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國中學生善於提出物理探究問題

才智咖 人氣:3.23W
畢業論文

摘要:古人云“學貴有疑”,“學則須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1個人善於動腦,善於思考,就會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當今時代是1個需要創新型人才的社會,未來的接班人必須具備發現問題的才智和提出問題的膽略。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10分重視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激勵他們敢想、敢疑、敢問。本文就引導國中學生善於提出物理探究問題的有關問題進行闡述。 
關鍵詞:問題 生活 課題庫 資料收集法 專家法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廣大物理老師越來越重視物理教學中的探究式教學。但是學生探究的問題來源於何處?這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前必須弄清楚的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研究。所謂問題,就是客觀事物之間的矛盾在人們頭腦的反映。在我們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問題是聯絡已知與未知的橋樑和紐帶,只有不斷地產生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人們的認識才能不斷地向前發展。探究就是1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認識客觀規律的過程。因此只有將學生置於這樣的學習中,他們的認識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發展。
1、物理探究問題的來源
最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往往是學生自己發現的。怎樣的問題容易為學生髮現,怎樣的問題對學生來說最有價值,這些問題都是指導老師首先弄清楚的。事實上,物理問題的發現往往源於生活。不管是光的反射定律,氣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液體內部壓強規律……都來源於對生活的思考。當然,這裡的生活是1種廣義的概念,學習也包含於生活之中,也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生活與學習,從自己的生活中尋找探究問題。還有教師要建立題庫,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
1.從學生的物理學習中提出問題
這是學生在學習與思考過程中,在老師的引導下,發現並選擇自己所關注的、所感興趣的問題,以進行深入探究過程。物理基礎知識學習是學生最基本的工作佔了學生大量的時間。就學生的發展而言,只掌握物理學科中的概念、定義公式等基本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能將物理學習與生活結合,或對某個疑點進行深入的探究,那麼這樣的學習將更有意義。因為這樣的研究對培養與發展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方式與學習習慣,以及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都有許多幫助。在此教師可以從3個方面著手。
1是營造1個“對話的課堂”。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哪怕這些問題是很幼稚或者是鑽牛角尖的,我們也不能潑他們冷水,更不能諷刺、嘲笑學生。我們要放下架子,營造1種平等的氣氛,這才有利於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提出新的問題。1次我和學生在探究“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吸引”這1規律時,1個學生忽然站起來說“老師,我有1次把磁鐵摔斷了,想用膠水把它粘好,但怎樣也不能按照原來的裂痕粘好它,這是為什麼?”。我首先表揚了他,然後學生討論。課後我讓他跟我1起查詢資料解決了這1問題。
2是加強物理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新教材強調“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我們要從國中學生的認識特點出發,以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遍的物理現象作為討論問題的切入點,從而使學生感到格外親切、愉快地走向物理探索世界。如在講授“電流熱效應”時,教師先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電的電爐,然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提出“為什麼電爐絲熱得發紅而導線卻幾乎不發熱?”的問題。又如在探究“液化要放熱”這1問題之前,先讓學生到自家的越冬蝦棚裡去體現1下現象。學生提出“蝦棚裡的溫度為什麼會比外面高得多?”,、“蝦棚裡的薄膜上的倒汗是怎樣來得?”的問題。
3是深化物理學習,探究物理學習中的疑點。這就是師生共同對物理學中的某1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例如阿基米德說: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液體所受的重力。現有10N的水,能否讓他產生20N的浮力呢?學生自然會想到:要想排開1定的液體,容器中應有更多的液體等待著要排。要想產生20N的浮力,就得排開20N的水,容器中的水應該大於20N。10N的水是不能產生20N的浮力的。實際是否這樣呢?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下面的實驗:
找大小兩支使試管,使大試管恰好能套小試管,在大試管中放入0.1N的水,在小試管中放入0.15N的水,小試管自身重為0.25N,與裡面的水總重為0.40N,把小試管慢慢放入大試管中,可以看到,小試管沉到1定程度時,就懸在大試管中的某1位置,是大試管中0.1N的水把小試管及裡面的水(0.40N)給托起來了。因此,對阿基米德原理中“排開液體”的體積大小直觀解釋就是“物體在液體以下的部分”體積的大小。那麼學生很可能會提出“用1牛的水能否浮起幾10、幾百、幾千牛的物體?”這時就可以讓學生探究怎樣才能達到這樣效果。(如果把兩個容器吻合程度很高,就可以產生更大的浮力)

[NextPage]

2.從學生的生活中發現問題
生活是知識之源、智慧之源。很多學生的問題都來自生活。學生通過把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生產中的物理現象相結合,體味到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認識未知的世界的喜悅,從而引發強烈的求知慾,不斷地提出很多新的問題。因此在指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問題的過程中,指導老師的主要工作是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各種問題,為學生提供各種生活資訊,引導他們對所觀察到的、瞭解到的問題進行思考。學生生活在學校環境中,對生活了解不多,教師有必要為他們創造條件,讓他們有更多的認識社會、認識自己的生活。
例如為了使學生把所學的物理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絡在1起,可以這樣做:首先推進課室1輛自行車,介紹自行車是1種簡單的、無汙染的交通工具,看1看它的結構,想1想,使用過程中,提出1些與物理有關的問題。也許學生會提出:“自行車的輪胎上為什麼有花紋?尾燈為什麼看起來很亮?車鈴為什麼會發聲?剎車時為什麼要用力捏車閘?剎車時,剎前閘,還是剎後閘好?車座是面積大好,還是面積小好?……”等等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
3.從物理題庫中選取探究問題
“課題庫”顧名思義,就是由許多課題組成的集合體。物理課題庫就是由許多物理問題組成的集合體。物理課題庫中有許多物理問題。這些問題不是每1個問題都適合國中學生的探究。因此指導老師應該善於建立適合國中學生探究的物理課題庫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
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可以採用以下的方法:
(1)資料收集法。即指導老師自己通過查閱各種資料,瞭解到目前為止,與自己的課程相關的領域中,有哪些可研究的問題。它們可以是被以前的學生研究過,也可以是未曾研究的。被人研究過的問題,通過學生的思考,他們也許會提出另1些不同的問題。而未曾研究過的問題,學生可以作些嘗試。
(2)專家法。就是把相關的名教師集中起來,然後讓他們短暫的時間內就某個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在此我們可以集中有關的物理老師,讓他們在短暫的時間內思考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然後分類進行彙總,形成題庫。或集中學生進行思考,然後進行選擇。
2、教師引導學生提出探究問題中需注意的問題
1.正確把握探究型課程的教學目的
學生提出的問題探究是學習的性質,問題是載體,主要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資訊與處理資訊的能力,觀察周圍事物、觀察生活的能力,學會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而實踐價值與理論價值倒是其次的。如“光對我們身體有哪些影響?”、“為什麼不同的燈會發出不同顏色的光?”……等這些問題早已解決。但這些問題對國中學生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學生需要體驗收集資料、需要體驗調查訪問、需要體驗深於教材的學習。
2.尊重學生
教師讓學生提出問題的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讓學生的自主性得到進1步的發展。思想的火花往往在開放的環境中產生。學生才可以放開思想充分發揮想象力,提出新穎的、有價值的問題。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青少年是活潑好動的活生生的人,他們有好奇天真的個性,針對這1特點,在課堂上教師要不以高高的姿態站在講臺上頻頻發問,而是以和藹的態度、親切的笑容深入學生中間,有時還成為討論小組中的1員,和學生1起尋求知識。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切忌潑冷水;學生回答問題或發表自己的意見,哪怕是錯誤的,教師在進行糾正的同時也應充分肯定其主動性,保護提出問題的積極性、思維的獨立性,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更重要的是對於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教師要誠懇,敢說“不知道”,對於自己的錯誤要敢於承認。這樣才能和學生建立1種平等的關係,學生才能敢於提問。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有耐心,做學生欣賞者。
3.建立團結友愛、平等互助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
造成學生不愛提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老師的,有來自學生自己的,也有來自環境因素的。
(1)學生自身原因:
(a)膽子太小,不敢在眾人面前說話,沒有自信心,害怕說錯,怕遭到老師和同學的嘲笑。(b)認為自己有問題不明白是不聰明的表現。擔心自己的問題沒有新意,沒有探討的價值。(c)缺乏提問的技能與方法,不知從哪兒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d)對所學的知識1知半解。
(2)老師自身原因:
(a)課堂氣氛緊張,老師比較嚴厲,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沒有予以積極的鼓勵。(b)沒有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c)沒有給學生留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只好隨大流。
(3)環境因素:
(a)學生知識面狹窄,和社會自然界接觸少,生活範圍小。(b)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平時沒有養成提問的習慣。
因此我們教師儘可能做到:讓課堂有熱烈濃厚的氣氛。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巧妙地轉化為問題情境。多表揚敢於提問的學生,激發其學生提問的慾望。以談話、談論方式教學的情況下。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並具體說明了提問題的範圍。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很欣賞,並耐心地傾聽,並使用交流合作的方式,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問的技能和技巧。教師和藹可親,循循善誘。師生之間有信任感,關係融洽。處理好生生關係,要求學生尊重每1位同學的發言不要無理取鬧或取笑,如果要補充,那也得等他說完了以後,你再作補充,並學會應用“我對×××的發言有補充(或有意見),我想……”這樣的語言,不僅僅體現了對同學的尊重,還體現了他的個性,又培養了他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由此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學生提問時的顧慮,促使學生勤思敢問了。  

引導國中學生善於提出物理探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