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高中英語詞彙教學實踐與探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1.26W

摘要:詞彙是英語學習的基礎,沒有相應的詞彙量為基礎,學生很難在高中階段英語學習中有所提高。然而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對詞彙教學不夠重視,沒有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使詞彙學習成為很多學生的英語學習障礙。本文分析了高中英語詞彙教學的重要性,闡述瞭如何多角度、多渠道地進行詞彙教學,以幫助學生掌握詞彙學習策略,提高詞彙運用能力,促進英語學習全面發展。

新課標下高中英語詞彙教學實踐與探究論文

關鍵詞:詞彙教學;構詞法;語境;詞彙運用

一、引言

英國語言學家David Wilkins曾說過:“沒有語法,人們無法表達很多事物,而沒有詞彙,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由此可見,詞彙是英語學習的基礎,只有增加了詞彙量,才能提高閱讀速度、培養閱讀能力,才能運用英語進行準確得體的表達和交流。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對詞彙的數量和運用提出可更高的要求,而且從近年浙江省大學聯考來看,雖取消了單詞拼寫,但閱讀文章篇幅長了,難度大了,總之對詞彙的總體要求大大提高了。因此,高中英語詞彙教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二、高中英語詞彙教學的幾點嘗試

在高中英語教學實際中,教師應積極採取應對措施,努力探究並改進詞彙教學方法,切實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並掌握詞彙。為此,筆者談談自己在“教授新詞彙—應用新詞彙—鞏固新詞彙”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嘗試。

(一)多角度多渠道教授新詞彙

1.直觀呈現法

教師利用實物、圖片、動作等講解單詞,這有利於加深學生的感性認知,促進單詞長效記憶。例如教rocket,camera等詞時,呈現圖片並配上發音,一目瞭然,學生一下就接受了。又如教fasten,fold等動詞時,邊給例句邊做動作,學生印象深刻,效果不錯。

2.利用構詞法

英語詞彙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掌握基本構詞法,就能突破記憶大量單詞的難關。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構詞法來辨認和記憶單詞,學新單元單詞時,教師可根據構詞法將單詞重組,以方便學生學習和記憶。

3.語境辨析法

英語中很多詞彙具有多種含義,教此類詞彙時,教師可創設不同語境,指導學生辨析同一詞彙的不同含義。例如片語contribute to,教師可提供以下句子:

①Everyone is called on to contribute to ourcountry.(為……做貢獻)

②They contributed$2000 to a charity collection.(向……捐贈)

③The chairman encourages everyone to contribute tothe discussion.(參與)④She has contributed several poems to the literarymagazines.(向……投稿)

(二)在實踐中應用及鞏固新詞彙

學生了解了單詞詞義和用法,詞彙學習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要做到應用和鞏固詞彙,練習和複習是不容忽視的兩個環節。

1.設定語境化練習,加深詞彙理解語言必須在實際應用中才能體現其價值,因此用中學才是詞彙學習的有效方式。這部分任務的設計常用方法有兩種:翻譯句子和造句,其中後者能夠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但難度較大。教師還可選擇課文精彩段落讓學生背誦,這有利於學生利用文章記憶單詞並學會使用單詞。

2.督促學生經常複習,鞏固詞彙記憶“學得快,忘得也快”,詞彙需要經常複習。如何才能讓學生經常複習呢?可設計一些趣味練習,如crossword puzzle,讓學生在玩中鞏固單詞。從實踐情況來看,學生對此類活動很感興趣,能得到較好的複習效果。

(三)開拓課餘學習途徑,擴大詞彙量

詞彙學習僅靠有限的課堂時間是不夠的,教師應設法為學生創設課餘詞彙學習機會。

1.每日單詞造句。要求學生每天用所學單詞造2-3個句子,小組成員之間進行糾錯和分享。

2.勤寫英語日記。鼓勵學生每天寫英語日記,並儘可能運用所學新單詞和新句型。對於程度較差的學生降低要求,可要求其一週寫2-3篇。

3.鼓勵話題作文。圍繞每單元話題,教師列出幾個標題,學生自己選擇感興趣的進行寫作,要求作文中儘可能多用本單元所學詞彙。

4.加強課外閱讀。鼓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既能鞏固舊詞彙又能學習新詞彙,促進詞彙量的不斷擴大。

三、結束語

高中英語詞彙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高中英語教師,我們要不斷探索詞彙教學策略,創造性地使用有效詞彙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多種詞彙學習機會,讓學生在運用中學習記憶新詞彙,從而幫助學生在掌握英語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2.侯敏華,林周婧.《依託語境潛移默化地學習詞彙》,《中國小外語教學》2009年第6期3.成麗英.《探索詞彙教學的有效途徑》,《中國小外語教學》201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