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10篇)

才智咖 人氣:1.89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弟子規讀後感(10篇)

弟子規讀後感1

今年寒假,學校要求我們背《弟子規》。回到家我問媽媽什麼是《弟子規》,媽媽說《弟子規》主要講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媽媽還說要我對照自己的行為認真閱讀,背誦。我一聽來了興趣,心想自己平常是家裡的乖乖女,應該不會與書中所說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裡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後,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瞭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2

“凡是人皆需愛天同覆地同載”這是《弟子規》其中的一段。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範。星期一的早晨,白校長在大會上要求我們背誦和學習《弟子規》〉。

小的時候,我讀過《三字經》,裡面的內容至今還記憶猶新。我感覺《弟子規》裡的內容和《三字經》裡的內容大同小異。《三子經》是用小故事,小典故來說明一個道理。

《弟子規》是學生們應遵守的規範。馬老師讓我們背誦“泛愛眾”一課,泛愛就是博愛,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馬老師說,這裡的每一句話都是一個道理,要仔細去讀,用心去理解。

剛開始背《弟子規》時,感覺很吃力,每一句話單獨背能背過,連起來背時總背不過,媽媽說,如果你先把每句話的意思理解了,再背就好背了。我按照媽媽說的方法先讀每一句話的解釋。再去背,不僅背過了,而且知道了每句話的道理和意思。

《弟子規》雖然是古人寫的,年代離我們很遙遠,但其中所說所講的不正是我們這些生活在現代生活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所缺少的嗎?

弟子規讀後感3

今天早上我背誦了弟子規的總敘和入則孝,雖背的滾瓜爛熟,但其中的意思一點也不理解,經過訪問同學,使我明白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弟子規,聖人訓,守孝悌,次謹信。他的意思是說“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生活中小心謹慎。讀完後是我非常震驚,又非常羞恥,因為自己以前總以為父母把自己生下來不是上天的安排,父母理應對自己好,父母關心自己是理所應當的,現在大徹大悟,自己的所作所為全是不對的,真是對不起父母的大恩大德呀!以後一定要好好的感恩父母,要坐在行動上。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一句話是說:“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以前自己非常自私,對誰都不好,別人一對不起自己,就憎恨他,甚至從不再搭理他,自己還總是自以為是,有一點成績就不知自己是誰了,只知道自己今天學了,就不學了。儘管沒學會仍裝著學會了,當別人來幫自己時,自己卻自學非學,有人請叫自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真是沒法說。以後一定改這些臭毛病,一定讓好的習慣代替他。

弟子規真是博大精深,他不僅時一本好書,而且教育了炎黃後代!

弟子規讀後感4

因為家庭濃厚的閱讀氣息,我從小便對中國古代書籍充滿興趣。還記得我年幼時,父母除了提供我好書,他們也時常陪伴我朗讀中國古代書籍。在這麼多書當中,《弟子規》是我的最愛。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發現了許多追崇西洋文化的華人常以不屑的態度去看待中國傳統文化。他們認為這些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然而,他們的想法是極其膚淺的。相反,中國傳統文化不但不過時,還能使我們變成更加完美的人。身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愛惜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

從小,父母便教導我朗讀《弟子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並向我解釋它的含義。雖然當時有一些迷惑,但隨著年齡增長,我也漸漸地領悟其中的'道理。《弟子規》指的是做一個好學生好子女應有的標準。“孝”時孝順。“悌”時兄弟間彼此誠心相愛的意思。從父母那兒學到的傳統儒家的道理,如待人以禮,孝敬長輩,為人真誠等,讓我一輩子受用不盡!

我們很難苛求一個從西方國家成長的華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多深的瞭解,所以我十分慶幸能夠出生在這樣一箇中國傳統文化氣氛濃厚的家庭裡。

弟子規讀後感5

上學期剛開學,學校就發了本《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著讀讀。後來,讀著讀著,我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特別是《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入則孝》後,讓我感到十分慚愧。我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麼是“孝”,我一點都不懂。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入微,我想要的東西他們會想方設法地滿足我,那時的我還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有時候甚至會煩他們對我的擔心。想起這些,我覺得自己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想起:當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溫暖的大手緊握我的小手;當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擁入溫暖的懷抱;當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耐心地講解……

於是,每天清晨我會給他們一個最美最甜的微笑,每晚入睡前我會向他們輕輕地道一聲“晚安”,每當他們勞累時我會為他們揉揉痠痛的肩膀,遞上一杯清茶,每當有空我會主動與家務“親密接觸”……我發現,爸爸媽媽臉上的笑容多了,而我好像“忙碌”了好多卻快樂了好多。

我在《弟子規》的教導下,一點點地改變著,一步步地成長著,一次次地感受著。愛,原來可以這麼簡單!

弟子規讀後感6

近一段時間,我和朋友們一起讀《弟子規簡說》,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學習《弟子規》我感觸最大的是“入則孝”中的“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一段。短短十八個字卻詳細的告訴我們為人子女應該關心自己的父母的冷暖,不論早上,晚上都應該探望一下父母,離家,回家都應該告訴父母一聲,免得讓父母擔心。

讀了幾句,我明白了我國曆來把“孝”列在做人準則首位的道理。孝順長輩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

在寒冷的冬天,我媽媽帶我騎車畫畫,北風呼呼地吹,媽媽給我戴上了一頂帽子,一副手套,穿上一件棉外套,暖和極了。我舒服地坐在媽媽背上。突然,我發現,在我“舒服”的時候,是媽媽在前面給我遮擋寒風,她沒有手套,頂著寒風努力地騎著。我心中很感動。媽媽幾乎將自己的一切精力地都放在我的身上,幾乎將所有的愛都給與了我。我只是享受著父母的關愛和無私的奉獻,習以為常,不知回報。

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為父母做一些你能做的事情。只要你盡全力去做,父母都會開心的!出門和回家的時候和父母打招呼,為父母端茶遞水,關心父母的身體。養育之恩無以回報,我們能做的就是心懷孝順,在日常生活中報以一聲問候,一份關心,一句祝福。

弟子規讀後感7

國學如潮,向著我們澎湃而來,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沖洗著我們的心靈。讀《弟子規》,我進一步得到了優秀傳統美德的薰陶。從接受啟蒙的孩提到現在熱血沸騰的青年,一路的成長,我們都離不開國學思想的擺渡。《弟子規》,讀它千遍萬遍也不倦。

《弟子規》是以孔子言論為核心的思想啟蒙教材,中國作為傳統的禮儀之邦,通過它所蘊含的優秀傳統道德倫理來規範舉止言行,激發引導人性向善發展是在這個多元化的全新社會的必要。

萬事孝為先,這正是中國傳統美德的精髓:董永賣身葬父,木蘭為父從軍,黃庭堅滌親溺器···歷史的長河淘不盡英雄的故事,歲月的長風吹不老傾城的容顏。誠實守信乃立足社會之本,謹慎與否決定事業成敗,可見“謹信”是何等重要。“泛愛眾”直教我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無幼,以及人之幼”,親仁學文實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但不是才需要,如是因現在殘酷的競爭環境而凸顯。要想站立潮頭唱大風就必須德才兼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字一句都教我們如何為人處世。

大學時期是人生道德意識形成、發展和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而作為大學生的我們,肩負著祖國的未來,得到國學思想的薰陶,實是讓自己的思想覺悟得到昇華,這其實是現實形勢的需要。讀《弟子規》,我更深一層瞭解了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學會了如何為人處事,讀它,我受益匪淺!

弟子規讀後感8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但是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資料,是融合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

細細品味後茅塞頓開,平時裡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裡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明白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職責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職責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淨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裡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讀後感9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所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策而成。具體列舉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範。後經清朝賈村仁修訂改版,並改名為《弟子規》,它自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防邪存誠、養成忠孝家鄉的最佳讀物

。我們剛剛學完兩篇,雖然這兩篇不足二百字,但卻教授和教育了我很多事物。比如孝順父母、順從兄長,其次要做事小心、說話誠實、講信用。其中還講了對待父母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它講的意思是:父母有事叫你,應趕快答應去做,不要拖拉懶散,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如果我們如實的做到了《弟子規》中的“美”與“德”,那麼我們這個社會會非常的和平,充滿著禮貌與愛;如果做到了,這個社會,甚至這個世界將不會有戰爭,不會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了。

弟子規讀後感10

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