兒童從一個愛護照顧的家庭或幼兒園來到紀律嚴明、課多、需要較強獨立自覺的學校中,前後環境有了顯著變化。通常,大部分兒童在一、二週內就能適應。但有少數兒童卻總感到陌生、恐懼、懷疑、拘謹等,從而抑制了其積極參與學校生活。作為教師要避免批評或呵斥,多對其關心、愛護和指導,與學生家長保持經常的聯絡。

中學生在入學適應上有下述八個問題需要幫助指導。

⑴學校正規課程的適應。應著重培養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激發學習的責任感、義務感。

⑵學校規章制度的適應。要著重培養中學生的紀律觀念和良好的作息習慣。

⑶學校情緒生活的適應。應積極創造條件,使國小新生積極體驗學校生活的溫暖和樂趣,防止自卑、恐懼、退縮、鬱悶等不良情緒的產生。

⑷學校人際關係的適應。教師應以身作則,對國小新生進行必要的交友指導。

⑸學校課外活動的適應。應著重培養中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

⑹學校集體生活的適應。應著重培養中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和集體榮譽感。

⑺對學習習慣的培養。雖然現在不提倡給一、二年級的學生留作業,但課後要養成複習、預習,整理書包、鉛筆盒的習慣還是挺必要的。

⑻對生活作息的適應。入學了,對原來的生活作息有所改變,但應及時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使第二天有充沛的精力學習。

(二)學習疲勞的預防

學習疲勞是指長時間緊張學習後學習效率下降的現象。學生年齡越小,越容易產生疲勞。

預防中學生學習疲勞的主要措施有:

⑴科學安排各科的課程。上、下午的第一節一般安排中等難度的學科(如常識、思品),上午第二、三節可安排難度較大的學科(如語文、數學)。星期二和星期四可安排較難的課程,星期一和星期五則應安排較容易或輕鬆的課程。

⑵重視課程教學的心理衛生。教學內容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精講精練,深淺適度;教學方法應靈活多樣、形象直觀、多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科學地組織複習、考試;在教學環境上,聲音、室溫、光線、空氣流通和課桌椅的安排都應注意身心保健的要求。

⑶確保兒童的休息、睡眠。教師上課勿拖堂,課間應引導學生到室外適當地活動。課外作業量要嚴格控制,最好能做到當堂講授、當堂消化,儘量不留家庭作業,課外文體活動適量。同時還應與家長加強溝通,確保中學生的足夠的睡眠時間。

⑷注意兒童的營養。學校應指導家長及時矯正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挑食、偏食現象以及甜食營養品的做法。

⑸開展放鬆訓練。學校應及時試行和推廣各種心理保健操,定期開展放鬆訓練。

(三)厭學情緒的預防

近年來,由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中多種不良因素的影響,使得學生中的厭學情緒普遍滋長。學生厭學主要表現為對學習不感興趣,討厭學習,他們往往一提到學習就心煩,對家長和老師有牴觸情緒,學習成績差,嚴重者表現為有意的逃課,甚至輟學。就學校教育來說,預防學生的厭學情緒教師應注意:

⑴科學地安排學生的學習、娛樂、休息、生活,確保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素質的全面發展。

⑵搞好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⑶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在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

⑷擯棄“師道尊嚴”傳統思想,避免濫用懲罰,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

⑸嚴格控制作業量,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⑹建立良好的校風、班風、學風,形成樂學、好學的積極向上的氣氛。

⑺注意觀察學生,有敏銳的洞察力,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中。

(四)攻擊行為的預防

攻擊型行為是由憤怒、不滿情緒而引起的發洩、對立、對抗、遷怒等攻擊性行為。說謊、攻擊、偷盜、吸菸、破壞性惡作劇等中學生常見的問題行為,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十分不利,主要原因是家庭和不良夥伴的影響。

預防攻擊性行為主要措施有:

⑴儘量組織兒童一起參加活動,幫助兒童學會合作。

⑵幫助兒童瞭解自己的情緒。

⑶不忽視任何攻擊性的舉動。

⑷培養兒童說話的技巧。

⑸曉之以理,使兒童自覺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⑹適當採用懲罰手段,增強兒童的自我控制的能力。

⑺注意與家長保持聯絡,編匯一些資料供家長參考。

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動正常、心理素質好。大多與遺傳(基因)相關。既能過著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經受各種事件的發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

一、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準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讚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準。

二、兒童標準

1、智力發育正常。

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

2、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佔優勢。儘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3、能正確認識自己。

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對自己的優點能發揚光大,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充分認識,並能自覺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對未來充滿信心,在學習、工作等各方面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係。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並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係。在集體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實。

5、穩定、協調的個性。

人格亦稱個性,人格表現為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

6、熱愛生活。

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四、不健康的型別

1、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產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長,甘居人下,缺乏應有的自信心,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有自卑感的人,在社會交往中辦事無膽量,習慣於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這種心態如不改變,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漸磨損人的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2、怯懦心理

主要見於涉世不深,閱歷較淺,性格內向,不善辭令的人。怯懦會阻礙自己計劃與設想的實現。怯懦心理是束縛思想行為的繩索,理應斷之,棄之。

3、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看到別人議論什麼,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只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

4、逆反心理

有些人總愛與別人抬槓,以此表明自己的標新立異。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說好他偏偏說壞;你說一他偏說二,你說辣椒很辣,他偏說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嚴格界限,常使人產生反感和厭惡。

5、排他心理

人類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思維方式等,需要不斷地更新,否則就會失去活力,甚至產生副效應。排他心理恰好忽視了這一點,它表現為抱殘守缺,拒絕拓展思維,促使人們只在自我封閉的狹小空間內兜圈子。

6、作戲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誼和朋友。

7、貪財心理

有的人認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們只結交對自己有用、能給自己帶來好處的人,而且常常是“過河拆橋”。這種人際交往中的佔便宜心理,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損害。

8、冷漠心理

有些人對與自己無關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對待,甚至錯誤地認為言語尖刻、態度孤傲,高視闊步,就是自己的“個性”,致使別人不敢接近自己,從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及預防2

一、青少年十大心理健康問題

在學生時代,每個人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急劇變化。如果在這一成長階段遇到心理問題,沒有解決好,就可能影響今後的一系列發展,本應無憂的年紀,也會從此蒙上陰影。根據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小生的心理問題普遍存在,以下小編給大家羅列出關於青少年心理存在十大健康問題以及相應治療方法,希望青少年有了心理問題要及早診治。

一、考試焦慮症

[案例]“我現在一拿到試卷,腦子裡就一片空白。”小莉同學從小成績優異,可進入九年級後,成績一降再降,由於一心想考重點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壓的情緒下緊張學習。總複習開始後,她每次拿到試卷,腦子裡就一片空白,數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會做的題現在也不會做了。她說:“我覺得自己無顏面對父母,還不如死了算了。”

[應對]每個學生都有考試焦慮,只是程度因人而異,顯然小莉是得了典型的考試焦慮症。這時,父母和家長的耐心鼓勵很重要。家長應該先接納孩子的緊張焦慮,聽孩子說說他的擔心與不安,讓他慢慢放棄那些不利的想法,進而改善考試焦慮的情形。孩子也可以找一個親密朋友,把種種委屈都發洩出來。

[心理小貼士]所謂“考試焦慮”,是指由考試所引起,在生理或心理上的緊張。生理上的緊張,諸如: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頭腦一片混亂或空白等;心理上的緊張則大多以擔心的形態呈現,例如:擔心考試時自己有一大堆題目不會寫、擔心考壞了被父母責罵等。

二、強迫症

[案例]自從進入高中後,琳琳覺得學習比以前更緊張了,可是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卻是要將家裡所有的東西進行整理、歸類。做完了這些事後,才能集中思想做作業。有時放好的東西又會再拿出來重新放。這樣的事總要重複幾次,最終必須做到全部讓自己認可,才終止這一行為。這花費了琳琳許多寶貴的時間,為此她感到很煩惱,但她表示,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

[應對]一般來說強迫症的背後都有一個潛在的原因,比如父母追求完美,對孩子要求很高等等。如果家長髮現孩子經常發呆、做功課特別慢、咬指甲、聳肩膀等,就得注意了,這很有可能是一種強迫性的行為,這時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的原因,並早帶孩子去看醫生。

[心理小貼士]強迫症是一種通過儀式化行為來減輕內心焦慮的精神疾病,病患會產生揮之不去的想法,出現不得不做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強迫思維是指反覆出現在患者腦海裡的某些想法、衝動、情緒等,患者能認識到這些是不必要的,很想擺脫,但又擺脫不了,因而十分苦惱。

三、性別角色模糊

[案例]明明是個男孩,今年10歲,長得白白淨淨。由於父親去世早,他從小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開學一週後,他的一些異常舉動引起了老師的注意,說話嗲聲嗲氣,經常抱著年輕女教師撒嬌。一個月後,他不僅要抱女教師,還經常去抱女同學,有時還會親女孩子。

[應對]明明這樣的表現顯然是性別角色模糊,心理專家研究後發現,由於明明從小的社會關係網中幾乎都是女性,這使他產生愛跟女孩玩、認為她們同自己一樣的想法。為了改變這一性別偏差,可以請他的外公和學校的男教師經常和他談心、交流、玩耍,同時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學和他一起做遊戲,使他在男性榜樣的示範下,肯定自己是個男子漢,並逐漸學會勇敢、堅強。

[心理小貼士]所謂性別角色模糊是指個體對自己性別角色認同的錯位。一般來說,大約從3歲起,兒童開始逐步形成性別角色的概念。如果小男孩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與周圍女孩子一樣的人,在打扮、表情、舉止上努力模仿女性,即成為女性化男孩,反之也一樣。

四、恐學症

[案例]青青今年8歲,剛念一年級,原先是一位十分活潑可愛的孩子。可是近半年來,每天早上上學前,她就千方百計找藉口賴在家中不肯走,或是發寒、肚子脹、胃痛,或是昨天晚上沒有睡好、吃不消等等。但一到雙休日不用上學時,一切異常情緒就都煙消雲散。後經醫生檢查,發現小青青原來是得了恐學症。

[應對]家長、學校和教師的各種壓力和教育方式不當,及孩子的膽小、敏感、經不起批評等性格特點都易導致恐學症。家長首先要尋找孩子不肯上學的原因,不要採用簡單的恐嚇的方法迫使其去上學。開始時先讓孩子在學校呆一個小時,如果這步成功了,可將時間逐步延長。

[心理小貼士]“恐學症”是一種較為嚴重的兒童心理疾病,多見於7—12歲的國小生。由於學生害怕上學,具有恐懼心理,也稱為學校恐怖症。常見的表現是,兒童害怕上學,甚至公開表示拒絕上學,上學時感到勉強、不高興,該上學的時候不去或提出苛刻條件,一旦到校又藉故回家,或在上學當日清晨或前一天晚上訴說頭痛、頭暈、腹痛、嘔吐等不適,以上症狀在節假日不出現。

五、體象煩惱

[案例]小亮今年正讀八年級,是班上的學習委員,只是身材瘦長,長相不佳。情竇初開的年紀,他喜歡上了班上的一位女孩子,沒想到表白後,女孩轉身就逃,一邊逃還一邊喊:“難看死了。”“我是不是真的很難看?”小亮不停地問自己,當天回去就照鏡子,鏡子裡的他小眼睛、塌鼻子,他越看自己越難看,於是產生了自卑心理。他想“改頭換面”,但沒辦法,於是常常失眠,開始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人多的地方是再也不敢去了,成績終於一落千丈。

[應對]男孩更多地憂慮自己的身軀不夠高大,女孩則擔心自己的形體不夠優美。進入國中的學生,隨著生理的變化,都漸漸開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其中不少青少年甚至由於容貌或生理上的缺陷而產生了嚴重的精神負擔,可以說體象煩惱在青少年各種心理煩惱中佔有很高的比例。

心理專家建議,告訴這類孩子,體象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不足,告訴他們氣質才是最重要的,要學會欣賞自己的才華,比如小亮雖然眼睛小,但很有神,雖然長相普通,但身材不錯。

[小心理貼士]體象煩惱是一種性心理障礙,一般出現在青春發育期。此時面對性別差異的突然出現,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與他人進行對比,一旦出現較大的差距,其中的一些人就會產生體象煩惱。

六、戀愛受挫

[案例]瘦高、文弱的小楊從高一開始就對同桌女同學產生了好感,買雪糕總是買兩支,有新書主動借給人家,晚上放學還護送同桌回家。學期結束時,小楊便興奮地提出“發展戀愛關係”,同桌卻說他“歪心眼”,並讓老師給調了座位。被澆了冷水之後,小楊不但沒有冷靜下來,反而產生了強迫性思維:“她為什麼不喜歡我呢?我長得太瘦弱?我對她還不夠好?”終日胡思亂想,使他的成績不斷下降,終於有一天,他選擇了輕生。

[應對]青少年的心理髮展和生理髮育往往是不同步的,因而戀愛受挫往往使他們心灰意冷,這時候心理承受力差的就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因此對戀愛受挫的青少年,家長和老師應當早發覺,並予以正確的引導和無微不至的關懷。老師可以對青少年開展青春期性教育,並以優秀的文藝作品和偉人的事蹟來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心理小貼士]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此時一些微小的事情也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像戀愛受挫、體象煩惱等屬此類。

七、社交恐怖症

[案例]“要我上臺發言,還不如把我殺了。”小張是名高中生,性格內向。上國中時,由於愛斜著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對方的反感。調換座位後,仍無法改變這種行為,後來連男生也不願意坐在他旁邊了。從此他便認為世上最難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與人交往。老師說,每次遇到同學必須輪流上臺發言,他寧願裝病逃學,也不敢面對朝夕相處的同班同學說話。小張顯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應對]內向的孩子在青春期過程中如果不注意調整心理狀態,就會懼怕與人交往,從而引發社交恐懼。因此作為父母應時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行為是否恰當,並儘早糾正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給予更多表揚和鼓勵。孩子則要注意訓練用大膽而自信的眼光看別人,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礎。

[心理小貼士]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對不熟悉的人講話、在眾人注視下運動或與異性交往時,往往會出現顯著的、持續存在的擔憂或恐懼,擔心自己將面臨窘境或恥辱。患者對所恐懼的環境一般採取迴避行為,即使堅持下來也十分痛苦,經常會出現焦慮、多汗、面紅耳赤等症狀。

八、學習障礙

[案例]小麗今年剛剛入學,可是父母卻發現孩子寫作業時十分粗心,經常多一撇少一劃,把答案抄錯。一次試卷發下來,父母發現中間竟然漏做了很多題,而小麗卻說自己根本沒看見這些題,父母於是覺得孩子學習態度有問題,故意不肯做題,於是打了她一頓,但整整一個學期,這種情況始終沒有得到改善。

[應對]專家指出,小麗其實是有書寫障礙。一般這類患者的眼睛似乎與別人的不一樣,好像“懶惰的眼睛”,會漏掉許多明顯的資訊,表現在學習時視而不見,可以把整個題丟掉,事後卻說自己沒看見這道題。這種孩子最易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誤解,其實這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能力障礙。只有進行有關的視知覺訓練才能見成效。因此,遇到孩子學習表現不佳時,家長和教師應當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心理出現了什麼問題,嚴重到什麼程度,從而為孩子設計一個個別化的教育方案,針對特殊的學習能力不足進行培訓。

[小貼士]學習障礙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學習能力落後而導致成績低下的現象。研究表明,大約有5%—10%的在校生屬於學習障礙兒童。學習障礙是由若干不同型別所構成的,包括書寫障礙、閱讀障礙、數學障礙(又叫非語言學習障礙)。

九、精神分裂症

[案例]小王自從升入高三後,成績每況愈下,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間裡不出來,而且幾乎很少跟父母說話,也越來越少與朋友聯絡。一開始王媽媽以為小王是因為升學壓力太大,而出現暫時不適應的情況,豈料小王的狀況越來越怪異,整日自言自語。某天晚上吃完晚飯後,小王竟然聲稱看到閻羅王要奪取他的性命,而父母便是牛頭馬面,於是拿起菜刀想要追殺父母。最後,小王被送入醫院急診,診斷的結果是精神分裂症。

[應對]由於這類疾病常有許多前兆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因此父母或老師應提高警覺,一發現徵兆,立即送醫院治療,以免錯過治療時機。這類患者的挫折應對能力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對較大的生活壓力時,便可能惡化,不能承擔太大的學習任務。應儘量減少患者的心理負擔,不要對他們有太高的期望。可以將家中許多壓力較小的家事交由病患處理,讓病患自覺對家裡有貢獻,以提升其自信心。

[小貼士]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多發於15歲到20歲。主要症狀包括思考、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障礙。在發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現成績或工作表現一落千丈、社交退縮、個人衛生習慣不良等先兆,在潛伏期階段,若未予以適當的處置,病情便會更加惡化,而衍生出幻覺、妄想、語無倫次、行為怪異等症狀。

十、抑鬱症

[案例]小張正讀高一,是某校的特困生之一。有一天他找到班主任老師,緊張而急促地說:“我完了。一個多月了,晚上幾乎通宵失眠,白天神思恍惚還經常嘔吐。”說著懊喪地抬手扶了扶眼鏡,右手腕上一道傷疤赫然而現,這是他不久前試圖割脈自殺留下的痕跡。

[應對]經過心理專家的諮詢,發現小張得了抑鬱症。專家建議,為了避免心理問題導致情緒低落,學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安排得充實一些,避免因過多的空想和胡思亂想而產生失落感,多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使自己心情舒暢起來。另外,還可以多與父母親近同學談心交流,向他們傾吐心頭的積鬱,使自己心情愉快起來。

[小貼士]抑鬱症是一種以情緒異常低落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疾病,其特徵是:無趣、無力、無望、無能、無助。症狀包括:極度憂傷、絕望、疲勞、身體疾病。患有抑鬱症的人,其情緒低落的程度和性質都遠超正常變異的界限,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煩惱那樣容易逐漸地“雲消霧散”。

二、如何預防青少年的心裡疾病

青少年存在什麼心理問題

1、學習問題

學習困難、考試焦慮、厭學、逃學,甚至造成自殺或暴力事件問題。其中,厭學是目前青少年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學習壓力大、目標不明確、物質生活優裕直接導致的後果是行為的懶散甚至厭學。

2、情緒問題

青少年時期正是個體發育較快,身心變化劇烈的時期,在其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中,自我意識逐漸提高,漸漸感受到了家庭、學校和社會所寄予的期望,漸漸意識到了自身的責任和義務,並感受到了以上種種所帶來的壓力。這些壓力若不能得到很好的釋放,就會由此而產生各類的情緒問題。青少年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主要有情緒不穩定、恐懼、抑鬱、焦慮、憤怒、羞怯等。

3、人際關係

在人際關係方面,心理健康的學生能客觀地瞭解他人,關心他人,與他人進行積極的溝通,並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自我方面,善於正確地評價自己,並能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能夠愉悅地接納自己,並能及時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極的想法與行為。

4不良嗜好和行為

吸菸、飲酒、盜竊、出走、叛逆行為,校園和家庭暴力,反社會行為。

5、性心理困惑

性生理和心理無知,性幻想,偷看黃色錄影,早戀,過早性行為,自殘等問題。

6、網路成癮

沉迷網路聊天,沉迷電子遊戲,網戀,沉迷*,虛擬婚姻和性愛,模仿暴力,病理性賭博,導致學習、生活、工作、人格等方面出現問題,嚴重發生暴力、自殺、社會犯罪。

7、軀體化症狀

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頭暈,頭痛,煩躁,易怒,心慌,胸悶,緊張,鬱悶,記憶力減退。

8、自殺

中國網今年公佈了“自殺已成為中國青少年第一心理問題”,有關調查資料顯示,約19%的兒童少年害怕受到懲罰而想自殺,18%患有心理疾病而誘發自殺。

9、適應能力差

對新的環境和生活不適應,不習慣教師的教學方式,或者不喜歡學校的各項活動。

10、心理不平衡

當他人比自己強或獲得了高於自己的榮譽後,總感到不平。

如何預防青少年的心裡疾病

調整心態,積極向上,努力過就不用後悔。

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做什麼事情量力而行即可。

養成良好的生活和作息習慣,達到身心的愉悅。

三、青少年太叛逆的家庭教育

尊重孩子

家長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要拿孩子的短處同別的孩子的優點比較。在與孩子接觸時,家長應儘可能多找孩子的優點,並多鼓勵,減少孩子對家長的抗拒心理。

換位思考

家長也是從青春叛逆期走過來的,只是沒有自己的孩子表現得明顯,所以面對孩子令人不解的行為,不妨換位思考,想想孩子為什麼會這樣。有了共鳴後就會理解孩子,能找出問題的癥結。

忌談成績

同孩子交流,家長不要老以學習入題,這樣只會讓孩子心有壓力,懷疑家長交流的動機。交流時,家長可以從家事入手,將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談正事。

穩定情緒

家長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會導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長在急躁、心煩、不冷靜的時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靜後,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許犯錯

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見的關鍵時期,小錯肯定難免,所以,家長應該允許孩子犯一點錯、吃點虧,不要過分束縛孩子的手腳。同時,家長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家長的良好言行能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減負

父母都懷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甚至有的家長把自己沒有實現的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從學校放學回來還要進行他們不願意的培訓,使得孩子們沒有很好的得到精神的放鬆,這樣就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精神壓力,導致他們討厭生活、叛逆期提前到了,希望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時候也適當的給他們玩的時間。

四、如何緩解青少年壓力情緒

是真的放到自己身上家長還是做得不夠,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我們一定要關心他們,理解他們這個階段的壓力和叛逆情緒,幫他們擁有健康心理!

專家們認為每一代人的青少年時期都是"一個承受著壓力和狂風暴雨般洗禮的時期",這一思想引導著人們去相信在青少年時期承受巨大壓力是正常的或者說這只是人們由青少年向成人過渡時的一個階段。

然而這些正是這愚蠢又老套的觀念產生了認識上的誤區。如果這壓力是青春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那我們就不會想著減少青少年所承受的壓力或避免他們受到這壓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了。

我們需要正式嚴肅的對待青少年壓力這一問題。人們數十年的研究發現青春期壓力與同時期和之前長時間的生活有關,其中包括物質,行為舉止等方面的問題,另外這一時期所承受的壓力還增加了患抑鬱症,和悲慘的自殘或自殺的風險。

根據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研究所得大約11%的青少年主要在18歲患抑鬱症,並且美國疾病控制盒預防中心報道自殺是10到24歲這一年齡階段死因的三分之一。

青少年壓力不僅影響青少年們的情感還影響他們的行為方式,這與壓力所引起的激素的變化有關,比如皮質醇;並且也會引起免疫功能的變化。直到成人之後這些仍然會有影響。在青春期承受巨大壓力這一經歷在成人期也會有害於身心健康。

父母或監護人在青少年的生活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然青少年們不見得總是很快的接受父母在其成長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但父母給予的支援,溫暖和愛是他們青春期時緩衝壓力的關鍵。

與孩子一起探究生活中壓力的來源也有助於發現並控制壓力。對父母和青少年來說,時刻充滿希望也尤為重要。

甚至於在學生們看來未來生活和申請進入大學之後,希望在學習,學校活動和運動,課外活動中保持好的成績,對於任何一個學生來說他們所能控制的只是有限的一部分。對於正常情況下人們所受到的壓力,那些減壓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青少年或父母在承受著極大地壓力,或出現抑鬱症症狀且焦慮的話,尋求專業醫療幫助是重要可行的挽救生命的措施。

我們需要在更大範圍內引起人們的注意來保護我們的年輕人免受壓力的侵害,尤其是那些對年輕人身心造成極大傷害的緊張性刺激。

於此同時,無論在任何時候幫助青少年形成減壓習慣都有利於限制壓力所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