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關於大學生準備就業情況的調研報告範文(精選3篇)

才智咖 人氣:7.81K

在當下社會,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中提到的所有資訊應該是準確無誤的。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大學生準備就業情況的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2020關於大學生準備就業情況的調研報告範文(精選3篇)

大學生準備就業情況的調研報告1

20xx年5月20至30日,我們組織開展了大學生就業狀況問卷調查。主要是通過專場招聘會現場問卷、進入高校隨機尋訪問卷、勞動保障網站網上問卷等調查形式。對應屆大學畢業生、往屆大學畢業生、以及部分招聘單位進行了調查。調查時點為20xx年4月30日。調查共發出問卷800份,收回問卷785份。現將調查問卷的情況分析報告如下:

一、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1、人員結構。本次共調查大學畢業生772人,用人單位13家。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應屆畢業生467人,佔60%。往屆畢業生305人,佔40%。男性494人,佔64%。女性278人,佔36%。

2、學歷結構。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本科以上學歷399人,佔51.7%,其中:碩士48人、佔6%,博士1人、佔0.1%。專科學歷311人、佔40%。高職57人、佔7%。

3、專業分佈。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分別來自理、工、農、醫等十三個專業,其中,工學203人,佔26%。管理學138人,佔18%。理學122人,佔16%。經濟學110人,佔14%。文學69人,佔9%。其他如農學、醫學、法學、教育學、藝術等共101人,佔13%。

二、調查大學生就業狀況

(一)大學生簽約率較低且工作不夠穩定

截止4月30日,在接受調查的467名應屆大學畢生生中,已經簽定就業協議的145人,佔31%。未簽定就業協議的182人,佔39%。其他雖未簽定就業協議,但準備自主創業的56人,佔12%。準備讀研或出國的28人,佔6%。準備考公務員的14人,佔3%。尚無具體就業意願的42人,佔9%。

往屆大學畢業生中,有280人(佔92%)曾經就業,有25人(佔8%)從畢業至今未就過業。在曾經就業的大學生中,有194人有過失業經歷,且目前處於失業狀態。有86人(佔28%)目前處於就業狀態但希望調換工作。在曾經就業的大學生中,有175人是當年實現就業,有92名大學生(佔33%)累計就業不到1年。

(二)往屆大學生就業願望更加強烈

從求職方式看,調查列舉了“通過老師、親戚、朋友推薦到用人單位”、“直接到用人單位諮詢”、“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查詢招聘資訊”、“利用網路查詢招聘資訊”、“通過各類政府或中介有組織的招聘會”、“用人單位直接到學校招聘”和“其他”八種不同的求職方式。調查結果顯示,應屆大學生中有64%的人僅使用單一一種方式求職,而往屆大學生中70%的人選擇2種以上方式求職。這說明往屆大學生求職就業的主動性高於應屆大學生。

(三)大學生比較注重網路和市場在求職中的作用

通過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求職渠道分析,往屆大學生求職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網路查詢招聘資訊”、“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和“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查詢招聘資訊”,他們中分別有75%、54%、45%的人通過上述三種渠道尋找過工作。應屆大學生求職渠道主要集中在“利用網路查詢招聘資訊”“通過老師、親戚、朋友推薦到用人單位”和“到勞動力市場或人才市場登記應聘”三種方式,分別佔34%、25%、24%。儘管應屆和往屆大學生求職渠道有所區別,但他們都將網路和人力資源市場作為自己求職的主要方式。

(四)大學生就業實際工資收入比期望值低

調查反映,大學生就業期望的月薪水平集中在1500元左右,具體是:14%的大學生願意拿800—1200元的月薪,48%的人希望今後的月薪達到1500元左右,35%的人希望月薪拿2016元以上。但實際上,往屆大學生在就業期間的平均工資水平是:8%的人只拿到800元的月薪,27%的人拿到800—1200元月薪,40%的人拿到1500元左右月薪,20%的人每月拿到2016元以上月薪。由此可見,有35%大學生實際收入比預期低500元左右。

(五)大學生就業主渠道正在向非公有制經濟和自主創業轉變

調查顯示,目前與應屆大學生簽定就業協議的單位中:國有企業佔40%、私營企業佔24%、其他內資企業佔14%。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僅次於國有企業,成為吸納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接受調查的未就業的應屆和往屆大學生中,有34%的人希望自主創業,其中:往屆大學生中想自主創業的人數達到52%。有31%的人希望到私營企業工作,有28%的人希望到跨國企業或國有企業工作。由此可見:自主創業和到私營企業工作,已經成為大學生就業的重要渠道。

(六)多數大學生接受過就業服務

在接受調查的全部往屆大學生中,有81%的人接受過至少一樣就業服務,16%的人沒有接受過任何就業服務。從享受就業服務專案看,在“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檔案管理”、“培訓申請”、“社保關係接續”、“鑑定申請“以及“其他”八項就業服務專案中,有41%的人享受過求職登記,有24%的人享受過職業指導,有23%的人享受過職業介紹。從享受就業服務的場所看,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服務的機構,以公辦就業服務機構和學校為主,69%的人到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和其他社會機構接受就業服務,有24%的人到學校接受就業服務。

(七)大學生對就業前景普遍樂觀

在全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持很樂觀態度和比較樂觀態度的佔47%,感覺一般的佔42%,沒感覺的7%。而對整個就業形勢的判定上,有10%的人認為形勢好,如不挑剔,很容易找到工作。有65%的人認為形勢一般,理想工作不容易找。有19%的人認為形勢嚴峻,完全找不到工作。多數大學生對找到工作抱有信心。

三、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

(一)需要就業的大學生人數增長較快

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16萬人,20xx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38萬人,短短8年時間,全省大學招生數上升22萬人,年均增幅13%。但據今年工商局統計資料反映,受金融危機影響,一季度投資有減少趨勢,用人單位吸納就業能力相對下降,大學生就業供需矛盾將會進一步增大。

(二)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

招聘會上接受調查的13家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生時最看重的因素分別是:工作能力佔92%,相關工作經驗佔85%,道德品質佔69%。而對學歷、專業、在校成績等並不是很關注。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66%的人在大學期間從事過兼職工作(其中:40%兼職時間累計不超過2個月)。憑2個月以內的兼職工作經驗,培養用人單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難度較大。說明用人單位強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正成為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風向標,也反映出用人單位希望聘用人員能快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降低崗位培訓成本。

(三)資金、政策和專案是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關鍵因素

在接受調查的準備自主創業的大學生中,要求其從“合適的專案”、“資金支援”、“政策支援”、“技術支援”、“社會關係”以及“其它的支援”六種支援中選擇幾項,結果選擇需要資金支援的人佔59%,選擇需要政策支援的人佔38%,選擇需要專案支援的人佔30%。

(四)大學生就業理念需要調整

在接受調查的已簽約應屆大學生中,對簽約的用人單位滿意的佔55%,未簽約應屆大學生認為,沒找到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用人單位無法滿足自我未來的發展。這說明應屆大學生在進入社會時,比較注重自我感受,看重未來的發展,對自己不滿意、不適合的用人單位,不願意降低要求、隨意簽約,就業觀較為理想化。

(五)大學生就業維權、保護意識要增強

所有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基本醫療保險有關政策》、《工傷保險條例》、《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等七部與就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全部知道的僅佔17%,完全不知道的佔16%,其餘都是知道一至幾部的。在調查現場,有大學生問:用人單位不給休假怎麼辦?為什麼要辦理失業登記,能夠享受什麼待遇?而參加調查的未就業的往屆大學生中,僅有11人辦理了失業登記。說明大學生對就業相關的勞動保障政策、法規不熟悉,接受就業服務的主動意識不強,藉助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法規自我保護意識不強。

四、對策建議

(一)以充分就業為前提,穩定就業崗位

分析往屆大學生就業狀況,大學生就業不充分、不穩定的問題比較突出,有相當一部分人經過短暫的工作經歷後即失業,說明一些用人單位聘用崗位靈活性較大,大學生自我擇業意識較強。往屆大學畢業生工作時間不長,就希望調換單位或工作崗位,由就業轉入失業,加大了人力資源市場勞動力供給。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當關注已就業的大學生就業狀況和想法,加強失業風險教育,研究制定用人單位吸納大學生穩定就業的政策措施,穩定他們的就業崗位。

(二)以私營企業吸納就業為重點,增加就業崗位

從調查資料來看,私營企業在大學生就業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私營企業經營靈活,發展較快,吸納就業作用明顯,在經濟轉型、私營企業擴大發展時,可以成為繼國有企業之後,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渠道。要通過制定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政策,充分發掘私營企業安置就業的能力。同時,加強對私營企業的用工管理,從社保、維權等方面,維護大學生就業合法權益。

(三)以自主創業為導向,擴大就業渠道

針對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一些地方已經出臺了鼓勵創業帶就業的檔案,為安置大學生就業的企業和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了政策支援。要進一步加大政策落實力度,在資金、政策、專案上,給大學生創造更多的支援,在小額擔保貸款和稅費減免的工作中,總結前期下崗失業人員享受相關扶持政策中的經驗,簡化辦理手續,提高可操作性,鼓勵大學生髮揮自身優勢,加入到自主創業的行列中,扶持發展更多的中小企業,培育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

(四)以職業培訓為手段,提高就業能力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積極推動職業教育與市場需求的接軌,加強與用人單位的需求對接。努力通過職業培訓,彌補高校課程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通過職業教育,減緩當前大學生就業增長需求過快增長,儲備優秀技能人才。

(五)以資訊化為橋樑,提升就業服務

大學生都具有較高的知識水平,他們在尋找工作時,大多數都藉助資訊網路等技術手段。要進一步加強勞動保障資訊化建設:

一是建立全省人才資源庫和用人單位招聘資訊庫,實現供需雙方網上匹配和資訊交換。

二是充分利用金保工程覆蓋省、市、縣、社群的資訊網路,將就業服務延伸到學校和社群,對大學生開展零距離的就業指導、培訓和職業介紹、就業管理服務,及時解決他們在就業中遇到的困難,全方位地提供就業服務。

三是加強入口網站建設,在網站上開設面向大學生就業服務的專欄,實時釋出職業供求資訊,提高職介成功率。

(六)以宣傳為抓手,轉變就業觀念

要根據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市場就業的方向,通過電視、廣播、報紙、宣傳欄等宣傳媒體,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把大學生的就業意願從追求單純的國有企業穩定工作中,引導到非公企業、農村基層、城市社群、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等更廣泛的就業領域。通過搭建輿論宣傳平臺、就業服務平臺和權益維護平臺,引導高校畢業生認清就業形勢,理性選單位、擇崗位、看薪資,通過多種就業安置渠道,儘快實現就業。

(七)以執法監督為保證,淨化就業環境

定期釋出工資指導線,明確行業、工種的工資指導標準,指導用人單位合理定薪,讓大學生在市場中準確定位。同時,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加大對人力資源市場清理整治工作,加強對用人單位的監管,對侵害大學生合法權益的事件,要嚴厲打擊,努力營造寬鬆的大學生就業環境。

大學生準備就業情況的調研報告2

調研的背景與意義

近幾年,海鹽紮實穩固的基礎教育有力推動了大學聯考成績持續領先全市,一批批的學子承載著家人的殷切期盼與全部希望,滿懷憧憬地進入各類高等院校學習深造,有的家庭更是舉全家之力,甚至不惜四處舉債,孤注一擲地培養子女成才成器,以期學成之後能順利撐起養家、立家的責任與擔子。在我們將大批未來人才,尤其是農村寒門學子送入高校的欣喜之餘,一個現實問題也因日益突出而顯得尤為嚴峻。很大一部分海鹽大學生學成歸來後,其就業前景與形勢與原來個人、家庭預設的理想軌道發生了較大偏離,尤其是投入巨大財力、付出高額學費、就讀各類三本院校的學子,當因主客觀原因無法及時落實理想就業時,對家庭、個人造成的心理負擔、經濟負擔顯得尤為沉重,進而形成需及時加以關注,並有效引導緩解的熱點民生問題。

基於海鹽大學生就業現狀以及群眾呼聲突出、期盼強烈的現實情況,海鹽縣教育局根據縣委、縣政府的工作要求,於5月底及時組建好專題調研組,就海鹽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等開展一系列摸底調研工作,目標主要是針對三本院校畢業的大學生,兼顧大專畢業生、中職畢業生,並在研究探討的基礎上形成該分析報告,以期對政府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相關決策提供參考性依據。

調研的內容與形式

調研組在前期動員的基礎上,對全縣三所普高、兩所職高的相關畢業生目前的就業與薪水等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取樣分析,為儘量採集科學、有效的資料,本次調研採取樣本調研、座談調研、走訪調研、部門調研、學校調研等多樣化形式,以提高情況反映的客觀性與真實性。

調研情況與原因分析

調研組對1661例海鹽大學生樣本進行彙總分析,綜合調研情況可見,如果單純從就業率的角度看,在四個層次的畢業生中,中職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6%,列最高。而相對來說,三本畢業生、大專畢業生的就業率均在86%左右,較之於中職類學生就業率偏低。高職畢業生與中職畢業生雖在世俗觀念中,文憑認可度較低,但實際平均就業率基本與普通高校三本生、大專生持平,中職畢業生明顯偏高。從平均年薪的角度看,大專生能達到5.6萬,而相對投入較大的三本生也只有5.3萬左右,投入與產出的“價效比”明顯不高。而高職與中職生就業方向主要為一線技術工人,因參加工作不久,尚處於技能訓練、熟練階段,大部分為初級工,故而就業率較高,但實際薪水在4萬左右,暫時相對較低些。

而通過對本縣28位未就業三本畢業生的走訪調查顯示,主要存在以下帶有普遍性的原因:

一是自己沒有明確、正確的定位。

二是缺乏求職經驗。

三是自我期望值過高。

四是就業心理準備還不充足。

五是家長干預導致就業困難等。

當然,還有其他主客觀因素的共同影響,給該類大學生就業設定了門檻,使其至今未能如願找到合適的工作。

在本次調研中,因在具體情況陳述時,涉及大學生層面、家長層面、學校層面及班主任層面的主觀因素(如三本畢業生實際就業率、薪水估計要低些,統計數字比實際略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影響調研結果,但根據隨機回訪等綜合情況來看,基本能反映海鹽縣三本以下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大致情況。

綜合調研情況分析,調研組認為:目前海鹽縣三本畢業生總體就業情況相較於就業的總體形勢,應處於中游狀態,但從培養成本等考慮,其就業率確實偏低些,而從就業層次、就業質量、薪酬水平等指標來進一步細化分析,與社會、家庭、個人的現實訴求確實存在一定差距。而從家庭實際投入的角度看,三本畢業生的培養“價效比”還有待提高。

主要原因分析

認識觀念偏差。客觀上,近年來,海鹽雄厚的基礎教育使得大學聯考連創佳績,湧現出大批就讀各類名校的優秀學子,形成了良好的民間讀書氛圍及對普通教育的高度認可,潛移默化提升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民間期望值。

在此教育氛圍下,該類畢業生及家庭因認識所限,大部分盲目迷信文憑。同時,受傳統和世俗觀念的影響、礙於面子,出於“讀普高、有前途”的從眾心理,在國中畢業後勉為其難地選擇了普高就學。由於不是“量力而行”,在選擇了高中階段的志願去向後,導致高中學業不突出或跟不上,最終在大學聯考選拔中只能淪為配角,無奈選擇三本、大專類的高等院校就讀,這是早期自身認識觀念的偏差。

自身定位不準。目前,三本院校畢業生是海鹽高校畢業生中佔比較大的群體,就業卻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就海鹽本地區來說,一方面,以電子商務、數字媒體等為代表的第三產業人才缺口大,而他們因能力有限往往難以勝任。另一方面,本地製造業、服務業等行業的人才需求量高,而他們又放不下本科畢業的身價姿態,覺得“難以屈從”。多種因素疊加也加劇了其自身就業難的問題。

綜合能力欠缺。三本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窘境,總體而言是高校擴招後的衍生產品,自身“能力不強,要求不低”的客觀反映,他們與名牌大學畢業生最大的差異或許並非專業知識,而是學習態度與目標管理、自制力、勤奮、吃苦精神等軟實力的綜合欠缺。這也使得他們踏上社會後處於“比上不足”(總體能力低於一本大學生),比下也不足(技能水平低於中職生)”的尷尬境地,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理想與現實落差很大。

缺乏一技之長。目前,三本生就讀的院校普遍還不夠重視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等問題,導致大多三本生一方面因本身素質所限(尤其與一本生客觀上存在較大差距)而理論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又因求學四年,並無練就“一技之長”,而缺乏就業競爭力。目前,海鹽各行各業高技能人才缺乏,且很多大型企業能提供數量充足的高薪崗位,三本畢業生卻只能“望洋興嘆”。

擇業觀明顯錯位。三本畢業“眼高手低”的傾向性明顯。擇業時過於看中職業地位與薪水待遇等因素,對相對學歷要求不高、工作強度較大的基層一線崗位、農村企業崗位等不屑一顧,對薪水不高、工作強度較大的事業單位編外管理崗位等也不情願選擇。就調研情況看,目前三本畢業生對自身職業的滿意度普遍不高,頻繁跳槽現象突出,這也導致這一群體缺乏工作資歷的累積而難以提升薪水水平,使得整體薪資並不遂心意。

家庭干預過多。海鹽地處東部沿海地帶,民風相對保守,學生闖勁不是很足。三本畢業生大多來自農村家庭,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思想相對封閉,具有短視行為與虛榮心,總是希望投入巨資後能得到有效回報,要求子女能找一份工資較高的體面工作,快速擔起養家的擔子。一旦工作崗位與薪水不合父母心意,達不到心理預期,就會橫加干涉,甚至挖苦、諷刺、責罵子女,導致子女就業患得患失,錯過、放棄很多就業機會。

資訊渠道不暢。在調研走訪中發現,很多畢業生資訊閉塞,不能主動去收集、分析紛繁複雜的各類就業資訊(可能受其自身能力限制)。同時對整個海鹽地方的人才需求結構缺乏足夠的瞭解,對自身特長、優勢等也不能有明確認識,擇業過程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導致很難找到如願的工作。有的甚至無所適從,做到哪裡是哪裡,帶來的是工作的流動性,進而弱化了自身的職業鍛鍊。

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的幾點建議

(1)從教育管理的層面

合理確定職普比例。根據目前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對技術工人的強烈需求,海鹽縣可根據實際情況,在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適度提高職高的比例,並制訂出科學可行的實施方案,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監督機制與學校考評機制,並能在工作中嚴格執行,循序漸進地推動此項工作順利開展。當然,因現有的社會認知與家長觀念的侷限性,此項工作的實施必將承受來自社會、家長等各方的壓力,需要政府部門、教育管理部門的合理引導,同時還要求各國中學校及教師等長期潛移默化的滲透引導,形成一種良好的認識氛圍。當然,還可進一步建立學生流動機制,如允許部分普高高一學生進行二次選擇,進入職高就讀等,這在今後的實踐中可以嘗試推動。

加強職業規劃指導。作為教育管理部門,應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以前瞻性的眼光,提前介入學生未來發展藍圖的規劃,分層次、分階段做好引導工作,使得每一個學生都能及早樹立起正確的成才觀,為其個性化成長奠定思想基礎。

第一,要提前介入國中生人生規劃指導。國中生思想比較稚嫩,對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社會職業以及自己的興趣特長等並不瞭解,尤其在升學方面,不能從自身實際出發選擇有利於今後長遠發展的高中學校,對自己的未來職業生涯也缺乏思考,更多的是對父母的“言聽計從”。因而,國中學校一方面要通過家訪、家長學校等各種渠道指引家長客觀正確地認識子女發展潛力,為會考後家長幫助子女理性擇校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更要加強對國中生的人生規劃指引教育,讓其充分認識自我,及早樹立職業平等、行行出狀元的職業觀念,使其在國中升學時做出合理的志願選擇。

第二,要深化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引導。高中學校要兼顧學生升學和職業發展兩種需要,將教育從“升學主義”轉向關注學生個人的未來發展,協助高中生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以使其做出正確的大學聯考志願選擇、未來職業選擇等。要及時引導學生髮現和確定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能力特長,可通過生涯評估的方式,就學生個人的潛能與問題,進行綜合而積極的分析,從而更好地做出未來“求職擇業”的決策。海鹽縣高中學校還可嘗試推行學生“成長導師制”,讓每位學生均有一名成長導師,為學生成長與發展起到護航、引航作用,並可一直延續到大學生涯。而就中職學校來說,還要在學生創業實踐、企業訂單培養等方面作出大膽的實踐嘗試。

當然,海鹽縣普通高中還要結合學生的個人興趣專長、職業發展方向等,在選修課設定上推陳出新,尤其是要推出一批質量高、實用性強、具有鮮明指向性的職業技能類課程,為學生的職業規劃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同時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職業素養。

做強做精職業教育。海鹽縣職業教育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主導思想,進一步突出“對接市場、開放辦學”特點。要善於因地制宜,根據海鹽縣產業佈局特點,更加科學合理地設定學校專業,力求做到“專”而“精”,使得職業教育的技能人才培養與市場實際需求,乃至未來需求真正實現“無縫對接”。同時,要拓展辦學思路,進一步探索行業、企業等社會力量舉辦或參與職業教育管理和評價的試點工作,逐步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教學過程,共同開發課程、教材等教育資源,進一步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市場適應性。

根據目前海鹽縣技能人才緊缺的現狀,還要進一步改善和擴大實訓基地。一方面,要給中職學生創造更好的技能錘鍊的環境和條件,使他們因技能過硬而在就業市場上確立優勢。另一方面,要將實訓基地的功能拓展延伸到社會培訓中心、校企合作產學研中心、學生創新創業孵化中心等方面,打造海鹽縣高技能人才培養的堅實陣地。中職學校要真正打好“技能牌”,確立職高生就業優勢,從而提高社會認可度,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進而贏得更好的發展大環境。

“特色高中”要做優“特色”。目前,海鹽兩所省一級特色示範高中,一所省二級特色示範高中,應該說在未來創新人才培養上邁出了堅實一步。但是特色建立需要寬鬆的環境,普通高中在辦學模式、育人模式、課程設定等方面應有更多的自主權,允許並鼓勵普通高中大膽探索,開展特色辦學改革試驗。海鹽的普通高中教育應該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要繼續深入推進普通高中課程改革,鼓勵開設各種選修課,增加課程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將“讓每一位學生有特長,讓每一位學生都成功”的辦學理念貫徹到教學實踐中去。

同時,要逐步建立多樣化的普通高中辦學水平評估辦法,豐富評估指標體系,突出對辦學特色的評價,引導三所普通高中開展健康辦學特色競爭,從單純追求升學率轉向辦出學校特色。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教育的內容。

建立學校跟蹤機制。高中學校應強化一個意識,即學生高中畢業並不意味著學校培養工程的完成,而是階段性任務的結束。學校應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就業等進行後續的跟蹤服務。學生進入大學後,應以班級為單位與其保持多樣化的聯絡方式,可根據實際建立定期返校制度等,如利用暑期、寒假時間,採用教師輔導、專家講座、典型人物報告等多樣化形式,對學生的心理狀況、職業定位、個性化發展等進行有效指導、分析。還可定期收集本地企業、單位用人資訊等,通過手機簡訊、班級qq群、校園網等各類平臺向學生髮布,促使其未雨綢繆,提早應對,為將來順利就業做好充分準備。學校也要就此項工作的開展建立合理完善的考評機制,以提升學校推動學生就業的服務功能。

加強宣傳引導作用。近幾年來,海鹽縣職業教育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取得了突出成績,中職學校在全國、省、市各類技能競賽中更是取得了領先全市的突出成績。高職考試也是連創新高,居於全省前列,職業教育的認可度正逐年提高。

作為教育行政部門,更要抓住有利契機,自覺發揮起對社會的宣傳導向作用。一是要大力宣傳職校畢業生的優秀典型事蹟,尤其是各類技能競賽獲獎者在就業市場掀起的哄搶熱潮,使“學技能、好就業”的觀念真正深入人心。二是大力宣傳技能人才緊缺的市場形勢。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加強宣傳力度,通過宣傳使廣大群眾特別是國中畢業生及家長了解企業對有一技之長職高畢業生的強烈需求,進一步轉變觀念,認清自身實力,著眼長遠發展,在高中志願選擇上能夠合情合理,真正使海鹽縣國中生及家長在理性選擇中實現科學合理的普、職分流。

組織大學生回爐培訓。目前,因高等教育“頂層設計”的先天缺陷,海鹽大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存在與市場需求脫軌現象,不符合地方企業用人標準,導致就業越來越困難。所以可採取政府補助、企業訂單等形式,組織開展普通高校畢業生回爐培訓工作。可充分利用海鹽中職學校裝置、師資等有利條件,根據海鹽企業的實際需求,對沒找到工作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進行專門的技能培訓,可開設各類實用技能班。通過培訓使包括三本學生在內的大學生真正學會一技之長,並獲得各類職業技能證書。可以說,組織大學生回爐重造是為了完成高等教育缺乏的內容,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療”學歷教育與市場脫軌的“硬傷”。而本項工作具體可由人社局進行人員組織,並委託“海鹽職成教培訓中心”實際操作。

(2)從政府、社會的層面

建立專業選擇的提前干預機制。政府要切實聚焦民生,逐步建立起職業選擇干預機制。要通過各種渠道傳送、釋出官方資訊,讓學生在報考大學聯考志願前,事先了解海鹽產業結構特點、大學生就業總體形勢,熟悉緊缺型專業人才分佈情況,進而預先對自身有一明確的選擇性定向規劃,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合理的專業選擇,為日後順利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要科學引導考生避免選擇志願的盲目性,以免為日後就業埋下隱患。尤其是三本學生,在自身更應具備“經濟頭腦”的同時,也要適度引導其根據家庭實際,增強志願選擇的“功利性”,避免日後發出“勞命傷財”的無奈感嘆。

逐步建立提前介入就業機制。在每年大學聯考創下佳績、輸送大量高校人才的同時,還要有後續的跟蹤服務。尤其是就讀三本院校學生,更要重點加以關注,在其自身投入巨大求學成本時,政府也有義務與責任為其未來就業提供連續性服務。在其求學期間,可通過手機簡訊等平臺,定期傳送海鹽就業資訊等,使其及早規劃設計,確定就業發展方向,做到“術業有專攻”,合理對接充電,學好“一技之長”。在三本學生求學期間,可利用暑期放假時間,按其發展方向,協調各部門提供更多數量的實習崗位(提供一定薪水),推動其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早鍛鍊其實踐能力。政府也要嘗試開展多樣化的公益性技能培訓,大學生可按自身就業方向進行選擇,將自己打造成“學歷+技能”雙優人才,拓寬未來就業空間。

要加強政府的輿論導向。政府也要有計劃地組織有關部門或者引導行業、企業舉辦“宣傳會”、“成果展”之類活動,展示海鹽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各類職教畢業生的需求,宣傳政府部門和就業單位可能對他們扶持和鼓勵的政策措施,展示職教畢業生創業、就業後成長、成才的生動事例,以政府特有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來引領社情、民意,努力促使社會大環境的理性迴歸,逐步緩解“技工荒”的同時,有效推進回鹽大學生的就業安置工作。

要不斷更新用人觀念。海鹽各用人單位要從長遠考慮,建立人才儲備機制和科學的用人機制,不可帶著“有色眼鏡”人為地將大學生劃分三六九等,主觀地設定用人門檻。應清醒認識到,三本生在內的大學畢業生剛從高校畢業,缺乏實際經驗,要他們發揮出價值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開展針對性、計劃性的人才系統培訓,並逐步形成人才梯隊。同時,企業也要主動承擔起合理消化人才的社會責任感,避免短視行為與用人功利性,要鼓勵“人人競相成才”,並形成合理的薪酬激勵制度,培養更多“留得住、用得上”的大學生人才,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加快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作為政府部門,要強化公共就業服務功能,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免費就業資訊和各類就業服務,為三本院校畢業生等就業創造更大的空間。一方面,要通過各種手段合理引導大學生更新就業觀念,善於把握機會,確立“先就業—再擇業—再創業”的發展思路,消除“等、靠、要”的心理。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就業資訊收集、釋出工作機制,可以考慮成立專業就業指導機構,積極開展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就業援助等就業服務工作。還要逐步建立起用人單位空崗報告制度和就業預警機制,定期向全社會發布市場供求資訊,使供求雙方資訊互通、合理對接。

要關注大學生家庭情況。每一個大學生都承載著一個家庭的希望,當傾盡家力培養的大學生不能如期作出貢獻時,對家庭的打擊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本次調研走訪中,家長的反映較為強烈。尤其是三本畢業生的家庭,政府、社會應給與更多關注。對這類家庭應由所在地(村)的管理人員等進行經常性的走訪調查、熟悉情況,針對家庭的期望值,合理引導看待就業問題。對確實有困難的家庭,也可有多種形式的補助等。使其在付出巨大財力的同時,有一定的精神慰藉,能感受到政府、社會的關愛,避免因不能滿足期望而產生不滿情緒。

總之,大學生就業工作是一項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短期內也很難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大學生準備就業情況的調研報告3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的關鍵階段,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十分嚴峻,用工市場已經出現了“僧多粥少”的尷尬局面,大量畢業生“漂浮”於社會。廣東省副省長宋海指出,當前我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將超過27萬人,比XX年增加6萬人,增幅達28%,加上外省院校來粵就業的畢業生,以及前兩年未落實就業崗位的省內外高校畢業生,預計XX年在我省求職擇業的畢業生可能超過40萬人。根據人事部進行的有關統計,近幾年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量不斷下降。而根據教育部的資料,近幾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卻不斷上升。由此可見,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是不爭的事實。一般說來,大學生“就業難、易”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就業率的高低和就業滿意度的高低。

高校畢業生是人才市場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資源,近年,隨著高校大規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畢業生人數也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畢業生就業問題。有一句話可以很生動的形容現在大學生的現狀和就業形式:“本科滿街走,碩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這就是中國特色的就業行情。”說起來可笑,現在為就業發愁的大學生,從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們的……”“要有歷史的使命感……為21世紀中國四化建設貢獻力量”。四年寒窗下來,才發現自己不但不是什麼國家棟梁,而是連參與建設的機會都幾乎沒有了。曾經的天之驕子,你被誰拋棄。大學生已被用人單位拋棄!用人單位困惑:大學生在寫樓幹事不如中專生,在工廠幹事不如技術工人。他們能幹什麼?大學生也困惑:居然被招過來搞跑腿打雜,收入也壓得低低的(尤其應屆生)。

二、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

現在的大學生就業難,首先是由於近年來的大學生擴招,使得市場上的大學生就業供過於求,大學生的就業形式也就日益嚴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學生自身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1、考證存在盲目性。

2、先就業後擇業漸流行。

3、對企業不夠了解。

4、對薪酬的期望更加現實。

5、職業規劃意識不夠強。

6、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現狀。

三、大學生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就業心理準備不足

(1)自我角色轉換不夠及時

對於80%的學生來說,大學階段過的是一種單純而有保障的生活,學習、生活、交際都較有規律,這樣的生活與現實社會自然存在一定的距離。在大學生活結束之際,踏上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夠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轉換,做好就業心理準備。就是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客觀、冷靜地進入求職狀態,認識社會,瞭解社會,以自身的實力,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社會需要。

(2)自我認識,自我瞭解不夠準確

個性是個體統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動中那些穩定的,具有個人特色的心理特徵與心理傾向組合成的有層次的動力整體結構。它以個體穩定的行為模式與態度體系表現出來。能力、特長應包括教育培訓的程度,因為教育和培訓可以轉化為能力、特長。能力是求職擇業以及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

2、擇業過程中的心理素質參差不齊

(1)敢於競爭,善於競爭。

(2)正確對待挫折。

人們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人生總保持著自信心,如喪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開拓新生活的勇氣。順境中有自信心不足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援。

四、大學生就業政策

1、高校畢業生依然面臨結構性就業難題

各專業畢業生就業水平雖然會不平衡,冷熱不均,但是社會對不同專業的需求量會有所變動。如果能夠放低期望值,願意到西部、到基層去工作,應該說無論是熱門專業的學生,還是冷門專業的學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單位將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單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學歷畢業生不用的狀況,現在更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的培養。

3、民營企業將成為就業機會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將為大學畢業生提供相當數量的工作崗位。

4、就業空間將就一步擴大

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可能。

5、人才市場趨向在轉變

據調查顯示,人才市場未來長期的趨向是,有新知識,高技能的良好品質的人才有機會,而非大學生身份,這就要求我們大學畢業生,必須在畢業後,繼續學習各種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五、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對策思考

如前所述,我們學院畢業生近三年的就業率雖高,但仍面臨著“就業難”問題。要有效解決此一現實問題,筆者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端正就業意願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構成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可分為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識結構、心理素質、交流表達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追蹤和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其中,知識結構是基礎。只有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求職者才會顯得“有內涵”。而心理素質是否過硬,已越來越成為“雙向選擇”成與敗的關鍵。交流表達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追蹤和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則是能否持續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關鍵。

2.進一步端正當前大學畢業生的求職意願。

這些事例和數進一步向我們說明了一個簡單的事實:當前年輕人的求職意願明顯偏離社會用人需求。這也可以說是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學生樹立職業平等觀、幫助年輕人樹立正確的求職觀已成為當前高校就業工作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