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性研究的教育理論論文

才智咖 人氣:2W

摘要:目前在大學課堂裡出現的"課堂冷漠"現象,嚴重阻礙了大學教學質量的提升。本論文對課堂互動性進行研究,採用互動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並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高校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性研究的教育理論論文

關鍵詞: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教學方式

目前大學課堂裡普遍存在著一種“課堂冷漠”現象:教師在講臺上講的口乾舌燥、筋疲力盡;學生在講臺下卻無精打采、昏昏欲睡。是什麼原因讓學生患上了這種“冷漠症”?據調查分析發現,導致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學體制存在著問題[1]。大多數高校課堂上仍然沿襲了過去的那種“教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高等院校的受教主體是大學生,是成年人,他們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個性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按照傳統的方式對他們進行灌輸,就會出現消極被動的聽課現象,影響教學效果。互動式教學方法有利於改變學生被動聽講的消極性,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領會所學知識,在參與中完成學習任務。

互動教學法[2]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學生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師生之間相互對話、相互討論、相互觀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進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既不同於傳統的僅以教師為主的滿堂灌教學法,也不同於放任學生自發學習的“放羊”式教學方法。互動教學法能使教師和學生互動起來,提高大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們從厭學變成樂學,這將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高校的教學。

一、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

教學過程本質上是一種認識過程,是師生資訊傳遞、轉化、相互影響的過程。教學活動就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習活動,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施教者,擔負著組織教學活動的重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走進課堂不僅帶著問題,而且還帶著情感、態度、需要等因素,課堂也是學生精神生長的樂園。教學互動就是要使課堂教學真正實現師生主體的互動作用、實現師生之間知識和情感的順暢交流。它需要通過教師教學方式的改革來活躍課堂氛圍,而學生的參與和關注又會激發授課教師的積極性,給授課教師更多的壓力,推動其以更飽滿的熱情和更認真的態度去備課和授課,探討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從而形成教學效果的良性迴圈。

互動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學生的參與性,它通過強調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充分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那些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能量釋放出來,從而實現教與學兩方面的最佳效益,它既要求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按教學計劃的要求系統地學習,也要求教師按學生的提問和要求有針對性地重點施教[3]。現代教育思想告訴我們,只有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探討、質疑和研究中進行探求式學習才能培養創新精神。教師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講到某個理論的時候,引入當下發生的某個公共事件,讓學生積極參與到互動的討論中來,讓他們在質疑和闡發自己觀點的過程中,形成對這個理論的理性認識,同時也讓同學們理解這個理論的多面性,形成更豐富的認知。

(一)課堂互動

互動式教學過程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積極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創設適合學生學習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既具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又有對新知識的順應和同化的思維屬性,在教師有目的的指導下,使學生通過探究的學習方式掌握知識。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基本途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師應圍繞授課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採取行之有效的互動式教學方法達成教學目標。教與學的互動不僅僅體現在課堂上,還體現在課前與課後的教學過程中。教學互動是“善教”和“樂學”的有機結合,“善教”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樂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在愉快中學習,從學習中獲得快樂。因此,在構建互動式課堂教學時應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儘可能為學生提供互動機會。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施教者,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互動機會,才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課堂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營造充滿激情的課堂教學氣氛。

2、教師為學生提供互動空間。學生在課堂上的心態要開放、自由,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訓練,教學內容不拘泥於教材,不能輕率地否定學生的觀點和想法。

3、教師以教材為依據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不斷探索新知識。通過問題激發學生思考和探討問題的慾望,進而鼓勵、誘導學生進行求異思維,使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思維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思維的過程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二)課後互動

課後互動是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課堂教學由於受時間、環境的限制,師生間的教學互動受到一定條件的制約。利用課外教學環節進行交流和資訊反饋,是實施師生互動的極好機會。教師可以佈置作業讓學生上網或者去圖書館查詢相關資訊,這個過程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習興趣,學生有什麼疑問可以隨時與教師溝通。師生可以在平等的環境下進行交流,比如可以建立qq群,學生們可以在群裡自由的發表觀點和見解。有的學生課堂上不喜歡發言,但在群裡卻能和老師無拘無束地交流。通過這種交流,不僅可解決學生學習上的難題,還可加強師生之間的瞭解和情誼。一方面有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情緒,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另一方面也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內部動機。師生間誠摯的、健康的情感是師生互動的基礎,也是師生素質共同提高的一種動力。

二、實施互動教學的條件

(一)互動教學給教師提出的要求

互動教學模式使教師面臨巨大的挑戰。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設計者,要想駕馭好課堂,就必須擁有堅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及豐富的相關知識,因此在課前必須進行認真充分的備課,並根據課程標準精心編寫設計教案。另一方面,教師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課堂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也必然要認真鑽研,精心備課,設計好如何既能使學生掌握所講知識,又能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1、根據教材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首先教師在認真學習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系統地通讀與理解教材的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然後尋找適應教學目標的最佳途徑和方法。其次教師要在全面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查閱大量資料,這樣才能在備課中開闊視野,使教學內容豐富、充實,講起課來遊刃有餘,有張有弛,輕鬆愉快。另外,教師還要查閱一些能夠在課堂上引用的例項,使課堂更加生動,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從學生實際出發

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互相作用活動,是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有機統一。因此,教生的課前備課不僅要從教材出發,還要考慮到學生的需要。脫離學生實際的備課,不僅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會造成學生對學習的逆反心理,從而嚴重影響教學的質量。

3、研究教學方法

同樣一堂課,教學方法不同教學效果也不一樣。教師在備課時,要努力專研,精心設計。教學方法的設計必須緊扣課堂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立足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一堂課如用一種教學方法,容易造成教學枯燥乏味,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因此,課前備課應儘可能將各種教法互相配合,以建立活躍的課堂氣氛。

(二)互動教學給學生提出的要求

互動式課堂教學要求學生的參與,是指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以引起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實現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創新精神,達到使學生自我發展為目的的一種活動過程。為了更好的實現課堂互動教學目的,學生在課下需要認真閱讀及查閱相關資料,充實自我,以滿足課堂上參與相關主題討論的需要。

1、課前準備,收集資料。在授課之前,教師應引導學生帶著一些問題通過各種方式和各種渠道收集相關資料。讓學生課前準備、蒐集相關資料的教學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為教學的成功起到促進作用。

2、課堂發言。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將課前準備的資料進行發言交流。學生的發言和彙報,為學生創造了一次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交流的情境中,體驗到學習實踐的`樂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鍛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應變能力。

3、教師引導,質疑解惑。當學生將自己獨立學習獲得的學習資訊,向同學彙報之後,教師要進行點評。點評時,一要對學生的發言給予充分的肯定;二要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廣泛地學習,為學生營造合作學習的氛圍。在學習中對疑難問題進行的辨析、研究、探索,在師生合作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不僅僅侷限於掌握書本的知識,在此過程中也培養了他們不斷求知、深入探索的良好習慣。

(三)互動教學實現過程

互動式教學要使教與學有機地統一起來,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能夠互相呼應,產生活躍的氣氛,才能有利於教學雙方最佳狀態的發揮。

1、採用合適的案例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案例教學強調在教學中應將教與學的過程視為一種社會的交往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師生能夠互相交流。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真正被擺到“學習主體”的位置上,他們不會被要求強記內容,但必須開動腦筋,苦苦思考,如此反覆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然有所提高。採用案例教學還要求學生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有新的開拓,通過閱讀、調查和分析,進行一系列積極的創造思維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當然,案例的穿插必須恰當。恰當、合適的案例來源於教師平時的收集和積累以及不斷的更新。所以,成功地上好每一門課,甚至每一節課,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精力、時間和智慧。

2、通過討論、提問等方式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一堂典型的課堂教學課上,教師的講授時間應在上課時間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講授的內容應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剩餘的課堂時間應安排學生有準備地進行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觀點交流等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給學生更多地闡述自己觀點和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使他們對知識由“被動式”接受變為“主動式”探索。實踐證明對於以上課堂活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對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效果極好。

3、學生自己歸納總結,上臺進行講解

該方法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概括能力、演講能力以及可以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

要實現以上三種方式的互動,需要學生的配合。同時要求教師具備更廣更深的理論功底和具備解決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駕御課堂交流、控制課堂局面的能力;要有號召力、感染力和激情,將同學的興趣和注意力吸引到互動教學中來。

三、結論

通過採用互動教學可以改變“課堂冷漠”的現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互動教學使教師面臨巨大的挑戰,教師既要駕馭好課堂,又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課堂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互動教學對學生也提出了要求,他們需要在課下認真閱讀及查閱相關資料,充實自我,以滿足課堂上參與相關主題的討論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楊娟。大學生課堂冷漠現象的社會學分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21(8):121—124。

[2]劉建德。實施互動教學的幾種策略[j]。湖南教育,2002,(11):43—43。

[3]程瑋。論互動教學中的師生關係[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6,22(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