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控制閉環式管理的構建

才智咖 人氣:1.2W

基層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控制是一個有待系統建設的管理空間。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控制閉環式管理的構建

[摘要]基層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控制是一個有待系統建設的管理空間。本文在梳理內部審計工作的不足中,嘗試性的將管理學中“閉環式管理”理論融入內部審計專案開展的各個階段,探索建立各階段審計工作質量控制的方式方法,以達到提高內部審計工作質量的效果。

 [關鍵詞]內部審計;質量控制;閉環式管理;模式

審計質量對基層內部審計工作至關重要,而管理則是內部審計工作質量控制的基礎,管理創新是內部審計工作獲得跨越式發展的原動力。在實際工作中,內部審計工作要適應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引入現代管理理念,緊跟時代步伐,以內部審計準則為標準,不斷優化管理,完善制度、流程,以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

一、內部審計工作的不足

部分基層企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工作,開展至今仍存在憑經驗辦事、無章法、無程式的現象。審計走過場,實質性問題得不到及時發現和糾正;審計程式馬虎、不規範,出現漏審、偏離目標、證據不足、重複返工;專案結束後不進行追蹤,審計建議得不到落實等問題,導致內部審計工作質量得不到保障,審計職能得不到發揮,審計工作得不到單位領導重視。

二、內部審計專案閉環式質量管理模式

審計專案閉環式質量管理設計,是引入管理學中“閉環式管理”理論,以審計目標為管理核心來控制審計工作質量,將審計專案的計劃立項階段、現場實施階段、報告編制階段、結果追蹤階段連線構成一個以審計目標為中心的閉環式質量管理模式。審計專案閉環式質量管理既可以發揮短期管理效果,保證單一審計專案的質量控制,又利於基層內部審計在工作中不斷規範建立起一套嚴謹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以保證內部審計工作的長遠發展。

三、內部審計專案各階段的質量控制

(一)審計立項階段的質量控制

審計立項是“文章的題目”,確定了審計專案要幹什麼。內部審計人員在擬定新的工作專案時要考慮三個“實”,即“實際、落實、實力”。

1.“實際”。是指內部審計工作要服務於本單位建設發展實際。在制訂年度工作計劃時,要充分體現出審計的“服務與監督”職能。審計人員首先要關注本單位重點工作,把上級檔案要求加強監管的事項以及本單位經濟執行中的重點崗位、重點環節、重點事項作為內部審計計劃和立項審查的側重點。對這些側重點的逐一實施到位,是審計專案立項依據之一。

2.“落實”。是指審計專案的最終目標是發現問題,整改到位,促進單位的長足發展。立新項發現病灶,續舊篇建立複診,觀進展直至康復,是審計價值的充分體現。對問題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審計再立項,是每年審計工作的必修課,是審計專案立項依據之二。

3.“實力”。是指在擬定審計專案時要充分權衡人員、時間、事項因素,科學整合審計資源。也就是說,要做到科學規劃年度審計工作任務,充分利用好可利用的審計資源,處理好審計成果的運用與轉化工作。基於基層內部審計人員的配置較少等特點,可採取多個審計專案現場收集資料並行,開展交叉取證,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在審計方法、審查形式上要多發揮審計物件的主動性、能動性。讓內部審計工作不是查問題擺問題,而是查問題解決問題,最終獲得審計立項預期的效果,是審計專案立項依據之三。

(二)審計方案編制階段的質量控制

審計方案的制訂對審計專案的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審計方案是審計專案的提綱,包含審計目標、審計重點、審計程式。科學、嚴謹的審計方案是控制審計風險的關鍵環節,對審計專案的全過程起到全面指導和質量控制的作用。編制審計方案時需要考慮三個方面:一是對審計物件情況的掌握。儘管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佔有“地利”之優勢,亦不能保證對本單位各部門、各環節運轉情況都能全面瞭解。這說明全面摸底做好前期的深入調查是審計方案編制的重要步驟之一。二是對審計專案目標和方向的確定。審計專案目標和方向在既定審計立項時就確定了,是審計方案編制的中心,現場實施階段重點審查的內容和範圍要圍繞審計目標而定。三是對審計專案實施過程可用審計資源的配備。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要考慮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這將影響審計專案的效果和效率。總之,在編制審計方案時要做到“知己知彼,準備全面,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三)審計實施階段的質量控制

一方面,審計人員在審計實施階段要認真執行審計方案,考證事實,以重要性為原則查詢問題、分析問題,最終成就審計報告的精彩。審計實施階段猶如寫文章找素材,既要做到詳略得當,圍繞中心,還要做到拋磚引玉,緊密扣題。一則要突出“重”。審計人員在實施審計過程中應以重要性為原則,按照審計方案擬定的重點審查內容,給予重點關注,在時間、人員安排上加強力量。對重大事項、大額資金、複雜環節要詳審細審;對支撐重要問題的審計證據要取證全面。二則要圍繞“中”。顧名思義,“中”即中心,對審計而言則是審計的目標。審計實施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求證的過程,當發現擬定的審計重點範圍偏離了審計目標,進行考證的內容對實現審計目標存在重要性、時效性的偏差時,就要及時調整到圍繞中心的軌道上,始終做到以目標為導向。三則要緊記“本”。審計人員在核實問題時,要拋開表象看本質,由表面問題分析出的與審計事項關聯的內部控制以及流程上的不足,以期達到通過個案審計發現共性問題,深入剖析,提升層次。另一方面,採用多個審計專案並行開展工作時,審計人員要特別注意對每個專案都要做到:明確審計目標、審查重點範圍;發現錯誤疑點,及時取得證據;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保證質量。

(四)審計報告階段的質量控制

審計報告是審計人員工作階段性的總結,是審計人員勞動成果的文字載體。它的使用者是審計物件、單位領導或上級部門,因此在編寫中應考慮以下幾點:

一是滿足審計報告使用者的需要。在編寫審計報告時首先要使讀者一目瞭然,通篇文字要清楚地反映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怎麼辦”,這是審計報告所反映內容能夠得到重視的關鍵。

二是注意審計報告質量控制的四要素。即注意事實清楚、資料真實;內容完整,重點突出;層次清楚,結果合理;證據充分,定性合理。審計報告編寫要嚴格遵照審計準則規範,做到目標明確,客觀真實,符合法規,文字簡明,全面反映審計工作成效。

三是注意報告的及時性。內部審計專案往往是單位領導關注的事件或上級要求落實的問題,所以審計工作的節奏要緊湊,瞭解情況、查詢問題、收集證據、分析原因要“穩、準、狠”,要保證審計報告呈報的及時性。

四是保證審計報告的客觀性。審計工作要有人情味,審計報告強調的是客觀性,不能成為審計物件的負面清單。審計報告既要對發現的問題實事求是地闡述清楚,也要重視全面記錄審計物件做出的成績和優秀的管理經驗。要通過審計報告全面反映審計物件的工作面貌,在反映問題風險隱患的同時,對優秀工作經驗給予弘揚傳遞。

五是在審計報告處理上要掌握藝術性。審計報告對成績和問題闡述的結構佈局、文字表達方式直接影響報告閱讀者的第一印象。因此,在敘述上要主次分明,基本情況簡明扼要,反映的問題要具體;語言表達要直白,不能有誇張性詞語運用;在處理問題和成績的前後順序時,要掌握好問題和成績的抑揚順序,儘量考慮審計物件的閱讀心情。如適度的肯定其大體上很好,這樣審計物件才能對美中不足之處更為重視,有利於審計結果的落實。隨著內部審計工作報告逐漸成為單位管理者對各部門工作的重要考核資訊來源,審計報告編寫的質量控制顯得尤為重要。一份精彩的審計報告不但飽含了審計人員的工作成果,更應使之成為單位各部門之間隱患防禦的宣傳工具。

(五)後續審計階段的質量控制

在基層內部審計工作中,存在一種非常糟糕的現象:“年年審,問題年年犯”,其直接導致管理者對內部審計工作能力的`質詢。故此就“內部審計工作究竟在做什麼”這一疑問,最有力的回答是:改變形象,後續審計是關鍵。

一是審計程式不能簡化。每一次後續審計都要按照新專案的要求來做立項、編制方案、實施稽核、出具報告。

二是審計目標要明確。後續審計的最終目標是整改到位。三是發揮後續審計的質量控制考核作用。後續審計的質量控制考核分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對單位被查層面的質量控制考核。對審計物件整改不落實、落實不到位的事實披露,追究原因,責任到人。加強審計監督的力度,推動問題整改的進度,保證問題整改的深度,擴大問題整改的輻射面,杜絕同類問題屢查不改。第二個層面是對審計專案本身質量的考核。在後續審計中,審計人員要通過整改的成效,客觀分析已發表的審計建議的實用性、適度性。運用pdca、魚骨圖等管理方法和工具對以往審計專案中存在的缺陷進行分析,查詢缺陷產生的客觀原因。有針對性地完善審計操作程式及專案管控流程;提高審計證據查詢的準確性、全面性及審計依據查詢的充分性、相關性;提高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協作溝通能力和責任心。在開展後續審計專案的現場審查中,對新發現的問題要重點分析,特別是對依照審計意見整改後所採取的新流程新舉措,由審計物件提出的有異議性的反饋意見,要給予重點關注。應虛心接受來自審計物件的意見,重點測試問題點,若是由以往審計結論造成的,審計人員要及時糾正;若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審計人員要將其視為新的審計重點,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式,展開問題調查。基層內部審計工作需要在單位的管理運營中逐步由幕後轉到臺前。在未來的工作中,內部審計工作要強大,要在單位管理中發揮作用,在單位管理者心裡佔有一席之位,就要從自我建設入手。內部審計工作者要更多地接觸管理方面的理論,借鑑引入先進的管理方法、專業技術,突破自我、與時俱進,探索建立基層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控制管理辦法,降低內部審計工作風險,不斷提升內部審計工作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