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博弈論語義學的邏輯哲學思想

才智咖 人氣:1.07W

摘 要: 賈可·辛提卡是當代著名的邏輯學家,他建立了博弈理論語義學,用博弈論的方法來刻畫命題理解,從而判定命題的真值。博弈理論語義學對命題的真值判斷標準是符合論的,這與維特根斯坦前期的“圖象論”如出一轍,而這種符合關係的建立則直接源自於維特根斯坦後期的“語言遊戲說”,通過語義博弈建構圖象與世界圖示之間的關係。可以說,維特根斯坦哲學是辛提卡博弈論語義學的直接思想來源。

淺析博弈論語義學的邏輯哲學思想

關鍵詞: 博弈論;語義學;邏輯哲學

賈可·辛提卡是當代著名的邏輯學家,他將博弈論與語義學直接結合起來,建立了博弈論語義學。辛提卡用博弈論的方法來處理命題,就是要確定命題的值,即命題的真或假。同經典邏輯一致,辛提卡預設了命題是二值的。辛提卡首先給出一個定義域D,任何名稱都可以在這個集合中找到所指。博弈論語義學的核心是將量詞短語看成專名,將句子看成語句函項,然後在給定的定義域D中選擇相應的個體將句子中的量詞短語替換,從而達到消除量詞,找到原子句的目的。在方法上,辛提卡選擇了博弈論,他將人們對句子的理解過程比喻為一個兩人博弈,兩個參與人分別為“我”和“自然”,每個回合必定要分出勝負,不容平局,那麼對於一個句子S,根據規則,博弈雙方輪流將S約化為S’、S’’,等等,直至最後使得約化的句子不再包含變數和連線詞,即原子句,此時雙方就可一決輸贏。如果這個原子句為真,則我取勝,自然失敗; 如果這個原子句為假,則自然取勝,我失敗。運用博弈論語義學,我們能夠從大量的語言資訊中得到最基本、最簡化的語句,從而能夠輕鬆地判定這些語言資訊的真假。理解這一理論的關鍵是理解定義域D、原子句、博弈等概念。辛提卡的博弈論語義學可以說是維特根斯坦前後期哲學的綜合:“語言博弈”概念源於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中的語言遊戲說,而它的理論核心則是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圖象論。

一 “圖象論”與命題真值

維特根斯坦是學界倍受關注的大師,其前後期思想的迥異恰當地詮釋了他的哲學主題:“哲學不是一種學說,而是一種活動。”①有趣的是,辛提卡博弈論語義學所強調的也是動態的理解命題,這與維特根斯坦哲學在本質上殊途同歸。

維特根斯坦哲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就在於提出了著名的“圖象論”。維特根斯坦前期哲學和後期哲學的目的都在於通過研究語言的結構和界限來理解思想的結構和界限。維特根斯坦工作的基點,就是回到邏輯的出發點,即考慮命題的性質。這樣,真的界限就構成了語言的界限,維特根斯坦所考慮的就是關於事實的話語。“人給自己造出事實的圖象”②。維特根斯坦指出: 命題是實在的圖象,“圖象是實在的一幅模型”③。“圖象是一種事實”④。“圖象所表現者即是其意義”⑤。“圖象的真假在於其意義與實在的符合與否”⑥。維特根斯坦認為,圖象與它所圖示的事實之間的關係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這種關係“由圖象元素與物項的配合而成”⑦ ,這種關係本身也是一種圖象;二是“凡圖象,不論只有什麼型式但要能表象實在———對或錯———所必須與實在共有的東西,即是邏輯型式,亦即實在的型式。”⑧所以,“每個圖象亦是一邏輯圖象”⑨。“物件是簡單的”⑩。“物件構成世界的本體。因此不能是複合的。”

一切複合物必然可分解到不可再分的部分,這就是絕對簡單的物件,那麼,這種絕對簡單的物件是什麼? 很顯然,維特根斯坦這一思想的形成深受羅素和弗雷格的影響。羅素對客體進行了區分,一類是親知的客體,一類是描述的客體,通過“親知還原”,描述的客體可以轉化為親知的客體,維特根斯坦對羅素的客體進行了擴充套件,認為屬性和關係也是一種客體。語言中的一個名稱來表示一個簡單的客體,通過這些客體的結合方式,指稱客體的名稱可以相互組合成句子。對於簡單的客體,我們無法定義它們是什麼,我們僅僅能夠指示它們,這樣,我們也就無法言說這些客體是存在的,因為定義一個客體就是意謂著被定義項的存在。維特根斯坦的絕對簡單的物件實質上是羅素親知客體的變體,是經驗的客體。圖象論的主旨是說明圖象如何具有命題的內容,圖象可以看成一個句子,一個句子也可以看成圖象,這對於解釋最簡單句子的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那麼如何處理複雜的句子呢?

維特根斯坦最開始的設想是用合取和析取處理一切複雜句子,這也是辛提卡採取斯科倫前束式處理量詞句的直接思想來源,但是維特根斯坦後來採取了另一個思路,代之以整合的圖象法,“凡對於複合體的陳述,都可解析成對於其成分的陳述,解析成一些把複合體完全摹狀了的命題。”即一個複雜的表示式的真值取決於組成它的表示式的真值,即命題就是基本命題的真值涵項,這樣,維特根斯坦就完成了語言的運作方式。維特根斯坦的這一思想源於羅素和弗雷格的啟發,羅素和弗雷格兩人都認為命題才是最基本的意義單位,主張將命題形式化,即用數學中的函式表示命題。維特根斯坦對這一思想的運用是水到渠成的。維特根斯坦認為,“命題是原初命題的真值函量”。“原初命題是命題的真值函目”。換句話說,“一切命題都是對原初命題做真值運算的結果”。“命題就是從一切原初命題的總和(自然也從其確是一切原初命題的總和)而得出的一切。所以,從某種意義可以說,一切命題都是原初命題的總括。”

命題與世界的圖象論包含了兩層含義: 一是圖象的元素與事物之間具有對應關係;二是圖象與事實之間具有相同的邏輯形式。由此,在維特根斯坦看來,“圖象是實在的一幅模型”,“圖象是一事實”,“圖象所表現者即是其意義”。

正是因為命題具有相同的結構,才使得我們可以將其形式化,並且可以進行變項替換。那麼,圖象如何與世界相聯絡? 在維特根斯坦早期哲學中,這種關係由名稱—客體的關係來決定,但是名稱如何與客體相聯絡? 與其說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是對前期哲學的反叛,不如說是進一步的深入,在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說中,名稱與客體的關係被受一定規則支配的人類活動所確定。在完成這個思想轉變之後,維特根斯坦不需要圖象論了,取而代之的是語言這種被規則所支配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