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弟子規》讀後感10篇

才智咖 人氣:2.16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薦】《弟子規》讀後感10篇

《弟子規》讀後感1

“弟子規 聖人訓”弟子就是學生,規就規範。《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學生的生活規範。

《弟子規》一共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八部分。總敘就是總的概括一下後面的七個部分。入則孝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心裡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出則弟就就是在社會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順從長上,能夠奉事兄長。謹是指我們行為上要謹慎,不可放逸。信就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人無信則不立。泛愛眾就是與朋友在一起相處要講平等博愛。愛人者,人恆愛之。親仁就是親近仁者,以師是之,要跟他學習。仁者無敵。餘力學文就是除了以上六個部分所學習的之外,如果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要好好地學習其它有益的學問。

《弟子規》的每一部分都教給了我一個道理,入則孝告訴了我要孝順,出則弟告訴了我要奉事兄長,謹告訴要謹慎做事。在今後的學習與生活中,我一定要嚴格遵守《弟子規》中的知識,《弟子規》一定會讓我比以前更加好。《弟子規》適合所有學校與各種年齡的人誦讀他可以幫助人們建立明確的價值觀念。養成敦厚善良的心性。同是對家庭的和諧,社會風氣的淨化,也必然有莫大的助益。

生命誠可貴,而這可貴的生命是誰給與我們的呢?這一切都是父母給與我們的。他們不但給了我們生命,還把我們養育成人。那我們是不是應該感謝父母呢?是的。一個聲音肯定的回答說。那我們應該怎樣去感恩父母呢?按照《弟子規》的要求去做吧!

《第子規》對我十分有益,在學習與生活中我也一定回按照《第子規》。

《弟子規》讀後感2

開學初,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一本經典書籍——《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此書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我閱讀和背誦這篇文章後,使我懂得了以下方面的道理:第一 使我懂得了我們要尊老愛幼,尊敬長輩愛護兒童。第二,努力做到聽老師和家長的話,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使我明白了我們必須充分發揮自已的聰明才智,我要必須充分表現自已的才華努力學好每一科功課,爭取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它充分體現出了做人要講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是不可取的。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曾經對電腦遊戲十分著迷,只要一碰到滑鼠,我就完全沉浸在電腦遊戲的世界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與媽媽約定的結束遊戲的時間一拖再拖,為此,媽媽大發雷霆,我才不得已關掉了電腦。如今,我學習了《弟子規》,想想先人們的教誨,反省我的行為,我感到非常的汗顏,做人是應該講究信用的,信用是一個人的做人之本,如果一個連信用都不講的人,他又怎麼能夠立足社會,成就一番事業呢?

《弟子規》使我認識到了我以前所作所為的不足,這本書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在思想道德方面,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發自內心的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學會做人,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珍惜時間、誠實守信、認真學習的人。我會時刻用這本書鞭策自己,它將像一座燈塔一樣照亮我的漫漫人生路,讓我健康快樂的成長。我想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以《弟子規》時刻警醒自己,做到誠實守信,多一些精彩的細節,少一些失信的言行多一些靚麗的風景,少一些違約的承諾。向著自己追求的目標,不懈地去努力、去拼搏,讓自己的人生綻放光彩。

總之,通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我要把其中學到的道理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

《弟子規》讀後感3

有很多人他都誤以為在現在文明的社會,高科技、高物質享受的社會當中,傳統的文化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聖先賢所留下來的這些文化精髓,可以說是遭人所遺棄,很多人都不曉得這些寶藏它的可貴。尤其近一、兩百年來,中國遭受極大的動亂,許多的傳統文化道德都在這個蕩亂的時代當中,被破壞殆盡。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說是已經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嘆,當今的社會不安寧,人在茫茫的人生當中,不知所為何來,可以說是茫然無知。

今年寒假,學校要求我們背《弟子規》。回到家我問媽媽什麼是《弟子規》,媽媽說《弟子規》主要講在學習和生活中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媽媽還說要我對照自己的行為認真閱讀,背誦。我一聽來了興趣,心想自己平常是家裡的乖乖女,應該不會與書中所說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天詳細閱讀《弟子規》卻發現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有許多缺點。

《弟子規》中說:"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可是我偏偏和書作對,我的書桌上放著練習本,練習冊,漫畫書……所有和學習有關,無關的書全都放在書桌上,東一本,西一本,我的書桌成了"舊書攤",要想找一本急用的書,有時比登天還難。現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弟子規》中還說:"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卻常常忘記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沒有告訴媽媽,我回到家裡媽媽狠狠地說了我一頓,我讀過《弟子規》以後,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對,我出門時要和媽媽打招呼,回家時也要跟媽媽說一聲。這樣媽媽就不用擔心了。

我讀完了《弟子規》,瞭解了自己的缺點,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點,做一個完美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4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不過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內容,是融合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 仁和餘力學文。

細細品味後茅塞頓開,平時裡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裡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知道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責任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責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淨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裡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裡面的內容還有很多很多,需自己去細細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畫,歲月如歌。或許正是由於人生中有許多酸甜苦辣,才會使快樂的滋味更加甜蜜。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這是弟子規第一段。古人的教育目的,首先是教做人,"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現在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學文"上,大大忽略了做人教育。雖然也有品德課、政治課,卻只是背書、考試,過後水過鴨背,什麼也沒留下,更別提深入骨髓的東西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的最大失誤。

弟子規如何教孩子做人呢?這一段講的是總的原則,後面還會具體事情具體說。總的要求是: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謹慎、講信用。對待大眾平等仁和,親近仁德的人,向他學習。能夠做好這些,還有精力,才可以學習知識,如果做不好這些,學習知識是沒有用的。

這個總的教育原則,到今天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人能夠做到這些,我們的和諧社會才是可以期待的。機器人可以把全世界的知識放在自己的晶片上,但是他們沒有血肉,沒有靈魂,因為他們無法做到"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我們的教育,是要教育出一群機器人呢?還是要教育一群人?

現代生活的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心理壓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難,鄰里關係緊張,同事之間互相猜忌。面對這些問題,每個人總是想盡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擺脫以上煩惱。可是,最後的結果只是顧此失彼,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快樂。

《弟子規》讀後感5

假期時,我按照老師的安排,學習背誦了國學文章《弟子規》,文章中雖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 聖人訓 守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長輩,關心愛護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聽他們的話,為他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後,我會更多的學習《弟子規》中的知識,更好的理解。

《弟子規》對我的幫助很大很大,今後我一定把他背的熟熟的,作為我以後行為的量尺,相信在這個好朋友的監督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國小生!

我覺得學習國學,就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於我們現在的國小生成長。所以我以後要多讀書,特別是國學方面的書,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等我長大了,好做一個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這本書產生的時代畢竟是封建社會。有它的歷史侷限性,我們要站在現今時代的高度評判學習這本書。有繼承,有摒棄,傳承健康的歷史文化精髓,維護民族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是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啟蒙讀物,也是傳承數百年而不衰的人文經典。《弟子規》是由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文章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三字韻文,極易成誦;流傳甚廣,意義頗豐。

我初讀《弟子規》,是在上國小時,學校統一組織安排各班在下午上課前的唱讀時間學習背誦文學經典,《弟子規》便是其中一種讀物,我那時並未領會其中的深義,只覺三字韻文通順易背。後來上國中時,學校又要求背誦《弟子規》,因為練習背誦反覆讀背的次數多了,我漸漸開始思考其中的意思和內涵。之後由於已經背過所以有許多句反覆在心中縈繞,印象深刻。現在雖只記得其中原來經常背誦的幾句,但漸覺其中意義非凡,想來大凡經典便是常讀常新的。

《弟子規》除總敘外,共分為七個部分,我理解為對人的七個方面作出規範和要求。首先是談“孝”,中國人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宗族和家庭關係十分重視,所以對於孝道十分看重。歷史上知名孝子老萊子和李密等人孝親的故事廣為傳頌。這一部分短短數行將與長輩相處的方方面面寫得極為詳細,把幾千年中國人對孝子的期待化成對幼子教育的殷殷之言。

但是“弟子規”中間的孝是有理智的,是有節制的,不是盲目地孝親,更不是愚孝,裡面寫道“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無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所以它要求的孝並不是簡單的順從,而是有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孩子明辨是非,能夠判斷父母的對與錯,其次要有勇氣指出父母錯誤的地方,第三還要注意勸諫時的技巧與方法以及耐心,所以《弟子規》對孝道要求很高。但它不僅僅是有要求,它還提供了方法和技巧,譬如“怡吾色,柔吾聲”“號泣隨”這些不僅僅可以看作是勸諫父母的要求,也可以看作是規勸父母的技巧和方法。

弟子規雖是出自清代的作品,但它的現世教育意義很高,以為其中蘊含的不僅僅是當時社會的要求,它也能體現出中國人幾千年秉持的那種優秀和偉大的思想觀念,如在“泛愛眾”部分中間的“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高尚品質已經流行了數千年,再比如其中“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體現的謹慎端莊和君子慎獨的品質。可見其中體現的偉大品質不勝列舉,還需我們不斷品讀和靜心思索。

《弟子規》短短數頁,字裡行間無不體現著中國人幾千年積澱的大智慧和先人對子孫後代的無數期許。它是一本啟蒙讀物,但它勢必對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起著指導作用。朗朗上口,弟子成誦;寥寥數頁,紙短“道”長;諄諄教誨,化育人心;經典傳承,文化大光!

《弟子規》讀後感7

寒假中,我有幸拜讀了《弟子規》,對我的心靈震撼很大,感觸很深。我感覺它既提升了我的語文素養,又清洗了我的靈魂。

弟子規 中的兩句話對我很有啟發。

第一句:首孝悌, 次謹信。意思是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求信用。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家裡我是獨生女,父母愛我我當做是理所當然,父母疼我我還對父母頤氣指使。現在我深深地意識到我錯了,孝敬父母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忤逆父母是天理難容。有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對夫妻嫌出去幹活累,整天在家玩,讓年老的父親養活,更讓人氣憤的是問父親要還沒發到手的拆遷款,父親沒錢給就上電視評理。看到這,我的內心無比悲憤,天下怎麼還有這麼無恥的兒女。聽了節目主持人的批評和心理學家的剖析,我明白了不孝順父母將來一事無成。我想:如果我們從小就讀弟子規,學弟子規,以弟子規為行為準則,相信這樣的社會渣滓就會消失。以後在家裡我一定要聽父母的話,做個孝順的孩子。

第二句: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應答,不要拖延遲緩;父母交代的事情,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的教誨,應該恭敬地聆聽;做錯了事,受到父母的教育和責備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

以前每當父母責備我的時候,我總是和父母頂嘴,把父母氣得罵不得,打不得。讀了弟子規我知道是我錯了。有一個微視訊應證了弟子規的魅力:有一個男生就是不學好,整天打架鬥毆,父母為他操碎了心,中學沒畢業就輟學了,沒技能沒工作,過著父母厭鄰居躲的日子,有一天母親給他了一本書,就是弟子規,他讀了以後就想改變自己,從零做起,他來到一家養老院做義工,什麼苦活累活都幹,開始是咬牙堅持,後來和老人們有了感情就一直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養老院一位奶奶的兒子被他感動了,給了他一份工作,終於自己能夠養活自己,過上了普通人過的幸福生活。

再想想我自己,如何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我感覺要從孝敬父母開始。父母給我定的時間表我要遵循,回家認真寫作業,刻苦鑽研白天沒學會的知識。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好好學習,熱心幫助同學。遇到需要我幫助的鄰居爺爺奶奶我會熱心幫助,做一個學習出類拔萃,品德優秀的.好學生。大家看我的行動吧!

《弟子規》讀後感8

《弟子規》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屬於傳統蒙學讀物中面世較晚,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一種讀物,這本書分“入則孝”,“出則 弟”,“謹”,“信”,“泛愛眾”,“親仁”等幾個部分,特別講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學了《弟子規》,我學到了先做到孝敬父母,與兄弟姐妹互敬互愛,日常語言行為要小心謹慎,對人要有誠信。我也要好好學習,聽父母的話,尊敬父母,要有禮貌,多和品行好的人在一起。要養成好的習慣,改掉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不在背後議論別人,談論別人的缺點。

《弟子規》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和待人的禮節,我很喜歡。

《弟子規》讀後感9

我今天把《弟子規;千家詩》讀完了。這本書足有25萬字呢。裡面有很多令我喜歡的詩,比如《秋興其一》《插花吟》《清明》......其中我最喜歡朱淑貞的《落花》。比喻恩愛的夫妻被當時的封建社廢使一個美好的家庭破碎了表達了朱淑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弟子規》。《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大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寫的,其中提出了許多日常行為規範,它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言行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誠實守信。我們在學會做人以後,還應該好好地學習,以獲取有益的學問。

《弟子規》這本書是我的良師益友,我要嚴格按照書上說的要求自己,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10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開篇第一段即點名主旨:首孝悌,次謹信。“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只有孝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只有對父母親人以孝禮相待,他的名聲和社會地位才會被世人所承認和接受。

古時評論一個人品德如何,首當其衝要考察的便是其為人和孝道,這與當代是大不相同的。幾乎凡是古之賢人的傳記,在其個人介紹中總會有這樣一句“性至孝”,可見“孝”是古代評點人好壞的重要依據。在古時候,即使你身份顯貴、腰纏萬貫、位居高官,假如你不孝,同樣會被世人所不齒。北宋有官員名叫李定,為謀高官厚祿瞞母喪不報,其行為實屬大逆不道,為世人所鄙夷。古人是很重“孝行”的,因此說“首孝悌”。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孝順,他的內心才會有感恩,才會對社會有好的作為。所謂“謹信”即做事謹慎、誠實守信。“人以信立其本處其世”,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缺失了“信”,那也就證明他的社會生命宣告完結,“人無信則不立”。

縱觀 《弟子規》,全篇體現了兩個字即“孝”與“信”,這也是今人的立世之本。短短千餘言為後人留下為人處世的金玉良言,真有春秋筆法之遺風!教人以孝為先,以信立身,在這個以利為主的物質社會就像吹進一陣輕風給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豁然開朗的感覺,孰不知這就是人的本性呢?!這大概也就是《弟子規》的現實意義所在吧!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出生於八十年代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建立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

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弟子規》中某些封建禮教迂腐的色彩,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學到其中“孝信”的主旨,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重讀《弟子規》,重塑中華禮儀之邦、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意義,便不言而喻。從這方面來講,《弟子規》仍不失為一本傳世經典。 “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孝親尊師,與人為善”,《弟子規》教人“孝信”的本意便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