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彙編10篇)

才智咖 人氣:1.42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弟子規讀後感(彙編10篇)

弟子規讀後感1

正如歌中唱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完美的人間。我讀了《弟子規》中“泛愛眾”名篇,深有感悟。“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大家所尊重的是他的德行,並不是外表容貌。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看一個人不單隻看外表,更重要的是他的心靈是否完美、善良。更忌以貌取人。“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別人的缺點,不要去揭穿;對於他人的保密,切忌去張揚,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像“512”汶川發生了大地震,牽動了全國13億人的心。可愛勝過一切,溫總理那斬釘截鐵的話語,時刻迴盪在子弟兵們的心中:“只要有一線期望,就要盡百倍努力!”源源不斷的捐款送往災區。這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愛:愛是支援!愛是期望!這次雖然汶川發生了大地震,但是有我們的祖國做堅實的後盾。

這時我想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十分奇怪的盲人,他在夜裡走路時,手裡總是提著一個燈籠。別人看到了都很好奇,就問他:“你自己都看不見,為什麼還要提燈籠走路呢?”盲人卻說:“我提燈籠並不是為自己照路,而是讓別人容易看見我,不會誤撞我。這樣既能夠為別的路人照路,又保證了自己的安全。”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就應從身邊點滴的小事做起,我們要盡力去關愛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殘疾人和孤寡老人。坐公交車主動給老年人讓座,攙扶殘疾人。這是一種關愛,讓這些老人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為別人照路,也照亮了自己。付出一點點愛心,你就成全了一個世界。我們無法駕馭自己的生命,但我們卻能儘自己所能去幫忙別人,關愛別人。這樣讓愛在每個人心中傳遞,讓世界充滿愛。我們也就能感受到生活的快樂與幸福。

弟子規讀後感2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

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記得在思品書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的時候,摺紙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摺紙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摺紙,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慶齡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情,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裡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然而,小珍卻沒有來,她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兒也不後悔,她說:“小珍雖沒有來,但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著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人們的愛戴。

最後,我奉送大家一句:人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讀後感3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著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裡說著“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紮在電腦前玩遊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願的把遊戲暫停去吃飯。現在想想,這是多麼不應該呀。現在,每當媽媽說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裡的遊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嚐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著媽媽陪著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現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後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為“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後,桌上、地上、床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櫃上。爸爸媽媽都說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誇我的房子整潔呢!

通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說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這是一篇《弟子規》讀後感,作者概括故事內容簡潔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礎上很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不足之處:語句不通順,如“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應改為“讓我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弟子規讀後感4

最近我又翻讀了一遍《弟子規》這本書,讀完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小故事就是其中的《三人成虎》。

這個小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龐蔥對魏王說:“大王,如果一個人稟報說街市上出現老虎,您會相信嗎?”魏王不假思索地說:“當然不信。”龐蔥接著問:“如果兩個人對您說街市上有老虎出現呢?”魏王說:“我會將信將疑。”龐蔥繼續問:“如果三個人都向您稟報,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呢?”魏王說:“我會相信的。”龐蔥感慨地說:“街市上沒有老虎是很明顯的事,然而只因為有三個人連續向您稟報,你就信以為真了。願大王不要誤聽謠言啊!”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謠言止於智者。不瞭解真相的時候,就不要輕信,也不要輕易傳播。一個人說的時候沒有人相信,但是說的人多了,假的也就變成真的了,容易誤導別人。我們要做個聰明的孩子,學會明辨事非,對於不懂或不瞭解的事,不能聽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而應該多方求證,不要被謠言迷惑。

就像上個學期的有一天,校園裡就一直有傳播,有一個同學在校門口被人拐走了,下落不明。他們還說被拐走的孩子還有可能會打成殘廢,當乞丐什麼的。搞得同學們都非常害怕,就怕下一次人販子把自己拐走了。後來才知道,那個同學並沒有被人販子拐走,而是他自己和家人鬧彆扭,自己一個人走回老家了。

這就是弟子規中所說的:“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第一章節讀後感弟子規,聖人訓,弟子規 第一章節讀後感。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作者李毓秀,字子潛,號採三,康熙年間人,在科舉道路上雖然失敗,他畢生研究《大學》《中庸》頗有建樹,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學者,是清朝早期傑出的教育家和學者。

這位老夫子根據傳統對蒙童的規範方面的要求,並結合自己多年的教書實踐,寫成了一本教育孩子、啟營地孩子的書,叫《訓蒙文》,後來有學者在《訓蒙文》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並把書改名為《弟子規》。從此之後,這本書在私塾裡面開始廣泛流行。《弟子規》是從《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開始的,講的正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四個字“孝、悌、仁、愛”,讀後感《弟子規 第一章節讀後感》。《弟子規》全文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對孩子的言語、行動、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詳細而明確的要求。

《弟子規》的文字淺顯易懂,押韻順口,樸實無華,說理透徹,循循善誘,內容又來自於中國傳統基本的道德、倫理、規範,所以影響非常之大。幾乎可以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第一講告訴我們對於學習了眾多知識與技能的現代年輕人來說,懂得規矩的重要性很重要!在公司工作,在家裡生活,每個人都要懂得相互尊重,和平相處,遵守公司規章制度,對父母子女和藹,大家處在一個有規有律的環境,有序生活。

弟子規讀後感6

這幾天,老師讓我們背了《弟子規》,我從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下面我就說幾句吧。

背了《入則孝》,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即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情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前面我做的很好,從小爸媽就教育我:不僅僅是父母叫要答應,其他長輩、同學、朋友只要叫我要立即答應,那是對別人的尊重;後面我就做的不太好了。爸爸媽媽有時想讓我幫著打掃家裡的衛生,可我總認為那是大人們的事情,總對媽媽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不管。”背了《入則孝》,我身上的懶蟲去掉了很多,不等媽媽命令,就主動幫著乾點家務活,比如掃地拖地啦,雖然活很小,媽媽總是開心地笑。還有一句,我也會牢牢記在心裡,那就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以前爸媽教導我時,我總以為自己什麼都懂,爸媽太嘮叨,老是捂住耳朵,大聲說:“不聽、不聽!”爸媽責怪我時,我比他們聲音好大,惹得媽媽很生氣,乾脆給我來個“主機板炒肉絲”,媽媽揍完我又傷心有心疼。想想以前自己的種種行為,我覺得自己那麼做真不對。爸爸媽媽把我從小養大多不容易呀!手把手教我認字,深夜抱著我去看病,變著法子給我做好吃的,我為什麼要頂嘴惹他們生氣呢!這一段時間我表現得很好,低眉順耳,特溫順。嘿!還真好,爸媽見我不頂嘴,說上兩句就算了,過後還笑眯眯地誇我懂事了,我心裡想喝了蜜一樣甜。

《弟子規》有很多道理值得我們學習,我會牢記在心,讓他伴隨著這我成長,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7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李嘉誠不就是靠著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才從一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擁有數百億身家、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也許並不能為企業贏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於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便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麼呢?眼前的“三鹿”,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後感8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從上學期開始,我們一遍遍誦讀著琅琅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規》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給了我很多收穫,很多啟發。

《弟子規》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親切教導,下面,我就來談談讓我體會最深刻的一條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時候,你應該及時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時,你不可以拖拉;父母教育你時,你應該靜靜地聽,即使父母錯了,也不能責怪他們。但對照我的行為卻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電視,媽媽叫我去吃飯,我一直沒有應聲,直到媽媽走過來,我才及不耐煩地答應了。但是,自從我學習了弟子規之後,就再也沒有這樣過了,因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規就像一位無聲的老師,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教育著我們,默默地開導著我們,讓我們健康的成長著。讀了《弟子規》,讓我獲得了開啟成功之門的金鑰,指引著我們的人生道路,豐富我的知識,充實我的生活,讓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這些,《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感悟、體會的,只要同學們認真體會,一定會悟出其中蘊藏的許多“瑰寶”!

同學們,讓我們來細細地品味《弟子規》吧,他會教導我們怎樣學習,怎樣做人,它就是我們身邊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校園沉浸在《弟子規》的洗禮中!!!

弟子規讀後感9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但是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資料,是融合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

細細品味後茅塞頓開,平時裡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裡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明白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職責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職責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淨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裡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讀後感10

《弟子規》是我國古代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的孔子,給他的學生起的,也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我比較深刻的句子是“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我還聽過這樣的故事:宋濂是我國明朝著名的大學問家。在他20歲時,他去請教一位前輩。老師正在授課。看到老師沒有注意到他,宋濂就恭敬地站在那裡,不懂的問題,也像別的同學一樣發問;有時老師被問得不耐煩,就大聲呵斥他,可他卻低頭接受,臉上沒有任何不悅的表情,也沒有反駁老師的觀點。後來,宋濂從老師那裡學習了更多知識,比其他同學收益都大。在生活當中,我們在路上遇上長輩,應禮貌地上前問好。當長輩沒有要說地事情,打算離開時,晚輩應該恭敬地退後站在一旁,等候長輩離去。宋濂也是一個好例子。

還有“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得多有道理啊!在這裡,我奉送大家一句:言而無信,萬事皆虛。

自從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後,我感覺到多讀一些書對我們在言行方面有很大的幫助。我想,今後我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弟子規》等各種有益的書籍,爭取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