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層民情日記兩篇

才智咖 人氣:1.92W

 2011年3月23日,陰

走基層民情日記兩篇

一大早,我們過完早就匆匆的先趕到瓦屋基村。瓦屋基村離巴東縣城34公里,村委會就在東溪線邊上(原老209國道)。接洽我們的是30多歲的女村支部書記譚學美和村委會班子成員。

我把我們這次開展“三萬”活動的想法和具體事宜與村委會進行了溝通,並對村裡的基本情況也做了大致的瞭解。村委會對我們這次到瓦屋基村開展“三萬”活動以及具體工作要求很支援,對村幹部和村小組協助我們工作也做了具體安排。緊接著我把我們來的人員分成兩個小組,我帶一個組主要走訪2組,工會主席羅龍山帶一個組主要走訪7組。

2組的組長叫譚聯州,65歲,身體很硬朗,家境也比較富裕。家中5口人,老兩口,兩個女兒都已出嫁,兒子在溪丘灣打工,他本人有個撬豬和殺豬的手藝,而且生意很好。共有水田1.9畝,旱田1.1畝,耙子(山林地)4畝,喂2頭豬,耕牛1頭,年收入在4萬元左右。老譚很健談,他想憑他的技術和手藝,在村裡辦一個較大的屠宰場,一可以發家致富,二來可以帶動2組的村民。我覺得老他的想法很好。問他為什麼沒有去實現呢。老譚講一是還沒有給村委會講,二是需要很多錢,至少要50萬元。我說可以貸款呀。老譚說怕萬一搞虧了不划算。我對老譚說,你先好好的找幾個人謀劃一下,有夢想總是好的,定下來就甩開膀子幹,相信你老譚一定會成功的。

公路邊上的村民都不在家,順眼一望,一片茶園地裡有許多村民在採茶。老譚說他們都在茶園裡,喊他們上來吧。我說我們到茶園裡和村民們談。我們順著通組公路和茶園的田坎來到了茶園。一進入茶園就聞到了一股清香,雖然天氣還有些寒意,但看到村民們邊採茶邊說笑,我們覺得有股暖流在周身流淌。老譚給大家介紹,州公路局的領導和州公路局“三萬”工作組的同志找你們瞭解一些情況。這時一位村民講“這年頭能看到大領導到田裡找老百姓瞭解情況真還是個新鮮事”。聽到這話我心裡一愣。當我們一個一個的瞭解相關情況,問的是那樣仔細,那樣認真,特別是把《強農惠農政策彙編》送到每個村民手中時,村民們很感動,有的甚至放下采茶,認真學起了檔案。

這時天下起了毛毛細雨,老譚說回去吧下雨了。我說村民們的熱情很高,爭取上午搞完。我邊向村民瞭解民情,邊和村民聊起了家常,甚至還開開玩笑,距離越拉越近,儘管毛毛細雨隨著寒風吹到臉上有些冷,記錄的手也有些僵硬,但心裡熱乎乎的。幾個小時過去了,茶園裡笑聲不斷,村民們向我們反映了很多問題,如吃水難、要求修建通組公路,還有擴大種茶麵積,鄉村幹部轉變工作作風問題等等。

在老談家吃罷午飯後,我們又接著走訪。一天下來,還真感覺有點累。晚上躺在床上,我被茶園裡村民們那熱情、淳樸的民風所感動,對“這年頭能看到大領導到田裡找老百姓瞭解情況真還是個新鮮事”這句話所迷惑。看來幹部深入基層察民情、訪民苦、解民難少了,作風該變一變了。

 2011年3月24日,陰

昨天聽老譚說,老村支書病了,我心裡就想去看看。今天和老譚說先到老村支書家裡去看看。老村支書的家就挨著公路邊,有三層樓房。看上去家境還不錯。老村支書叫譚聯金,61歲,黨員,夫妻2人,兒子兒媳孫兒和女兒共六口。兒子在外打工,見父親生病回家照顧。家裡水田2.1畝,旱地1.8畝,山林地8畝,餵豬3頭。老村支書看上去精神還不錯。他聽說我們是來開展“三萬”活動訪民情的,對我們非常熱情。坐下來後,老村支書的話匝子就打開了:“好哇,三萬活動好,現在有些幹部作風是該好好治一治了。有些鄉長和書記不認識村民情有可原,但村民不認識鄉長和書記就不可思議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一個水的問題至今解決不了,不僅村民和牲畜吃水困難,農田灌溉幾乎沒有水,這是關係到民生的問題,這是其一。其二村民的民主意見要認真落實,村委會要搞好指導,要研究村裡的經濟發展,我們瓦屋基村靠著公路還在討飯吃,沒有主導產業。村民要想致富,光靠打工不是長久之計,要發展支柱產業,我看我們瓦屋基大面積種植茶葉就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現在黨的惠農政策也很好,困難是有的,要想辦法。我現在也退了,身體也不行了,希望村裡和鄉里早點研究,抓住機遇”。呵呵,真不愧是老村支書,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老村支書談的就是我們需要了解的。我和老村支書那真是無話不談。當我們要離開時,老村支書握著我的手說“下次還來嗎?”,我說“還來,再找您好好聊聊”。

一路上我在不停地回味著老村支書的話,水的問題、民生的問題、村民的民主問題、村裡的產業問題……。不知不覺的來到村裡五保戶石金山家裡。這是間外牆沒有粉刷的石混平房。石金山老人今年66歲,先前參加了養老保險,現在每月可拿50元的養老金,加上村裡的補助,每年有1800元的收入,還有出租土地的300斤包穀,村裡補助的100斤大米。老人的身體不怎麼好,生活勉強能自理。我問“老石啊,現在日子過得怎樣?”“還可以,政府和村裡都照顧我,每月還有養老金和村裡給的糧食,感謝政府。”我問老人還有什麼想法和要求,老石說“沒得什麼,村裡對我很好,很照顧我。”老譚告訴我,向石金山這樣的困難戶基本上都享受了低保,村裡照顧得也好。

在老譚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一個叫田恆金的`家裡。從屋裡走出一個4歲多的一個小男孩,圓圓的臉,臉頰紅彤彤的,嘴裡喊著“奶奶,來人噠”。屋裡走出一個看有70多歲老奶奶。“喲,譚組長來噠,還來噠這麼多的客人,快到屋裡坐”。這是一間風蝕比較嚴重的土牆屋,屋內有的地方還有筷子粗的裂口。屋裡幾乎沒有什麼東西,只有一臺21吋電視機擺在一個四方桌上,電視機還是黑白的。老人說“沒得水,你們喝點啤酒吧,這還是去年兒子在城裡買的”。拿起啤酒就要開,我忙說“您莫客氣,我們不渴”。“那你們就吃點瓜子”。從桌上抓起一把炒得有些糊的南瓜籽放到我們手裡。老人的好客感動了我們。

老譚介紹,老奶奶叫胡應芝,今年74歲,一個兒子,已結婚,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在巴一中讀高中,兩口子在北京打工,兒子去年腿被砸了,動了手術,稍好一點又到北京去了。留下孫兒和孫女跟奶奶一起生活。家裡有2畝水田,4畝旱田和1畝茶園,茶園租給別人,一年700元。我問老奶奶“您下不下地幹活兒?”老奶奶說“不幹活兒我們三個吃啥”。“那您兒子媳婦不管呀?”“哪裡管得過來喲,他們自己都管不過來。”看著夕陽下風燭殘年的老奶奶和那天真可愛的小男孩,我心裡一陣酸楚。我在心裡說,下次辦實事發慰問金時,可不能把老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