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美學與中國哲學精神

才智咖 人氣:1.68W
  

內容提要 宗白華美學與中國哲學精神特別是老莊、《周易》、佛學(禪宗)思想的關係最為緊密。老莊哲學對宗白華美學的影響主要在“道”和“虛”這兩個方面,莊學是宗白華論述中國藝術的審美特徵的主要理論基石。《周易》經傳“生生之德”的義蘊和“無往不復”的理論是宗白華建構生命本體美學的又一形而上資源。同時,宗白華美學還吸納了禪學的妙悟的體驗方式和禪境理論。建築在中國古典哲學與傳統藝術思想基石之上的宗白華美學,是以“生命”為美學本體,以“妙悟”為審美體驗方式,以“藝境”為審美價值追求的三位一體的美學體系,簡言之就是“生命——藝境美學”。

宗白華美學與中國哲學精神

關 鍵 詞 道 禪宗 周易 妙悟 藝境 生命境界 中國哲學

宗白華先生(1897—1986)是中國現代美學理論的奠基者。宗白華美學思想淵源有自,就其與中國古典哲學精神的關係而言,它主要與老莊、《周易》、佛學(禪宗、華嚴宗)的思想最為密切。①本文側重在探討宗白華如何接受中國哲學精神與藝術思想之影響,建構起“生命—藝境美學”的理論體系。
一、“道”與宗白華藝術美學
青年時期的宗白華偏愛中西哲學,他曾說:“莊子、康德……相繼在我的心靈的天空出現,每一個人都在我的精神人格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痕”。[1](151)尤其老莊思想對宗白華的人生觀和藝術觀有較大的影響。他認為,先秦諸子“不可能不談到美的問題,也不可能不發表對於藝術的見解。尤其是莊子,往往喜歡用藝術做比喻說明他的思想。”[2](449),宗白華將莊學看作是中國藝術美學的一個淵源所在,莊學成為宗白華論述中國藝術美學特質的一塊理論基石。總的來看,老莊哲學對宗白華美學的影響主要集中在“道”、“虛”這兩個方面。
1、道與“空白”的闡釋
宗白華認為莊子是極具藝術天才的哲學家,他“對於藝術境界的闡發最為精妙。在他是
‘道’,這形而上原理,和‘藝’,能夠體合無間”,而“中國哲學是就‘生命本身’體悟‘道’的節奏。”[1]( 367) 在老莊思想中,“道”的本質就是“無”,是虛空。莊子的“唯道集虛”、“虛室生白”的理論對中國藝術精神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的詩詞、書畫、音樂、園林等,都重視虛實結合、有無相生。古代藝術家常以空中點染、摶虛成實的表現方法,使詩境、畫境、樂境裡有空間感,虛空中傳出動盪,神明裡透出幽深,“超以象外,得其環中”。莊子的以藝見道、道藝合一的思想,影響了中國美學精神的走向,故此,宗白華說:“中國人對‘道’的體驗,是‘於空寂處見流行,於流行處見空寂’,唯道集虛,體用不二,這構成中國人的生命情調和藝術意境的實相。”[1](370)將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與“道”相聯絡,確是宗白華的創見。在宗白華的藝術美學理論中,作為宇宙意識和生命精神的老莊的“道”,既是中國美學的文化背景,也是他建構美學本體的一個主要源泉。
宗白華認為,老莊哲學對畫境的滲透,使得中國畫在最高的審美境界上與哲學的理念相通。宗白華說:
中國人感到這宇宙的深處是無形無色的虛空,而這虛空卻是萬物的源泉,萬物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創造力。老、莊名之為“道”、為“自然”、為“虛無”……永珍皆從空虛中來,向空虛中去。所以紙上的空白是中國畫真正的畫底……中國畫底的空白在畫的整個的意境上並不是真空,乃正是宇宙靈氣往來,生命流動之處。笪重光說:“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無畫處的空白正是老、莊宇宙觀中的虛無。它是永珍的源泉、萬動的根本。中國山水畫……登高遠眺雲山煙景、無垠的太空、渾茫的大氣,整個的無邊宇宙是這一片雲山的背景……中國畫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恍如原始的天地……純然一塊自然本體、自然生命。[1](45)
畫幅中飛動的物象與“空白”處處交融,結成全幅流動的虛靈的節奏。空白在中國畫裡不復是包舉永珍位置萬物的輪廓,而是溶入萬物內部,參加永珍之動的虛靈的“道”。[1](101)
清代畫家張式說:“煙雲渲染為畫中流行之氣,故曰空白,非空紙。空即畫也。”[3](993)確為精到之論,煙雲彷彿一息相吹之氣,成就繪畫藝術的生命境界。荒寒的畫境中有生氣流行,有自然生命,即所謂“無畫處皆成妙境”,它來自“虛空卻是萬物的源泉”的老莊的哲學精神。以圖示之:
中國畫: 空白(技法)→ 雲山(背景)→ 自然(生命本體)
↑↓ ↑↓
道 論: 虛空(道的特徵) —————→無、道(哲學本體)
眾所周知,“空白”理論構成了中國藝術美學的重要方面。如中國書法是黑白相間的藝術,墨為有形,白藏氣韻,強調“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4](73)書法的審美意味就孕藏在無墨的空白之處。中國畫更是推崇“畫之妙在無筆墨處”;[5](1311)古代詩學也認為“文章妙處,俱在虛空”。[6](1519)“空白”確是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代表著中國藝術的一種審美境界。宗白華認為,“空白”理論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它源自老莊學說(“道”論)。老莊哲學認為,“道”是宇宙的最高本體,呈現為“無”,它是無形無象的,又是真實存在的,“道”蘊藏著一切和無限。《抱朴子》曰:“道者涵乾括坤,其本無名。論其無,則影響尤為有焉;論其有,則萬物尚為無焉。” 道“為聲之聲,為響之響,為形之形,為影之影,” 它是“周流秋毫”而又“彌綸太虛”[7](215)的宇宙本體的存在。道是“空白”,是永珍之源泉,萬動之根本,具有最廣闊的潛在內蘊。“空白”以無形涵蓋有形,以無象包孕有象,,而成為無限的存在,此所謂“大象無形”。在古代美學家看來,“空白”、“虛空”既是萬物的本體,也是藝術的本源。宗白華重新闡釋和發微了這個理論,使其更具有現代意義。
2、虛實兩元
《易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說“萬物負陰以抱陽”,“道”分為一陰一陽,一虛一實。道之陰陽摩蕩,虛實結合,在藝術理論上就是強調虛實相生,氣韻生動。宗白華對“虛實”範疇很關注,認為“空靈”與“充實”是中國藝術精神的兩元。“虛實”是中國美學的重要理論,清畫論家方薰說“古人用筆,妙有虛實;所謂畫法,即在虛實之間。虛實使筆生動有機,機趣所之,生髮不窮。” [8](137)方士庶也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景也。” [8](349)都說明中國藝術(畫、詩、書等)都強調虛實結合。
宗先生認為虛實理論“是一個哲學宇宙觀的問題”。儒家和道家都是講虛實結合的,而“老莊認為虛比真實更真實,是一切真實的原因,沒有虛空存在,萬物就不能生長,就沒有生命的活躍。”宗白華將儒道在虛實問題上作了調和,認為孔孟和老莊並不矛盾,“他們都認為宇宙是虛和實的結合,也就是易經上的陰陽結合。”在中國藝術中,陰陽摩蕩,虛實相生,“才能真實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2](455)藝術的充實意味,主要來自儒家的“充實”觀和人格境界論,孟子“養氣說”就是充實論,宗白華對藝術的充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