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中問題引入法初探

才智咖 人氣:1.6W

教學實踐表明,課堂教學中一個精彩的、匠心獨具的引入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關鍵,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數學課堂問題引入方法探討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檢視。

數學課堂中問題引入法初探

 前言

“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我們知道,一堂生動活潑的、具有教學藝術魅力的好課猶如一支宛轉悠揚的樂曲,“起調”扣人心絃,“主旋律”引人入勝,“終曲”餘音繞樑。其中“起調”,也就是課堂教學中的引入問題,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生動形象、立意巧妙的引入設計能撥動學生的心絃,立疑激趣,促使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自覺主動地步入智力振奮狀態,充分調動探求新知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經過反覆實踐、多方借鑑、不斷總結,發現高中數學課堂的引入設計也是有多種模式可循的。在設計引入問題時,不管這樣的設計都必須考慮到以下四個環節:①“描述”:“我是怎樣設計的”;②“領悟”:“我這樣設計意味著什麼”,尋找隱藏在設計背後的假說、觀念等;③“正視”:“我怎麼會這樣設計”,以瞭解自己的假說、觀念或設計活動中的'其他因素;④“改造”:“我怎樣才能更加有效地進行問題設計”,尋求完善創造性設計的方法和途徑。

 一、類比法

類比思維的認識依據是事物間具有相似性.類比也是發現真理的主要工具。從數學問題的發現或提出新命題的過程來看,大量也是從具體問題或素材出發,經過類比——聯想等途徑,形成命題(猜想)再加以確認的。教材中屬性相似的內容佔有較大比例,如指數函式與對數函式;四種三角函式及反三角函式;等差數列與等比數列;四種二次曲線(圓、橢圓、拋物線、雙曲線);空間幾何性質與平面幾何性質;三種多面體及四種旋轉體等。在教學時,可抓住其發生過程、內涵、結構、性質以及解決問題的數學思想方法等方面的相似性來設計問題的引入,由此及彼,觸類旁通。

二、歸納法

案例:在“等差數列”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這樣設計的:

觀察下列各數列,你能發現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具有什麼性質?

①1,2,3,4,5,6,7,8,…

②3,6,9,12,15,18,21,24,…

③-1,-3,-5,-7,-9,-11,-13,-15,…

④2,2,2,2,2,2,2,2,2,…

這樣設計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它具有啟發性、開放性,有能力發展點,個性和創新精神培養點。學生已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完全有條件、有可能發現它們的共同特點和性質。

從個別的或特殊的經驗事實出發而概括得出一般原理的思維方法即歸納法在數學思想方法是比較常用的一種,是發現真理的主要工具。從數學問題的發現或提出新命題的過程看,大量是從具體問題或素材出發,經過歸納、觀察、實驗等不同的途徑,形成命題(猜想)再加以確認.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及部分公式、定理都是使用歸納法來驗證與推導的。按照“觀察—猜想—證明”的思維模式設計問題,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更培養學生完整地認識數學體系。

 三、實驗法

案例:《橢圓及其標準方程》第一課時的設計如下:課前,將事先準備好的圓形紙片給每位同學發一張,讓大家按這樣的步驟進行,①在圓內部任意找一個不同於圓心的點A;②在圓周上30個等分點,分別記為B1、B2、…、B30;③摺疊圓紙片,使圓周上的點B1與點A重合,展開紙片後得到一條摺痕;④重複上一步驟,使圓周上其餘各點與A點重合,得到30條對應的摺痕;⑤最後展開紙片,可以發現未被摺痕覆蓋到的區域正是一個橢圓的形狀。

這樣的引入方法比之常規引入法更新穎、更具吸引力,使學生感性地認識橢圓這一幾何圖形,尤其是通過操作實驗,營造了“做”數學的氛圍,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智力環境,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

 四、整合法

這樣的處理與教材中先介紹“點斜式”再得出“斜截式”的順序不同,但這樣的順序卻更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由舊知得出新知,循序漸進,體現了初高中數學的巧妙銜接。整合就是“打亂”教科書上線性排列的知識,注重不同領域內容的整合、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整合、知識與情境的整合、知識與方法的整合、知識與價值的整合,有助於學生領悟數學不是一堆孤立技巧和任意法則的集合,有利於學生對數學內在本質的認識,這是將形式化數學的學術形態轉化為易於學生接受的教育形態的藝術之一。

 結語

教學實踐表明,課堂教學中一個精彩的、匠心獨具的引入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關鍵,它是支撐和激勵學生學習的源泉,能促使學生“自主”學習,是實現教學過程中數學交流的起因,是學生實現創新的基礎和動力。引入問題是實施創新教學的條件,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切入點。引入問題必須著眼於應用和創新,必須巧妙精當、真切感人、能夠觸到學生的內心深處。這樣設計引入問題,就能充分發揮學生們的想象力,讓問題處於學生思維水平的最近發展區。當然,這更需要教師具備“編劇的本領”、“導演的才能”和“演員的素質”,才能成功地引導學生入境受情。因此,教師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完整、準確地把握教學內容,具有教育學、心理學等各種理論,掌握各種現代教學技術手段,在工作中不斷反思總結,才能真正“將知識的學術形態轉化為教育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