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600字10篇

才智咖 人氣:1.38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600字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10篇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10篇1

現在,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嘆息:“現在的孩子真是越來越不懂規矩了。”“現在的寶寶特別自我,一點不會替別人著想。”

別說孩子,即便是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年輕人,也驕傲任性,對父母缺少應有的尊重。現在的孩子確實越來越聰明,接受的資訊量多、知識面廣,但也透露出了一個非常危險的現實——任性、自我。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現狀。

如何改變?

這不僅需要父母們付出極大的耐心,去正確引導孩子們,還需要借鑑古聖先賢的智慧,讓孩子發現自身的問題。讓孩子們學習《弟子規》,隨著時間的變化,孩子們會慢慢地感受到書中內容的影響而發生根本的改變,直至將書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的習慣。

這種改變不同於棍棒似的強制影響,而是孩子本有的天性顯現。通過長期熏習,這種習慣,將伴隨孩子的一生。

《弟子規》學習的方法

古聖先賢告訴我們: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弟子規》蘊藏著豐富的歷史典故、文言知識、韻律規律,有著根本的做人道理。在學習《弟子規》時候,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點讀,因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在讀的時候,不疾不徐,攝住心,讀一遍把時間控制在15分鐘左右,早晚各點讀一遍。早上點讀要告訴自己今天要按照《弟子規》所說去力行。晚上點讀看自己哪些沒做到,然後去修正。

在誦讀的過程中,要把《弟子規》落實到生活中,規範孩子及自己的一言一行。這樣一來,家長和孩子不僅可以建立親密的關係,而且自然就“德日進,過日少”了。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10篇2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從小就喜歡讀書,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經典美文《弟子規》中的名句“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句話告訴我們事情雖然很小,也不要為所欲為,如果任性而為,這就是不對的行為了。

在生活中,這種事比比皆是。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記得那是我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因為橡皮丟了,爸爸讓我自己再買一塊,我便從存錢罐裡拿了一元錢買橡皮。也許是有初次買東西的愉悅,於是,第二天我未經爸媽的允許,私自又拿了兩元,第三天、第四天依然如此,我拿著錢買“熱狗”、買玩具、買筆……漸漸地存錢罐裡的錢越來越少,存錢罐也越來越輕了。

那段時間,這件事雖然沒有被爸媽發現,可我心裡一直有個聲音:“你做的不對,現在改還來的及……直到我讀到《弟子規》中的“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這句話時,我才真正明白自己的過錯。於是,我鼓起勇氣,主動向媽媽承認了錯誤。媽媽摸著我的頭說:“知錯就改是個好孩子……這時,我才感覺心裡踏實多了。

《弟子規》告訴我們的不是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而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它時刻提醒著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正是那一個個故事,一篇篇文章,讓我從無知漸漸的走向有知。

是呀,生活中這樣的小事隨處可見。隨便丟一片垃圾,隨口說一句髒話,隨意踩一下花草……認為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正是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影響了個人品行修養。作為國小生,我們應該從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與人互助互愛,學會感恩。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

一件普通的小事,體現的`是一個人高尚的品質,反映的一種文明的風尚,正所謂小事不小。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10篇3

XX年8月,我走進上海火炬潤滑油這個大家庭。就從這天起,我的人生髮生了轉變。

入職那天,我第一次接觸到《弟子規》,讀了近20年書,我從來都不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這樣一本好書,原來只知道有本《三字經》,而且就知道那麼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小時候把它當做了一句順口溜。當我翻開《弟子規》時,頓時呆住了,裡面都是短短的三個字為一句,但就是這短短的三個字卻蘊藏了人生的大道理。就是這麼小小的一本《弟子規》,成為了我每天空閒時間必看,而且百看不厭的好書。

記憶中最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弟子規》中第一篇《入則孝》,讀完後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過去我是那麼的不珍惜。

記得那時我剛上國中,由於不習慣一個人的住校生活,再加上體質差所以時常感冒。有一次,恰好是臘冬,外面還下著大雪,乾冷乾冷的,經不起寒冷氣候的突變,我感冒了,並伴有高燒,上課時腦袋暈乎乎的,坐在教室就暈暈大睡,無法堅持上課。於是撥通爸爸的電話,委屈地說:“爸爸,你快點過來,我感冒了”。等了大概20分鐘,還不見爸爸過來,又氣又急,又撥通了電話:“爸爸,你怎麼還沒有過來啊”。說著說著,就委屈的哭個不停,爸爸也沒有多說,只說“快了,馬上到,你堅持住”。很快,爸爸來了,把我叫出來,在我出來的那一刻,一陣刺骨的冷風吹得我渾身直抖,那漫天瀰漫的雪花還沒有消停。這時爸爸趕緊走過來把軍大衣讓我穿上,我卻嘟囔著“那麼醜,我才不穿呢”。說著就一撅嘴坐上摩托車,當摩托車啟動的那一刻,撲面而來的寒風和冷雪簡直讓人窒息。

爸爸一邊騎著摩托車一邊朝後對我說:“把大衣收緊點”。出了大門,我才把那個象爺爺經常披著的軍大衣披在身上,瞬時身上一股暖流流過。無意間抬了一下頭,這才發現爸爸或許因為急促的原因穿的如此的單薄,頭上沒帶頭盔,手上也沒帶手套,膝蓋上更沒加護膝,卻堅實地在我前邊替我遮擋風雪和寒冷,靠在爸爸的背上是那麼暖意融融,頓時,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父愛如山。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10篇4

剛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我就認識了一位我喜愛的老師,每天早上我都會搖頭晃腦地讀著她的“弟子規,聖人訓”的話語,雖然,我還不明白她的話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喜歡!

時間長了,我對她的話有了一點理解,同時我也有了很多的變化。平時吃飯的時候,我總是不等家人一起吃飯,只要飯菜端到飯桌上,我拿起筷子,就去夾端上飯桌上自己歡吃菜,然後捧著飯菜去看電視。在家裡,我對家裡人動不動就發脾氣,大呼小叫,還亂摔東西;和外人接觸,我卻像只小綿羊,不敢大聲說話。自從讀了老師的話以後,我知道以前那樣做太沒有禮貌了,自那時起,我能大聲和別人說話了,還能主動和別人打招呼了。吃飯的時候,我靜靜地坐在飯桌前,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來,他們拿起筷子以後我才拿筷子吃飯。吃完飯後還主動說:“我吃好了”。有時,媽媽如果給我先盛飯,我就對媽媽說不應該先給我盛飯,應該先給爺爺奶奶盛,媽媽問我是誰教你這麼聽話,是不是老師教的?我就自豪地說:“除了老師教我之外,還有一位老師。”於是我就背起“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全家人聽了都笑著說;“寶寶懂事了。”從此,我就決定以後都要聽這位老師的話。

我漸漸長大了,也漸漸能夠讀懂老師的話了,我每做一些事情時都會想到老師的話。無論什麼時候出家門時,我都會告訴爸爸媽媽,因為我的老師告訴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車時,每當我看到老年人沒有座位時,我會主動給他讓座,因為老師對我說:“長者立,幼勿坐”;每當在學校時,每當我玩得很瘋狂時,她就會耳邊提醒我“幼不學,老何為”,使我明白了小時候要好好學習,否則,長大就不會有所作為。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著我的心靈,讓我變得懂事,變得慧智,她就是我喜愛的老師《弟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10篇5

從小就跟著媽媽或者錄音機背誦《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國學篇章,當時我並不理解其中的道理。那時候背過的現在也都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弟子規》當中的一些章節我還記得很清楚,因為做了學生後悟出了些其中的道理。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先學會做人,再去好好學習。有些同學學習成績不錯,還很多才多藝,別人都很羨慕他們,他們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平時對待家長,同學的態度就非常傲慢、惡劣。長大後這些同學成了“龍”或者成了“鳳”,卻不能成為真正的“人”,既不孝順,也不會與他人好好相處。這樣的同學能算是好學生嗎?值得我們去羨慕和學習嗎?

《弟子規》還告訴我們“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只要是人,都應該相親相愛,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包括不久前的日本地震,使多少小朋友一夜之間無家可歸,又讓多少家庭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那一幕幕喚醒了無數人的愛心。一個人的愛算不了什麼,千千萬萬人的愛彙集到一起,就像條條小溪匯成了遼闊的海洋。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愛,讓我們在幾年後又見到了重新建設後的新汶川和那裡的一張張笑臉。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是對我們最有用的學習方法。學習時除了要集中精力,眼睛看,嘴巴讀,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堅定的信心。我們在學習上經常犯一些不該犯得錯誤,明明可以做對但偏偏要出錯,其實這就是“心”沒到,“信”不足,學習的四個基本條件缺了兩個,我們怎麼能做得好呢?大人們常常說我們心浮,說我們馬虎,也是這個道理。

《弟子規》裡蘊藏許許多多的道理,教會我太多太多的東西,懂得這些並不難。“學貴力行”,學一句,我們就要做一句,把這些準則用到學習、生活中,還需要我不斷的努力。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10篇6

讀了《弟子規》,它就像一盞明燈一樣指引著我,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

以前,每到吃飯的時候,媽媽叫我吃飯,我總是心不在焉,雖然嘴裡說著“馬上來”,可我還是一頭紮在電腦前玩遊戲,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才不情願的把遊戲暫停去吃飯。現在想想,這是多麼不應該呀。現在,每當媽媽說吃飯,我會立刻放下手裡的遊戲,趕緊幫媽媽擺碗筷,搬凳子。因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以前,我生病發燒時,媽媽總是細心的照顧我,藥總是媽媽先嚐嘗再給我喝,晚上也會徹夜照顧我,而我呢,當媽媽身體不舒服時,還吵著媽媽陪著我出去玩,不讓媽媽休息,現現想想,自己都覺得臉紅,我以後會改的,媽媽身體不舒服時我會讓媽媽好好的休息,細心的照顧媽媽。因為“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床”。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以前,我做完作業,總時將作業本、書、文具等隨便一扔,搞得到處是我的東西。有時看完書後,桌上、地上、床上,到處是書,真是雜亂無章!而現在我都把書分類整理得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櫃上。爸爸媽媽都說我像換了一個人一樣,還直誇我的房子整潔呢!

通過讀《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很多道理,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多說請、謝謝、您好、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養成主動寫作業的好習慣,作業不磨蹭,這些我一定要謹記在心,時時刻刻用《弟子規》來教育自己,鞭策自己。

這是一篇《弟子規》讀後感,作者概括故事內容簡潔清晰,能在引述的基礎上很明確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尊敬老師、團結同學”。不足之處:語句不通順,如“讓我在德行方面進步有了很大的”,應改為“讓我在德行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10篇7

暑假期間我來到了圖書館看了《弟子規》一書,這本書每句話都很短,只有十二個字,但裡面的含義非常豐富,深刻的影響著我。

《弟子規》是教我們學生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別人友好相處,在學校尊敬師長的行為規範。從古代到現在,國小生們都在學習這本書。

《弟子規》一開頭就教我們首孝悌,次謹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接著就教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和姐姐,哥哥平時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時我看書入迷了聽不到父母叫我的聲音。

父母養大了我們,我們國小生該怎樣孝敬他們呢?《弟子規》是這樣教我們的: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感到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感到涼爽。早晨起床,要先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要向父母報平安。

《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段話我不太理解,讀了更讓我感動的故事臥冰求鯉,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並不是一件難事;如果父母討厭我,我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算得上難能可貴。

王祥是西晉時臨沂人,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給他娶了後媽。後媽經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覺得她是長輩,一直都很孝順她。

一年冬天,後媽想吃鮮魚,可到處都買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邊,他就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堅冰。最終把魚帶回了家,後媽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王祥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父母累了,我就給他們捶捶背捏捏肩;媽媽胳膊疼了,我就給她揉一揉;有好吃的東西就先讓父母嘗一嘗。當父母老了的時候,我也要天天給他們講故事,做家務;他們提出的問題我都會認真地回答。

《弟子規》教會了我很多很多,今後要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10篇8

《弟子規》起源於清朝民間,它的作者李毓秀先生並不算很聞名,也不是當代大學者,他一生最高的學位只是“秀才”。在當時,秀才只能在私塾裡當老師,只能當“孩子王”,一般沒有多大的成就。可是,這位李毓秀先生,他在教孩子的過程中,彙集他大部分的精力,引用《論語》、《資治通鑑》、《世說新語》等書中的故事、句子,匯成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本書--《訓蒙文》。現在,說起《訓蒙文》是鮮為人知的,可是一講到《弟子規》,那可就眾所周知了。《訓蒙文》是如何變成《弟子規》的呢?這不得不歸功於最後校訂的,也是《弟子規》的大功臣—賈存仁先生。《弟子規》經過這兩位先生之手後,便開始在民間流傳了。

現在大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被父母寵習慣了,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們更應該學一學《弟子規》。只有讀懂、背過《弟子規》,我們才能從小樹立起一種規矩,才能懂得要孝順父母、講悌道,盡到做兒女的本份!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孩子應該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姐妹要互相關愛,對同學、同事、朋友都要講求“悌”道;還讓我懂得了小孩子做事要謹慎,一旦說出口的承諾,就一定要辦到,即一諾千金;對任何人都要關愛;要有仁慈之心……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最後強調的“餘力學文”,這也糾正了同學、家長的一個錯誤觀點,現在不少人總以為好孩子是多才多藝,能說會道的那一種,當然,有才藝固然很好,可是,家長們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對品質、道德的培養。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道德是生命之本”,現在,家長們讓孩子考一百分,學鋼琴、學畫畫,就是不注意孩子的品質道德,如果孩子品質不好,還不如什麼都不會,笨頭笨腦,至少這樣對社會的危害少一點兒。

我們不應該只拿成績、才藝、獲獎證書來評判一個人,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品質!

我呼籲大家學習《弟子規》,學習怎樣做人,怎樣做“真人”!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10篇9

在看《弟子規》的過程中,我覺得最重要的部分,是孝。孝,光看字的結構就能明白它的含義,上老下子,強調著血緣延續的重要性。今天我們雖然是小輩,但是,今天的小輩也是將來的長輩,如果在我們做小輩的時候不孝順長輩,那將來我們做長輩了又怎麼能指望我們的小輩會來孝順我們呢?現在的我們,父母叫我們,我們忙著自己的事情,根本不理父母,往往還會不耐煩。在爸爸媽媽、教訓我們的時候有幾個心裡是沒有牴觸情緒的?總覺得父母管我們管的太多了,總是和父母頂嘴。父母讓我們幫忙做什麼的時候,我們會找理由開脫,而我們需要父母為我們做什麼的時候,父母總是義不容辭。所以說“恩重如山”這四個字,是世界上每一位父母都擔當得起的。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臥冰求鯉”的故事,故事中王祥的孝順感動了天。王祥早年喪母,但他的繼母並不喜歡他,還常常在王祥的父親面前挑撥離間,說這個兒子不好,不孝順。所以,年幼的王祥不僅得不到母親的關愛,就連父愛也感受不到。但即使是這樣,王祥也還是一如既往的對父母好,孝順父母,在父母患病的時候衣不解帶地伺候。繼母經常想要吃鯉魚,王祥都盡力滿足繼母的要求。一次,在一個大冬天,繼母生病了,想吃鯉魚,但是河水已經結了厚厚的一層冰,而繼母依然想吃鯉魚,王祥沒有辦法,只好赤身在冰上祈禱。突然冰裂開了,兩條鯉魚從河裡跳了出來。即使是對自己並不慈愛的繼母,王祥也一樣如此努力地滿足她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的傳統當中,孝是無條件的。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孝是相互的,父母對我們好,我們才要孝敬他們,那隱藏的意思就是,如果父母因為某些原因對你稍微差了一點,我們就不孝敬他們了。這在傳統當中是絕對不允許的,孝就是人的根本。父母為我們做了那麼多,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為父母做過了什麼?對我們恩重如山的父母,我們怎能不孝敬他們呢?

弟子規讀後感600字10篇10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這是我讀了《弟子規》後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這短短的一句話,卻是蘊涵了很大的人生處世哲理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犯錯,有缺點,也會有一些隱私,別人也是如此。對於別人的錯誤,我們要用恰當的方式、在恰當的場合委婉地指出;對於別人的隱私,我們更不可以隨意張揚,因為這是很不道德的行為。

記得有一次,我宿舍有個同學新買了一套漂亮的裙子,幾個同學輪流搶來試穿,個個愛不釋手。第二天早上,那位同學卻發現裙子不見了,急忙去找老師,老師來到教室,眼神平靜的掃了一眼我們,隨即用平靜的口氣說道:“老師已經知道是誰拿了,但是老師相信,她不是壞學生,只是一時糊塗而已,只要改了,就是好學生。”說完,便走了。果不其然,第三天,那套裙子又回到了那個同學的床上。我想,當時老師從我們的神色中已經知道了真相,但是卻沒有揭穿,而是不動聲色地保留了那個同學的尊嚴,讓她主動改正錯誤。這樣做比當著所有人的面揭出那個同學,然後那個同學對所有的人心生恨意好得多。

還有一次,我班兩個關係不太好的男生,一個無意中知道了另一個男生家裡的境況。原來,男孩的母親因為貧窮離開了那個家,男孩的父親受不了這個打擊患了精神病,這事很多人都知道。跟他關係不好的男生知道了這事,不但沒有安慰,還當著男孩的面在眾人面前大肆宣揚,措詞還極其不雅。自尊受到踐踏的男孩實在是忍無可忍,揮手就給了那個男生一拳,接著兩人便廝打起來,旁觀的人都制止了,最後兩人都受了傷。可見,宣揚別人的隱私害人又害己。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只是小細節,卻藏著大道理。只有做到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