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後感(合集10篇)

才智咖 人氣:1.7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合集10篇)

弟子規讀後感1

閱讀弟子規我們會一次次受到感動,使我們感悟最深的,也許就是人間的真諦。使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父母呼,應無緩;父母命,行無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不正是古今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文明行為嗎?是呀!在這個資訊時代,我們往往在吃穿方面挑來揀去,這不正是俗話說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嗎?”

在這個時代裡,父母為我們付出這麼多,我們卻認為父母不太關心我們,其中父母所付出的是我們一生也報答不了的恩情。傳說孟子的母親為孟子的成長尋找一個好的環境居住,曾三次遷居。這不正是父母對孩子的良苦用心,如果父母叫你去幫他們倒點垃圾或掃點地,你還能說不嗎?父母教我們學習,是為了我們的未來,父母責怪我們,是為了讓我們記住錯誤並改正。讀到這些,我們大概都為自己有一個好父母而感到幸福。我們更要好好學習,用知識來武裝自己,這樣才對得起父母的良苦用心。

傳說大孝子董永,寒窗苦讀,父親病了就砸鍋賣鐵給年邁患病的父親買藥,最後父親身亡後沒錢安葬,他賣身葬父。這種精神是可貴的,試問我們看到這一幕,誰能不受感動呢!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新一代的道路,也少不了坎坷不平,需要我們努力地去創造奇蹟來造福人民。

華夏曆史源遠流長,文明成果輝煌燦爛,傳世經典數不勝數,古老的真諦,豐富的知識,經過了歲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檢驗。使不孝子臭名遠揚千里,成為世代人們的笑柄。在這裡,我提倡大家尊老愛幼,儲存中華美德,那精神最大的精神財富。

弟子規讀後感2

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非淺。其中有些道理很簡單,但就是沒有真正去體會其中的道理。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後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三點體會:

一、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通過這次學習,希望自己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給操勞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二、待人接物要懷著恭敬之心,為人要謙虛。

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在的謙虛很難做到對人恭敬。“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雖然從小就念過許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我卻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反而常常爭強好勝,驕傲自滿。

三、要找準自己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教人向善,長養人的德行,目的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明白和學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選擇了一個什麼樣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讀後感3

暑假的最後15天,我讀完了由錢文忠解讀的《弟子規》,讀完了這本書,我心生愧疚。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弟子規》中的總敘。其中,“首孝悌”對我感觸很大。

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誰都知道要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指的是父母叫你,你的回答不能遲緩,父母叫你做的事情,你得立刻去做。生活中,父母叫我去拖地,我嘴上說“馬上馬上”,人卻呆在原地,若無其事地看看書,時不時寫幾個字,非要媽媽大動肝火,才去幹。《弟子規》還要求我們,就是親人不喜歡我們,也要恪守孝道,孝順父母。父母有錯,要提出讓他們更改,說的時候要和顏悅色,不可以漫罵長輩。

之後是“出則悌”。“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意思很明確,吃飯、落座、走路時,長輩要在前面,小輩要在後面,這樣才是對長輩起碼的尊重,生活中,我總愛逞能,跑得快,把長輩甩在後面,穿衣、吃飯也搶先,總以自己為中心,這樣做是不對的。“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指你拿一個容器,空的也要把它視為滿的;進入一個房間,沒人也要視為有人。這樣才能時時刻刻鞭策、警醒自己,使自己不容易犯錯。

《弟子規》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道理,讓我受益終生,我會讓它時刻鞭策我,使我言行一致。

弟子規讀後感4

假期時,我按照老師的安排,學習背誦了國學文章《弟子規》,文章中雖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規 聖人訓 守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長輩,關心愛護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學習。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聽他們的話,為他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後,我會更多的學習《弟子規》中的知識,更好的理解。

《弟子規》對我的幫助很大很大,今後我一定把他背的熟熟的,作為我以後行為的量尺,相信在這個好朋友的監督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國小生!

我覺得學習國學,就是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能讓我們更文明,更有禮貌,更懂事,更有利於我們現在的國小生成長。所以我以後要多讀書,特別是國學方面的書,多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等我長大了,好做一個傳播中國國學的學者。這本書產生的時代畢竟是封建社會。有它的歷史侷限性,我們要站在現今時代的高度評判學習這本書。有繼承,有摒棄,傳承健康的歷史文化精髓,維護民族文化遺產,使中華民族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弟子規讀後感5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的部分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現代子女教育問題突出,一個孩子從小不知道該如何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長大後人際關係,夫妻關係一定很糟,從小沒有紀律和品德的修養,長大後即使知識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萬事以孝為先。《弟子規》裡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是教育我們每一個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虛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項意見,並積極改正錯誤,聽從父母的指揮,幫他們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減輕父母的負擔。只有這樣做,才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讓他們感到欣慰。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為,覺得非常慚愧。調皮的我,個性倔強,不聽父母的教導,做了很多錯事,令老師和父母傷透腦筋,令他們傷心,我不是一個聽話的孩子。讀了《弟子規》這本書後,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個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今後,我要嚴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規》裡的各項準則衡量自己,虛心接受父母的意見,聽取他們的教導,各方面要求進步。

我覺得這本《弟子規》很值得我們去看去讀去做,如果一個rén dà部分的日常行為規範都依照《弟子規》裡面的做,將來一定有很大的成就。《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閒邪存誠,養成忠孝家風。

弟子規讀後感6

當我讀了弟子規以後,使我感慨感染到自己的不足,從而在讀弟子規的同時,使我學到了良多。好比,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他告訴了我善百孝為先,做人應當知恩圖報。

在對待父母的求全時,我們因當順從的接受,而不是義正辭嚴的頂嘴父母,當父母有什麼過失機,作為子女應當耐心地挽勸,而不是大聲的求全父母,假如父母不肯接受,就等父母性情好了再勸。

對待兄長時,因用尊重的立場來面對兄長,稱呼兄長時不能直接稱呼兄長的姓名,這樣使我們很沒禮貌與對兄長的不尊重。長輩見識多,閱歷深,我們因當多聽他們說話,不要自己誇誇其談,似乎什麼都懂一樣。人生短暫轉眼間我從少年變成青年,從而使我懂得珍惜此時此刻的寶貴時光,在衛生方面,早上起來一定要洗臉。刷牙。衣服整潔乾淨,這種良好習慣因從小養成。

對於食品我們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由於偏食會使我們營養不良,但騁+西也要適可而止,不要過量,過量會損傷脾胃,而在我們年青時,千萬不要飲酒,由於飲酒會使我們醜態百出而難望。

對別人說話,要真是不虛,講求信用,假如對別人說話不真實,別人就不會與您說話。闊別您,多說話不如少說話,由於巖`必有失,所以說話要公道恰當。符合實際。不能甜言蜜語,否則別人就會討厭您,對我們來說,最要緊的是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和技藝,這些方面不如別人就要不斷磨礪自己,絕力遇上,在我們無意中做錯了事,這就鳴錯,而故意往做,這就鳴惡。

讀了弟子規以後,使我感慨感染到做什麼事情都要當真往做,有什麼不足就補足什麼,從而使自己的道德。

弟子規讀後感7

國學,是我們中國智慧的.寶藏。《弟子規》這本書,分為七個部分: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屬於智育修養。列述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兩句,他們告訴我:事情雖然很小,但不可以擅自做主。自己有什麼喜歡的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能自己偷偷藏起來。有一次,我和媽媽去水果店裡買水果,我們挑好了後,媽媽正在買單,我偷偷拿了兩顆提子吃掉了,當時我還很不以為然。後來讀了《弟子規》裡的這兩句話,再想到那天吃的兩顆提子,突然有如鯁在喉的感覺,我以後再也不會這樣了。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它告訴我要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有一天早晨,我六點多就起床了,爸爸說:“早上這麼好的時光,你讀會英語吧!”當我正要磨蹭找個藉口不想讀時,忽然想起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於是馬上動身,拿起了英語書,興致勃勃地讀了起來。以前早上我都要七點多才起床,現在每天我都會六點半左右就起床了,這樣可以讀半個小時的書呢。

《弟子規》這本書,不僅告訴我們怎麼做事,更教會了我們怎麼做人。中華傳統文化不僅源遠流長,更是博大精深。身為當代的國小生、未來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我一定認真品讀《弟子規》,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弟子規讀後感8

俗話說的好,國有國規,家有家規,而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分為五各部分,分別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由清朝賈存仁改編,改名弟子規

下面,我來說說弟子規中幾個典型的守則。

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雖小,但也不能善意妄為;物品雖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這句話讓我聯想到另一句話——莫以善續不為,莫以惡續為之。這兩句話都告訴我一個同樣的道理:千萬不能以為事情很小,而可以隨意妄為,積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終有一天,會變成無惡不作的壞人。

親愛我,孝方難;親惡我,孝方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親人疼愛自己,那麼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親人厭惡、討厭自己,自己仍能盡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實的確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觸一個對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難的。父母養育了我們這麼多年,恩情無以為報,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應該儘子女應盡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麼難伺候,我們也要加倍孝順他們。

弟子規雖然是一部古人用來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則規範,但在現代社會,我們仍應遵守這些古訓,古人的守則規範,不要以為事續可以擅為,也不要應為父母的脾氣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們更應該以弟子規來規範自己的一言一行。

弟子規讀後感9

最近,拜讀了我們祖先的傑作《弟子規》,這本書全文但是360句,計1080字,其基本資料,是融合古代聖賢對青少年學生的訓誡,教誨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弟子規》即據此編寫,先後有序地講解了學童們孝敬父母、關愛兄弟、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的生活基礎規範。這本書分為入則孝、處則弟、謹篇、信篇、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

細細品味後茅塞頓開,平時裡對人生的點滴感悟都在聖賢的教誨中有明確的答案,字裡行間充滿著人性的真正體現。

在弟子規第四課"信",我明白了能實踐諾言,便是守信;不能實踐諾言,無論是出自不得已,還是故意食言,都違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處世的基本原則。母親履行的職責像奏多情的細雨,潤物細無聲;父親實踐的職責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淨心田。父母永遠的付出,不曾為回報等待,一心守候,只為子女成材。我學了"入則孝"以後,心裡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為先,一個對父母都不孝順的人,如果說他能夠幹成大事業,那也許是一種巧合;一個不懂得禮節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後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

弟子規讀後感10

自從讀了《弟子規》課外閱讀後,我似乎覺得我變乖了,我變得越來越懂事了,我也彷彿明白了怎樣孝敬長輩?怎樣幫助別人?怎樣愛護自己?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山西絳州秀才李毓秀所作。後經清朝的賈存仁修改編訂,改名為《弟子規》。弟子即學生,不僅僅指兒童,擴大範圍講,凡欲學古聖訓的文化人,都可以稱之為弟子;規即規範,弟子規即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弟子規》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是學習古聖賢和為人處世的基本讀物。它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定要言行謹慎,講信用。我最喜歡的故事有:孟母斷機、司馬光改錯、孔融讓梨等等,孔融的美德讓我知道了要懂得謙讓。最讓我欣賞的是“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它讓我懂得了,子女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暖和;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早晨起床,一定要先去看望父母,並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一定要先向父母報平安,使他們放心;

讀了《弟子規》,讓我瞭解了古代經典的博大精深。是古代祖先留下的巨大財富。作為炎黃子孫,我以後一定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給人捶捶背,倒倒茶,盛盛飯,落實到言行中,從而提高自身素質,做一個有修養的國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