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教育教學的思考論文

才智咖 人氣:1.11W

一、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邏輯教育教學的思考論文

而今,通識教育(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個熱門詞彙。《教育大辭典》對通識教育的註解是“所有大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都應接受的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該概念由美國博德學校的帕坎得(ard)教授於19世紀初提出,並逐漸受到世界大多數高校的普遍重視,是為應對高等教育產業化與功利化趨勢所顯現的弊端而提出的,以提高大學生的思維水平,培養其文化素養為目的的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在當今我國高等教育中越發受到重視,有其必然的時代背景。第一,我國正處於經濟全球化下改革開改的深水區,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高等教育擴招在滿足廣大青年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的同時,也使人才培養質量面臨一定程度的現實考驗;第三,多年形成的應試教育體制導致人才培養急功近利,高分低能現象突出。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們重新審視高等教育目標,革新教育理念。

21世紀的教育應是培養和諧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的教育,因此,我們所理解的通識教育代表了一種全面的素質教育,而非技能或知識的純粹傳授。從性質上說,通識教育是而對所有大學生的非職業和專業性的教育;從內容上說,它並非直接為職業做準備的有關能力和知識的教育,而是傳授有關生活各領域的技能和知識的教育;從目的上說,它不僅是培養情感、道德與理智和諧發展的健全公民的人性教育,也是培養兼具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的人才的文明教育。概括以上三個方面,通識教育是一種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非專業教育。正如愛因斯坦在“美國高等教育三百週年紀念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大學教育目標並非使青年在踏入社會時成為專家,而是成為和諧的人”“專業知識對青年的教育只能使其成為有用的機器,遠不夠使其成長為和諧發展的人。”

就通識教育的人才目標而言,1945年,哈佛大學著名的《紅皮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中就此提出了兩方面的能力要求:

第一,清晰的語言表達和有效的人際溝通能力。正如通識教育的發起者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哈欽斯(R. hins)所指出的:“通識教育有別於功利主義教育,旨在發展青年心智,拓展青年視野,啟用青年頭腦,使其煥發智力的光輝。教育目的在於揭示人性的共同元素,建立人與人、當今與過去的聯絡,提升人類思維水平。該要求強調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謀求職業的手段,而是為打造個人、家庭、社會與國家之間的和諧關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在1998年“迎接21世紀高等教育大會”上也強調:高校要幫助學生學會生活和做人,不僅要讓學生學知識並理解如何掌握知識,更要讓學生學會如何與他人溝通,而溝通必然離不開卓有成效的語言能力。

第二,明確適當地判斷和辨別一般性價值的能力。通識教育的重要任務還在於培養學生的理性判斷能力和批判意識。理性判斷和批判意識,即是實現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實現對事實的洞悉和對偽裝的表層的剝離。正如美國布朗大學教授杜卡斯(ss)對通識教育的功能解釋:“人們不僅要享受來自外部的經濟和政治上的自由,更要獲得選擇上的自由(freedom of choice)擺脫兩種內在束縛:一是盲目衝動(blind impulse)的束縛,能自律並理性判斷;二是無知(ignorance)的束縛,對人類的認識、成就和能力具備有價值的見解和綜合的鑑別力,這就是通識教育的目的。”

二、通識教育與邏輯思維能力培養的關聯

概括通識教育人才培養的兩方面要求,我們可以說,人才思維能力的培養已成為通識教育的首要目標,進一步說,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與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是高度契合的。

一方面,邏輯思維能力是有效表達和論證思想以及言語溝通的基礎。邏輯性是具有說服力的語言的必備條件,是判斷表達水平的重要標誌。只有通過明確的概念、恰當的判斷和嚴密的推理,才能準確、流利地表述思想。許多大學生論述偏題、表達含糊、文章論證層次不清和自相矛盾等問題,都是邏輯思維薄弱的表現。離開了邏輯基本技能的訓練,學生表述或論證思想的能力必然會受影響。概念、判斷和推理是論證思想的基本要素,論證的過程是從已知為真的判斷出發推斷另一判斷的真假的過程,而確定判斷的真假必然涉及許多邏輯問題。邏輯教學中,通過明確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可實現對概念的基本認識;通過運用概括與劃分、定義與限制等邏輯方法,可確定概念的內涵及概念之間的屬種關係,並理解同一語詞在不同語境中內涵的區別;通過對不同概念間外延關係的探討,可掌握不同概念的運用範圍;通過分析不同命題的邏輯形式及命題之間的真值關係,可做出正確判斷;通過探究不同推理的形式及推理的邏輯規律,可保證推理的有效性;通過剖析論證的邏輯結構,掌握證明和反駁的方法,可識別詭辯和批判謬誤,並做出有效論證。總之,通過對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的邏輯形式的學習,可使學生系統地掌握邏輯學的基本規則、基礎理論以及邏輯方法。通過鍛鍊學生的邏輯思維,有助於學生嚴謹地思考問題,規範地進行語言表達,達到準確地表述和論證思想的目的。

另一方面,邏輯思維能力是培養批判意識和理性判斷能力的前提。通識教育的重要任務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的過程離不開邏輯思維方法的'運用。問題的提出通常有兩條路徑:一是源於理論自身,二是源於經驗事實。無論何種路徑,問題產生的過程都是在分析已有經驗事實或理論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的重要方法—歸納方法形成一般性認識的過程。而解決問題的通常程式是:提出假說,進而以假說為起點預測未知事實。當通過實踐使預測的事實得到證實時,問題獲得合理解釋,而解決問題的路徑遵循的主要是演繹推理的邏輯方法。在知識的檢驗方面,檢驗過程如果拒斥證偽證據,便會偏離邏輯軌道。某理論提供的經驗內容越多越精確,科學性就越高,可證偽性就越大。因為科學理論的確證過程,正是在思維實踐中逐漸完善認識、發現真理的過程。而邏輯思維強調的正是反思的精神,要求我們對思維物件不能一味肯定地接納,在思考其表象的同時,更應追問深層的原因,離開了邏輯思維的保障,便難以通過提出假說和證偽,推動認識不斷髮展。

三、通識教育中邏輯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

我們認為,應將邏輯學作為高校通識教育的重點課程加以推廣,這是由邏輯學的自身性質和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決定的。

邏輯學作為一門有關思維發展的科學,對培養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人才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邏輯學以思維的基本形式及其規律為研究物件,具有全人類性、工具性和基礎性。全人類性決定了任何具有思維能力的人,無論國家、民族、所屬階層,也無論地域和文化背景,他所進行的思想和語言活動的過程,都是遵循思維的邏輯規律並運用思維的邏輯形式的過程;工具性決定了通過掌握邏輯規律及邏輯方法,可獲取從形式上保證思維有效性的知識,從而實現知識創新,在科學研究、預測與決策分析等方面取得可觀的應用成果;基礎性決定了它可以為掌握不同學科的專業知識提供有效的思維方法,提高受教育群體的科學研究素質。大學生要成為通識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所倡導的“全面而和諧發展的人”,就必須具備運用邏輯思維工具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使學生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也是通識教育人才培養的一個主要目標。基於此,應將“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綜合推論能力”作為通識教育邏輯課程的重要內容加以打造。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探索邏輯教學理論,系統化研究邏輯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並付諸實踐,打造通識精品課程。

邏輯通識課的目的:一是使學生系統掌握邏輯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技能,明確思維的基本邏輯規律;二是在邏輯思維訓練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明確而恰當地使用概念、做出判斷,併合乎邏輯地進行推理;三是引導學生運用邏輯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通過思維效率的提高,為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提供必要的邏輯工具。為達到這些目的,就應在邏輯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目標等方面加以改革。

通識選修課內容範圍的可選擇性大,但由於受課時限制(通識選修課通常在36學時左右),內容多而深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選擇內容時要注意幾個方面:第一,內容既應實現教學目標,又應適當刪減以降低深度與難度,應以傳授邏輯基本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為核心內容。第二,內容應密切聯絡現實,貼近社會、時代熱點問題及學生關心的問題,並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相融合;還應結合學生實際,選取對其學習和工作有幫助的內容。教學方法上,應多運用案例分析法、討論法,加強師生互動。可通過課後練習、專題講座、辯論會等形式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思維和論辯能力。教學目標上,應能體現通識教育重視人的全面發展,而非單純地培養專業技能的特徵。在教材的選擇上,應突出通識課程的特徵,符合大眾需要,要以生動通俗的語言、精練的內容和多樣化的形式,體現邏輯學作為通識基礎課程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