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馬克思交往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才智咖 人氣:1.52W


  論文摘要:多年來,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我們往往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解釋為主體和客體的關係,這種物件性教育方式最終導致了“人的失落”。而馬克思的交往理論以及馬克思交往實踐觀,則為我們構建了交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這種交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為我們教育者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途徑。

  論文關鍵詞:馬克思交往理論;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
   
  眾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點是人,落腳點也是人,是具有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的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的理論基礎。隨著人類社會實踐方式的轉變和主體性在哲學研究領域內的凸現,馬克思交往理論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一門學科。交往理論在本質上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要找回失落的主體,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迴歸,交往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黎明新視界。

  一、人的失落: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敗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這是被人們所認可的論斷。但在理性的控制影響下,人們對實踐本身的理解上卻發生了偏差。人們把實踐理解為“主體有目的地改造客體的物質活動”,這是一種侷限於“主體—客體”的物件實踐觀,其嚴重缺陷在於“它拋開了實踐主體之間的物質關係或社會關係,使實踐中的主體、結構和關係單一化。”以這種實踐觀為指導,人們普遍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這種界定存在著比較濃厚的主體改造客體的物件性旨趣。長期以來,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一直被詮釋為“主體—客體”關係。教育過程即是主體接觸、作用於客體的實踐過程。“主體—客體”物件實踐觀從一開始就將教育者奉為主體,有話語權,成為絕對權威,充當“靈魂的工程師”,受教育者則淪為順從、受支配的客體。這種物件性思維的存在,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言堂”。這種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當作物、工具,只是發展他的外在價值或工具價值,喪失了它本身應有的獨立尊嚴與價值。這必然造成自我與他者的對立,導致自我中心、人際關係冷漠、疏遠乃至整個意義世界的喪失。

  二、馬克思交往理論

  以往人們對馬克思實踐範疇的本質理解是主體對客體的支配和改造活動,是人的一種物件性活動,表現的是“主體—客體”關係。這種“物件實踐觀”忽視了實踐是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完成和實現的。馬克思說:“生產本身又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verkehr)為前提的。”馬克思的交往理論及“交往實踐觀”為我們超越“物件實踐觀”,解構“物件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馬克思的交往範疇在最廣泛的意義來講,涵蓋了一切社會關係。社會關係不是先驗的,也不是靜止不變的,它是在交往中生成的。交往就是人的一種本質屬性,交往在本質上就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明確地提出了“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這兩個概念,物質交往就是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物質關係,精神交往就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關係。很顯然,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交往行為,隸屬於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為的”和“為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作為完整的人發生的相互作用行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應屬於物件性行為正規化,而應歸於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交往行為正規化。質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體之間的一種交往活動。

  三、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用“交往”來觀照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物件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一客”關係模式就轉變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主”關係模式。“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給予受教育者前所未有的關注,賦予他們以主體地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係是建立在共同中介客體—教育資料(有形客體)和交往主體的人際交往關係(無形客體)之上的“參與—合作”關係。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雙方的平等、差異、自主、開放,在教育者的價值引導與受教育者的'自主建構過程中實現個體思想政治品格的提升。這樣,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就成為一種教育雙方共享知識、情感共鳴、智慧共建、意義生成、精神覺解的過程。通過各種中介所進行的多向、多變、多層次、多維度的人際往來或溝通、情感和知識交流,以達到主體問認同一致和相互理解,並在此基礎之上使交往雙方獲得思想政治道德發展和境界提升的主體性交往實踐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達到既定教育目標所採取的各種方式的總稱。馬克思恩格斯說:“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正因為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是在交往中形成,又在交往中表現出來並受到檢驗,思想政治道德的形成和發展是為了更好的適應和參與社會活動、交往以及創造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所以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應把交往看作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現實的社會關係中,要培養主體間性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還要進行必要的整合,體現綜合性、生活性、實踐性、建構性特點,使受教育者學會處理人與自然世界、社會世界、主觀世界的關係,進而養成對自然的倫理精神;對他人的社會情感,對自我的負責態度。馬克思交往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啟示是:用“人”的方式來理解人。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走出困境,為構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現實的根基,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正途。

試論馬克思交往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