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哲學與宗教的界限

才智咖 人氣:8.86K
論哲學與宗教的界限
    提要:與宗教的關係問題既是一個課題,更是一個哲學內部的問題。因為任何徹底的哲學都不能不面對如何理解和對待宗教的問題。本文從討論“什麼是哲學”入手,試圖通過深入分析理性的先驗意識如何構成“這個世界”之根據來首先闡明哲學與數理科學的關係和界限,並在此基礎上闡明哲學與宗教的內在關係及其分界限。對這種內在關係的分析表明,哲學與宗教只不過是理性返回本源的兩種不同方式。;

  關鍵詞:哲學;宗教;數理科學子;本原;自身同一物;自在物;



--------------------------------------------------------------------------------;


  哲學(思想)通常被認為是脫胎於宗教。因此,關於哲學(思想)與宗教的關係問題,通常有兩個相反的回答:或者以為二者是對立的、不相容的,總處於鬥爭當中,哲學從宗教中脫離出來是思想對宗教的勝利;或者以為二者是相通的和一致的,哲學從宗教脫胎出來既表明它們各不相同,又表明它們具有親緣性,它們之間甚至是相互需要的。但是,不管哲學與宗教是對立的,還是一致的,它們各自應有各自的界限,否則就無所謂對立,而其一致性也就成了與自身的一致。這意味著要討論二者之間的真實關係,必須首先澄清它們之間的界限。;

  一;

  但是,哲學與宗教的界限問題首先涉及“什麼是哲學”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又是個讓人無從下手的問題。在不同哲學家那裡,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常常各不相同。這裡我們暫且從哲學的歷史源頭出發來討論這個問題。;

  就哲學(Philisophie)這個西語詞來說,其原初意思就是大家都爛熟了的所謂“熱愛、追求智慧”。關鍵是,何為智慧?又怎麼愛她(才是哲學)?一種東西要能被稱為“智慧”,她至少要讓在這個世界上四顧茫然的人類能夠因她而得到信心、希望和安寧,不再終日惶惶而不知所往。對於這種智慧,人人都會心生愛意而嚮往之。那麼,如何愛她才使這種愛成為哲學呢?對智慧的一種愛之所以能被稱為哲學,首先在於這種愛是唯智慧而愛。哲學之所以為哲學,就在於哲學是一種全心全意去愛智慧的親證活動。對於哲學(或從事哲學的人)而言,智慧本身就具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因此,哲學可以不顧一切利益考量和現實因素而只愛智慧。不過,哲學的這種愛又是一種帶著自我覺識的愛,也就是說,哲學對智慧的愛總是帶著對自身的這樣一種處境的覺悟:即如果她不追求智慧或錯過智慧,那麼她自身就會陷於惶惶不可終日的困境之中。在這個意義上,哲學之愛智乃是一種自覺之愛。這體現在哲學是通過追問智慧的問題來進行她的愛智活動。;

  因此,就其起源上說,哲學就是一種通過追問智慧的問題來親證智慧的活動,從而使人能夠智慧地生活。;

  那麼,什麼樣的問題是智慧的問題?對於古希臘人來說,智慧的首要問題就是追問世界的“本源(始基)”問題。而追問世界的本源問題,也就是追問變動世界中可靠和確定的根基的問題。在這個流變不定的世界裡,我們身在何處?何以安居?或者問:把茫然四顧的心靈安放在什麼地方,我們才能從大地上站立起來,並且頂天立地地撐開一片可以安居的天地?尋得“安心之所”的問題,也就是尋找能夠把我們的生命與生活擔當起來、支撐起來的力量與根基的問題。因它可靠,我們可以生活得安然和踏實;因它可靠,我們可以堅定地開啟我們的希望和未來,因而可以生活得有信心、有力量。簡單說,因它可靠,我們的生活既能經受住苦難的重壓,也能經受起幸福的誘惑。;

  在哲學產生之前,希臘人與其他古代一樣,都生活在神話世界或原始宗教裡,人與他人他物都是處在一種不確定的夢幻般的關係中。世界的本源問題的提出,就象一道光芒從人類的心靈世界劃過,照亮了人與他物的明確界限,從而召喚了人類對自身身份的意識與追問──人在這個變幻不不定的世界上究竟處在什麼位置上?扮演著什麼角色?從根本上說,在本源問題裡,一方面表明人類對紛繁變幻的現象事物持不信任、不滿足的態度;另一方面表明,人類相信透過這些現象事物可以找到使自身能夠立定其上的確定性與可靠性。;

  本源問題所追尋的確定性與可靠性,也就是絕對性。因為從根本上說,只有絕對的一或絕對的存在者,才能夠是可靠的和確定的。所以,可以進一步說,追問世界的本源問題,也就是探究絕對性的問題。本源問題的提出意味著開始了對絕對的意識與覺悟。而對本源的追問,實際上也隱含著對人自身的身份的覺悟與確認。因為人類之所以會去追問世界的本源問題,在根本上是為了人本身的生活與存在尋找可以立身其上的可靠根基,以免在變幻不定的宇宙面前茫然失措或惶惶不可終日。實際上,對本源的覺悟——不管這種覺悟是以思想的追問方式,還是以宗教的啟示方式來完成——都同時隱含著對人自身的身份的追問。回到本源而與本源共在,也就是人回到自身,即回到自己本來在的位置上。因而,回到自身在根本上也就是回到自在的自由存在:在自己的位置上持守著一切可能性。在這個意義上,對本源的追問與覺悟都或強或弱地召喚著對人的自由的覺悟。對本源的守護在根底上也是對自由的守護。因此,對本源,從而對絕對的追問和覺悟,在人類史上是一件最偉大的事件。因為它在根本上意味著人類開始了依靠一種自覺的精神(靈性)力量尋求自立與自由的漫長曆程。;

  上面的討論已暗示出,哲學是以不同於宗教的方式去追尋本源問題。如果說宗教是以啟示的方式直接領悟絕對的本源而信任這個本源,並且由對這一本源的覺悟與信任而肯定這個世界的真實性;那麼哲學則是出於對這個世界不滿足、不信任也即有所懷疑而去追問這個世界的本源。也就是說,哲學是從“不滿足”和“懷疑(不信任)”開始的。;

  二;

  但是,人們之所以對這個世界的事物不滿足,是因為事物是有限的,而事物之所以是以有限物出現,恰恰是人們已經對事物作出某種規(限)定,也即把顯現給我們的相遇者規定為某物。不管人們說出來還是沒說出來,任何有限物實際上都已是被自覺不自覺地規定為“是什麼”的事物。而人們之所以對事物不信任而懷疑之,首先則是因為事物會失去自身,也即所謂“變異”。而人們之所以會發現事物失去自身,則是因為人們已經把事物向我們的顯現就當作這一事物自身,也即把事物在意識中的顯現規定為這一事物自身,或者說,這一事物被直接等同於它在意識中的顯現。這種規定活動或等同活動也就是給出自身同一物(Identit?t)的構造活動。當我們把被命名為“樹”的相遇者在我們意識中的顯現就當作“樹”本身的時候,我們就在給出一個樹的自身同一物:樹的如此這般的顯現就是樹本身(全部);或者說,樹本身僅僅就是它的如此這般的顯現。正因為事物獲得了自身同一性,它才會失去自身,因而才會有變化與變異;否則,事物就只是在現象(顯現)之流中不斷隱身的獨一的自在之物,或者說,只是通過顯現表明其隱身在自己位置上的獨一物,而無所謂變異與變化。;
TAGS:宗教 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