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社會資本視角的企業成長模式研究

才智咖 人氣:2.16W
基於社會資本視角的企業成長模式研究
基於社會資本視角的企業成長模式研究 摘 要 在分析國內外學者關於社會資本以及企業生命週期理論的基礎上,比較分析了企業社會資本與企業家社會資本在企業成長不同階段的不同作用方式,它們共同交織、推動著企業成長可能的方向。
  關鍵詞 企業社會資本 企業家社會資本 企業成長
  
“社會資本”最初是社會學的概念。1980年,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把社會資本看作為是一種個人通過社會關係利用稀缺資源獲利的能力,這種稀缺資源包括權力、地位、財富、機會、資訊等等。由於社會資本的作用並不象物質資本、人力資本那樣顯性化,它極易被企業管理者所忽視。如果我們把社會資本區分為企業家社會資本和企業社會資本,則將有助於更加深刻地理解企業成長的內在推動力,也將進一步豐富企業成長理論。
1 文獻回顧
從1980年法國社會學家Bourdieu提出社會資本概念以來,經濟學界對社會資本的關注向兩個方向在發展:一是從巨集觀角度研究區域性經濟發展。1988年,美國社會學家Coleman認為,社會資本是產生優勢利益的社會結構功能。這是第一次將社會資本這一概念與經濟學理論結合在了一起,從而引起了經濟學界對社會資本產生、發展、效用進行研究的興趣。Putnam則對巨集觀社會資本如何通過凝聚力和關係網路來影響區域經濟發展速度進行了探討;二是從微觀角度研究社會資本對企業經營和戰略的影響。Burt專注於社會關係網路中的“結構洞”理論,他認為,某些個體與其他個體發生直接聯絡,而與另外的個體無直接聯絡,這種無直接聯絡的現象就象是整個社會關係網路中的“空洞”,這就是“結構洞”。Burt認為,誰能與結構洞兩端的個體(或組織)都建立起關係從而跨越結構洞,就可以同時運用二者的資源,並因此獲得競爭優勢。
國內學者對於社會資本的微觀角度研究也較為深入。楊雪冬認為,社會資本在中國問題研究中之所以富有價值,原因有二:一是中國文化強調社會的優先地位,社會關係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特徵使得西方學者用社會資本概念分析東亞和中國的經濟發展原因時得心應手;二是對社會資本的研究倡導人本主義精神,有助於研究學者跳出理性選擇正規化和新古典經濟學的桎梏,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市場經濟以及建設市場經濟所需要的社會道德基礎和政治文明基礎。我國學者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邊燕傑、邱海雄就企業管理者背景與企業創業成功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以及其後張其仔對企業社會資本投資策略的研究,且後者更多地具有了“中國特色”。
很長一個時期內,學術界關於企業成長階段性的理論研究較多地採用了es的研究結論。他把企業生命週期分割為孕育期、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穩定期、貴族期以及官僚期和衰退期。不過,他的分析思路基本上是圍繞著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視角展開的,探討各個不同階段內企業成長障礙的表現,進而提出克服成長障礙的對策。20世紀90年代以來,理論界開始關注社會資本對創業和企業成長的推動作用,如Walker、Kougut和Shan藉助於對企業社會網路稀疏化演進模式的研究,認為企業成長中選取不同的社會網路拓展模式將會導致不同的成長趨向;Abell、Crouchley和Mills通過對1955~1990年間英國私營企業創業成功率時序數列的實證分析,揭示了許多對創業型企業成功率產生影響的因素均可以納入到企業家個人社會資本的分析範圍。中山大學的王王君、姚海琳、趙祥把社會資本區分為個人關係資本和叢集網路資本,研究了在相對靜態條件下兩種資本與獲得創業成功之間的關係。
目前可以把那些持續型成長企業的生命週期濃縮為三個階段:初創階段(孕育、嬰兒期)、鞏固發展階段(學步和青春期)和擴張階段(盛年期)。筆者認為,社會資本可以區分為企業社會資本和企業家社會資本,其中,企業社會資本是指企業通過長期內部管理和外部經營活動在社會中所帶來的普遍的信任關係和由此形成的社會網路。企業家社會資本是指由企業家個人經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所逐步積累下來的個人名譽、社會人際關係網路以及其他的血緣、地緣和學緣等潛在網路關係。在企業成長的不同階段,兩種社會資本對企業成長起著不同的推動作用,它們相互交織、共同促進企業成長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