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10篇

才智咖 人氣:2.78W

在賞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後感。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10篇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起源於清朝民間,它的作者李毓秀先生並不算很聞名,也不是當代大學者,他一生最高的學位只是“秀才”。在當時,秀才只能在私塾裡當老師,只能當“孩子王”,一般沒有多大的成就。可是,這位李毓秀先生,他在教孩子的過程中,彙集他大部分的精力,引用《論語》、《資治通鑑》、《世說新語》等書中的故事、句子,匯成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本書--《訓蒙文》。現在,說起《訓蒙文》是鮮為人知的,可是一講到《弟子規》,那可就眾所周知了。《訓蒙文》是如何變成《弟子規》的呢?這不得不歸功於最後校訂的,也是《弟子規》的大功臣—賈存仁先生。《弟子規》經過這兩位先生之手後,便開始在民間流傳了。

現在大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被父母寵習慣了,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們更應該學一學《弟子規》。只有讀懂、背過《弟子規》,我們才能從小樹立起一種規矩,才能懂得要孝順父母、講悌道,盡到做兒女的本份!

《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孩子應該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姐妹要互相關愛,對同學、同事、朋友都要講求“悌”道;還讓我懂得了小孩子做事要謹慎,一旦說出口的承諾,就一定要辦到,即一諾千金;對任何人都要關愛;要有仁慈之心……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最後強調的“餘力學文”,這也糾正了同學、家長的一個錯誤觀點,現在不少人總以為好孩子是多才多藝,能說會道的那一種,當然,有才藝固然很好,可是,家長們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對品質、道德的培養。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道德是生命之本”,現在,家長們讓孩子考一百分,學鋼琴、學畫畫,就是不注意孩子的品質道德,如果孩子品質不好,還不如什麼都不會,笨頭笨腦,至少這樣對社會的危害少一點兒。

我們不應該只拿成績、才藝、獲獎證書來評判一個人,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品質!

我呼籲大家學習《弟子規》,學習怎樣做人,怎樣做“真人”!

《弟子規》讀後感2

大智若愚,一個人要先學會老實,再學靈活。說一條,做一條,這樣學問才會有成就。反之,則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正如老師說的:“做學問也一定要先紮根基”。就猶如蓋樓房,地基越深,樓房蓋的越高,越堅固。

但,抉擇錯誤,努力白費。因此,我們選擇“精神食糧”時更要慎重,不僅要有主次之分,更要有先後順序。正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有人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弟子規》就是做人做事根本中的根本,它注重的就是力行,在生活中實踐和體驗。

這就是為何它能成為國學入門必修經典,並作為我們普賢國學幼兒園的第一本教材。如果根基沒紮好就讀四書五經,孩子讀越多就越會跟生活脫節,只會長養他的傲慢之心。

《弟子規》讀後感3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聖賢的的結晶,是眾所公認的“最好的.書”、“最有價值的書”。

《弟子規》讓我更加自律。在一個星期四的早上七點,我的鬧鐘開始“催”我起床,因為今天要返校。可我心想:反正還有時間,再賴一會兒吧!突然,我想到了《弟子規》裡的“朝起早,夜眠遲”。於是我毫不猶豫的起床去返校了。

返校時,輪到陳老師檢查我的日記本,發現我字沒有寫好,一下子“多雲轉陰”了,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字沒寫好,回去再寫一篇,注意這次要認真寫。”

回到家,我拿出日記本重寫,這不,我的老毛病有犯了:人身體歪著,頭低了下去,本子也歪著。這時我又想起了《弟子規》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的意思。我立馬人坐正,當然啦,字也寫好了。

還有一次,我不小心買回來了一本有關愛情的書《《五百棵愛情樹》,當時我想都沒想就拿起來看了,忽然耳邊傳來我們讀的“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我就把這本書放掉,去看別的好書了。

讀了《弟子規》,我發現我自己的生活習慣越來越好了:進父母房間先敲門,常常整理自己的書桌,將脫下的鞋子擺好……連媽媽都驚訝我的進步。

《弟子規》讓我受益終生。願我,有一顆好學、向上的心,成為一個合格的好人。

《弟子規》讀後感4

最近我讀了《弟子規》一兒童經典誦讀,這本書主要講了作為一名兒童應怎樣孝順父母,幫助父母。讀完這本書,使我想到了許多小故事。孔融讓梨是我印象最深的。

孔融是我國東漢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和學者。孔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孔融四歲那次,全家人圍著吃梨,哥哥們讓弟弟先拿,而孔融不拿好的,不拿大的,偏偏揀了一隻最小的梨子。他的父親問他:"這麼多的梨子,你為什麼拿一隻最小的呢?"孔融回答:"我年紀小,應該拿—一個最小的梨,大的應該給哥哥吃。"父親又問:"弟弟不是比你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親朋好友知道這件事以後,紛紛讚揚孔融說,四歲的孩子就知道讓梨,長大後一定是個不平凡的人。果不其然,孔融長大後的確成了著名的文學家,學者。

這個故事和弟子規一樣,都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兒童孝敬父母是很重要的,父母很愛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應該愛他們自己的父母。令我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父母呼,行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意思就是:父母叫我們的時候,行動不要慢吞吞的,父母命令我們的時候,不要懶惰這不行動。父母經常呵護著我們,而我們如果不去孝順父母,那麼他們的苦心不就白費了嗎?父母教育了我們,難道我們還要反過來忘恩負義,虧待他們嗎?

《弟子規》這本書也像我們的另一對父母一樣,時時教育著我們,使我們不會犯更多的錯誤,我們應該常看看《弟子規》,背背《弟子規》,使我們的規矩常記在心中,同時也要記住我們不能忘記父母對我們的愛,報答父母。

《弟子規》讀後感5

學校發給我們一本《弟子規》小書。開始我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麼意思。寒假在老父母的指導下又把《弟子規》拿出來認真地讀了一遍,原來《弟子規》是中國傳統聖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麼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麼是親情,友情……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後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幹什麼嘛。媽媽說,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後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裡幹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遊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說:“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虛心向他學習,在和眾人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讓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說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說的多有道理啊!我們應該在生活中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記得在弟子規上有一篇文章,是寫宋慶齡的,宋慶齡小時候摺紙折的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摺紙了,她的同學小珍看見了,羨慕地說:“你摺紙折的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好嗎?”“沒問題”宋慶齡一口答應下來。第二天,宋慶齡一家本來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她想到了昨天答應小珍的事,便沒有去老奶奶家,一個人在家裡準備了許多紙等小珍來。但是小珍卻沒有來,小珍失信了。但宋慶齡一點也沒後悔,她說:“小珍雖然沒來,但是我做到了一個講信用的人。”從小就有著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成為了一代偉人,受到了人們的愛戴。所以我們應該向宋慶齡學習,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不然就是言而無信,萬事皆虛。

《弟子規》讀後感7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

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弟子規》讀後感8

今天早上我背誦了弟子規的總敘和入則孝,雖背的滾瓜爛熟,但其中的意思一點也不理解,經過訪問同學,使我明白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次謹信。他的意思是說“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生活中小心謹慎。讀完後是我非常震驚,又非常羞恥,因為自己以前總以為父母把自己生下來不是上天的安排,父母理應對自己好,父母關心自己是理所應當的,現在大徹大悟,自己的所作所為全是不對的,真是對不起父母的大恩大德呀!以後一定要好好的感恩父母,要坐在行動上。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一句話是說:“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以前自己非常自私,對誰都不好,別人一對不起自己,就憎恨他,甚至從不再搭理他,自己還總是自以為是,有一點成績就不知自己是誰了,只知道自己今天學了,就不學了。儘管沒學會仍裝著學會了,當別人來幫自己時,自己卻自學非學,有人請叫自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真是沒法說。以後一定改這些臭毛病,一定讓好的習慣代替他。

弟子規真是博大精深,他不僅時一本好書,而且教育了炎黃後代!

《弟子規》讀後感9

“從前從前,孔夫子的語言,我們沉澱,那論語學而篇,兩代之間,從弟子入則孝……”

這是一首優美的中國風的歌曲——“弟子規”。相信大家一定看過“xxxx湖南衛視的春節聯歡晚會”,那麼你知道晚會這次晚會的主題曲是什麼嗎?對了,就是這首與清代大作家李毓秀根據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成的優秀書籍同名歌曲《弟子規》。

《弟子規》雖然是一本只有一千來字的小冊子。但是,就是這一千多個字,包含了儒家思想提倡的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規》中,有明確的行為規範;《弟子規》,是我們大家生活中的典範,是教導大家做人處事的規範;《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是人性的基礎。這本書,是清代大作家李毓秀根據我們的我國古代偉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成的。

初讀弟子規,我就受益匪淺: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所謂六藝,就是指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弟子規告訴我們這麼多隻是和做人的道理,這樣一本好書,怎麼能不吸引人呢?讓我們大家一起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讓我們把弟子規牢牢記在心中!

《弟子規》讀後感10

今天爸爸又叫我讀《弟子規》。我可是讀了N遍了,曾經背都背得滾瓜爛熟,現在還讀,豈不是浪費時間?如果用來玩悠悠球該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願意,可是又沒辦法,誰叫他是我老爸呢!

於是我無奈地拿著書,有氣無力地哼著:"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哼著哼著,幾年前第一次學《弟子規》的情景又浮現出來:和藹可親的蔡禮旭老師笑眯眯地問我們,《弟子規》是用來幹什麼的呀?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讀的,也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背的……蔡老師伸出一個手指頭堅定地說《弟子規》是用來"做"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對照《弟子規》我發現我有不少地方還沒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有時只顧自己玩,對父母、老師的話當作耳邊風,父母、老師沒有打我是對我的愛護,我應該體諒他們的良苦用心,從現在起要認真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趕緊坐好,認真的讀起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爸媽叫我早點起床,要麼鍛鍊身體,要麼誦讀經典,因為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我有點懶散,有點拖拉,這其實是浪費時間,看來,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鐘,站如鬆,臥如弓,走如風!"又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會提高學習效率,爸爸說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現。

而"勿畏難,勿輕略。"則是鼓勵我在學習中要知難而上,不要輕易言放棄,要刻苦鑽研,在鑽研中獲得樂趣。當讀到"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時,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我讀的就是聖賢的書,有些同學看一些不適合的書,讀這些書,不但蔽聰明,壞心志,而且浪費了讀好書的時間,損失可大了。

感謝爸爸又讓我讀《弟子規》,從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要把《弟子規》當作我的良師益友,讓它作為我生活學習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