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業高收入受非議

才智咖 人氣:5.12K

眼下又到了大學畢業生們找工作的時候了,不同行業所受的“待遇”冷熱兩重天。像銀行、電力、電信等行業,很多人擠破頭皮都想進,根本無懼“數千人搶一個職位”的競爭壓力,而像運輸、紡織、採礦等行業,相形之下就冷清得多。原因何在?不少年輕人坦言,行業不同,收入差距太大。

壟斷業高收入受非議

收入水平——行業間差別太大

劉先生在北京一家貿易公司的辦公室工作,自2003年大學畢業之後就一直住在單位分的宿舍裡,“三個人一屋,挺麻煩的。”剛畢業時,劉先生的工資是1500元,現在剛漲到3000元。“在北京生活,這點工資太少了,單位也沒啥福利。一想到以後買房子、結婚等事情,就頭疼啊。”

他的同學陳先生也在北京工作,境況就要好得多。陳先生供職於一家行動通訊公司,做財務。他對自己的收入挺滿意,雖不願意細說,但承認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公司的其他補貼看起來也非常令人羨慕。比如說,通訊費基本不用花自己的錢,公司的房補也已經超過8萬元了。

所處行業不同,收入差距太大,這在當前已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尤其是最近10年來,我國行業間收入分配總的趨勢是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行業和新興產業傾斜,某些壟斷行業的收入更是高得驚人,而傳統的資本含量少、勞動密集、競爭充分的行業,收入則相對較低。

“行業之間存在收入差距很正常,無可厚非。但當收入差距呈現出過大並且不斷拉大的趨勢,就值得我們警惕。”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楊宜勇說,2000年,我國行業最高人均工資水平是行業最低人均工資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這一比例已驚人地增加到4.88倍,並呈現出進一步拉大的趨勢。而國際上公認行業間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超過3倍則需要加以調控。

理性分析——差距拉大有其必然性

如何看待行業間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楊宜勇認為,“行業收入差距拉大有它的必然性。”近年來,金融、保險、計算機等行業逐漸興起,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其所受教育程度、勞動生產率顯然高於從事住宿、餐飲等工作的人員,因此他們理應獲得相對更高報酬。

“行業之間存在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李紹光認為,行業收入差距是結構調整的動力之一,也是人們求學上進、努力奮鬥的動力之一。一般情況下,收入低的行業效益差,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和資本,慢慢就會被淘汰掉,資本、人力等資源就會向利潤高、收入高的行業集中。目前,高新技術等新興產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才和資本的進入,這無疑將大大促進其發展。

儘管如此,收入差距過大卻並不是一件好事,它會帶來諸如弱化基礎產業、影響社會和諧等諸多負面影響,尤其當這種差距是人為原因造成時。“行業間收入差距是否合理、是否能真正起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取決於兩個關鍵因素:第一,市場競爭是否充分;第二,法律或制度是否公開、公正。”李紹光說。如果一個市場能做到這兩點,那麼差距就是合理的,資源的配置也將是優化的,否則就是不正常的。目前,社會上對於行業間收入差距的非議,更多地集中在由行政壟斷造成的收入差距上,這種差距就難以發揮正面作用。

爭議最多——壟斷收入“海拔”太高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統計,目前,電力、電信、金融、保險、菸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外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間。“儘管目前高收入行業也包括計算機服務業等高科技行業,但總體來看,收入水平比較高的都是像金融、電信、電力等具有壟斷色彩的行業。壟斷行業收入畸高是導致行業間收入過大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社會非議最大的誘因。”楊宜勇說。

壟斷行業憑什麼能有高收入?楊宜勇認為,壟斷行業佔有他人根本享受不到的資源,他們憑藉其壟斷地位和特權,往往通過高額收費來獲取鉅額利潤。而另一方面,壟斷行業在利益分配上有更強的向個人傾斜傾向,其產生的利潤具體怎麼分配,大多由企業自己說了算。

不可否認,很多壟斷行業中的企業承擔著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責任,並且可能需要面對各種惡劣的工作環境。“但問題在於,壟斷行業的收入在所有行業中如同青藏高原一樣顯赫,整體‘海拔’就比其他行業高很多。特別是壟斷行業的一般崗位,其收入水平與其價值度和貢獻度嚴重背離,這顯然是不正常的。”楊宜勇說。

據瞭解,早在10年前我國就出臺了壟斷行業最高工資指導意見,但由於這一“指導”意見的實施最後還要取決於企業自身,最終形同虛設。“縮小行業間收入差距,最主要是要建立起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打破壟斷。”李紹光說。他認為,目前我國壟斷行業的主要特點是行政壟斷,而並非市場自然壟斷,因此,調節收入差距,根本上還在於政府減少管制、打破壟斷,適當將某些領域向外資和民間資本放開,並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