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視域下哲學物質觀發展的邏輯解讀

才智咖 人氣:5.61K

一、對傳統的物質觀形成發展的“三階段”分析法的質疑

唯物主義視域下哲學物質觀發展的邏輯解讀

哲學物質觀是人們對物質是什麼的總回答(或根本觀點)。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就是列寧《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對物質的科學規定。那麼這一物質觀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說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是如何必然地合乎邏輯地發展成為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的?

傳統的觀點是按照唯物主義歷史發展的三個階段來闡明哲學物質觀的發展線索(即“三階段”分析法),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近代唯物主義的物質觀→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如下圖)

這一思路當然有其合理之處,但其缺陷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它雖然能使我們瞭解哲學物質觀從低階到高階、從具體到抽象的形成發展過程,但它究竟是如何從低階到高階、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發展的?(這一點非常重要!)而這一點在傳統的“三階段”分析法中反映不出來,這就無法令人信服地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的必然結論。列寧的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的最終形成不是頭腦發熱的結果,更不是來自神祕啟示的靈感一現,它應該是以往的物質觀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我們不理解這一點,就無法正確理解和掌握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的科學規定、深刻內涵及其偉大意義。因此很有必要通過研究哲學物質觀的邏輯演變歷程。從而揭示哲學物質觀發展的內在聯絡。具體來說,就是按照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發展規律來探索人們對哲學物質觀認識上的規律性,探索哲學物質觀發展各個階段之間內在的邏輯聯絡,從而揭示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產生的必然性以及偉大意義。

由此,筆者認為:從邏輯學的角度,人類對哲學物質觀探索的邏輯軌跡應該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即以泰勒斯為代表的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物質觀一阿那克西曼德的物質觀一愛爾維修的物質觀一恩格斯的物質觀一列寧的物質觀即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如下圖)。

其中特別是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無規定者”(這一天才思想使人們的眼光從個別、具體事物上升到一般,具有啟蒙的意義)和愛爾維修關於物質的天才說明(儘管帶有形而上學的痕跡,卻為以後物質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指明瞭正確的方向)。本文將重點介紹這兩個階段。

二、人類探索哲學物質觀的邏輯軌跡——“五階段”分析法

第一階段:泰勒斯“水是萬物的始基”的物質觀。這是哲學物質觀邏輯演變的起始階段(它包括除阿那克西曼德之外的所有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的物質觀)。

作為最早的希臘哲學家、自然科學家,泰勒斯並未留下什麼著作,我們關於他的哲學思想主要來自於別人的記載以及其他流傳下來的文獻資料。他依據經驗的直觀的猜測到萬物的本源是水,“水是萬物的始基”。“因為熱的東西需要潮溼來維持,死的東西就乾燥了。凡是種子都是溼的,所有的食物都充滿著汁;所以說每一種東西都是從水那裡獲取營養是很自然的。因為水是潮溼的本性的始基,又是養育萬物的'東西。因此他們得出結論:水是一切的始基,並宣稱地浮在水上”。這種思想反映了古代人們的認識能力和水平——簡單、直觀、猜測。它否定“神明”的作用,對於宗教唯心主義無疑是有力的反擊。可以說,正是他開啟了從物質自身認識世界的先河,奠定了認識複雜多變的物質世界的唯物主義基礎。但同時他也成為把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混為一談的始作俑者。

第二階段:阿那克西曼德的“無規定者”。幸運的是,泰勒斯物質觀的這一缺陷很快被其學生察覺並試圖加以修正,儘管因其思想的抽象和思辨在古代只是曇花一現,但他的影響卻是深遠的,他就是阿那克西曼德。

他和泰勒斯一樣,認為宇宙的本原是物質的,但他認為萬物的本原不是水,也不是大家承認的其他元素,而是一種沒有固定形態或固定性質的原始物質,他稱之為“無規定者”(還有譯為“無限者”“未定物”“無定”等,但據學者楊適考證,“無規定者”比較切近他的原義——參見《哲學的童年》第91頁。為統一起見,本文一律使用“無規定者”的譯法)。這個“無規定者”本身是不生不滅、無窮無盡、無邊無際的,“從這個始基中產生出一切的天,以及其所包含的一切世界”。阿那克西曼德“無規定者”的提出恰恰說明他已經認識到泰勒斯“水”的思想的侷限性,因而想用一種更準確的東西來說明。阿那克西曼德為什麼不滿意於泰勒斯的“水”呢?楊適先生是這樣分析的:因為他發現要用“水”或某一特定的物質去解釋萬物及其生成,是要發生困難的,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水是溼的、冷的東西,如何能產生出乾的、熱的東西來呢?如果只用這樣一種東西做本質,豈不是非但不能說明萬物,反而會毀滅了那些與之對立的事物嗎?萬物是多樣的異質的東西,而用某一種物質做本原,則只有一種質的規定性,這一種物質如何能說明多種物質呢?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因為這個緣故,他認識到,本原不應當是某一個具有特質的元素,而應當是質上不定的東西。

怎樣看待他的“無規定者”?第歐根尼·拉爾修說,阿那克西曼德“認為始基是‘無規定者’,‘無規定者’變換其部分,而全體則常住不變”。“從這個‘無規定者’中分離出對立物……對立物就是熱和冷,溼和乾等等”。顯然既然“無規定者”中包含熱和冷、溼和乾等這些只有物質的東西才具有的性質,這種“無規定者”當然只能是物質的東西而非精神的存在。黑格爾更是十分明確的指出:阿那克西曼德的“無規定者”“所指的不是別的,就是一般的物質,普遍的物質”。黑格爾的眼光是敏銳的,這一結論儘管有誇大之嫌,但表明阿那克西曼德的“無規定者”顯然不是精神性的東西;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無規定者”所包含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阿那克西曼德用“無規定者”去取代“水”作為世界的本原,這種觀點揚棄了“水”所具有的特定的具體性質和形態,比“水”更有普遍性,一般性(抽象性)。他認為,“無規定者”化生一切的作用應當什麼都不缺,“它包容萬物,並且支配萬物”。“無規定者”是一種沒有固定性質、沒有固定形態的“混沌”。因為這種“混沌”狀態的“無規定者”,可以更好地解釋世界上多種多樣的事物和現象,既可以說明與“水”相關的事物和現象,又可以說明與氣、土、火等有關的事物和現象,這就初步克服了泰勒斯為代表的樸素唯物主義者把物質和物質的具體形態混為一談的缺陷。從人類認識發展史角度看,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無規定者”作為世界萬物的始基的思想是人類認識從個別轉向一般這個過程中極具價值的一大積極成果,它表明了人們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

遺憾的是,這一極有價值的天才思想,由於其理論的抽象和當時人們的認識能力與水平制約被其學生阿那克西美尼過早否定並代之以“氣”這種“原初物質”,沒能真正實現從個別到一般的飛躍、上升,但他對哲學物質觀的最終形成以及對人類認識發展史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