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史之風忠烈之情-張煌言詩歌分析

才智咖 人氣:2.49W

論文關鍵詞:張煌言 詩史 忠烈

詩史之風忠烈之情-張煌言詩歌分析

論文摘要:張煌言,字蒼水,是晚明詩壇大家。其詩歌大都以抗清復國為主題,被稱為“詩史”,既是他抗清鬥爭中嚴酷而艱苦生活的記錄,也是他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戰鬥意志和忠烈精神的寫照。

張煌言(1620—1664),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人。他既是抗清鬥爭中的民族英雄,也是晚明詩壇大家。煌言一生為國事奔波,大部分詩文稿在戰亂中遺失了,倖存下來的僅為其被困在臨門小島時(1662年)親手整理的殘稿,有詩詞三卷,名奇零草;奏疏、書信、檄文等一卷,名冰槎集,這些綴合的詩文,內容慷慨激昂,較全面反映了當時抗清鬥爭的艱苦,淋漓盡致地表現了煌言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操,既是一部抗清鬥爭的血淚史,又是一曲蕩氣迴腸的正氣歌。南雷文定三集雲:“宋明之亡,其傳之忠義,與不得而傳者,非他代可比,就中險陰艱難,百挫千折,有進而無退者,則文文山、張蒼水兩公為最。”清人全祖望雲“尚書詩古文辭,皆自丁亥以後,才筆縱橫,藻採繽紛,大略也於華亭一派。……嗚呼!古來亡國之大夫,其音必必悽楚鬱結,獨尚書之著述,噌巨集博大,含鍾應呂,儼然承平廟堂巨手,一洗亡國之音,豈天地問偉大,固不容以常例論耶!”(全祖望鮚琦亭外編)

明末許多抗清志士都能詩,但反映戰鬥生活和反抗民族壓迫的作品僅僅是他們全部作品的一部分,因為戰鬥只是他們生活的區域性。然而煌言不同,從26歲參加武裝抗清鬥爭一直到被害,戰鬥是其生活的全部。他的詩文幾乎都是以抗清復國為主題的,是他在抗清戰鬥中嚴酷而艱苦生活的記錄,也是他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戰鬥意志和愛國精神的寫照。煌言作品被譽為“詩史”,首先在於其詩歌是一幅天然的歷史圖卷,許多歷史事件都表現在他詩歌中。全祖望雲:“尚書(張煌言)之集,翁洲(舟山)、鷺門(廈門)之史事所證也。”(全祖望鮚琦亭外編)戊子四月,御史馮京第自舟山起航赴日本乞師,煌言有詩送黃金吾馮侍御乞師日本;壬辰年四月,張名振受命圍攻漳州,煌言曾“過覘之”,有詩我師圍漳郡,餘過覘之,賦以志慨、閩南行;壬辰年六月,煌言將至金門朝魯王,阻於颶風不果,其有詩:擬向平臺一問津,驚濤無奈拍江濱。去留轉覺隨龍子,來往何能逐雁臣?似放沉湘猶戀主,非關河朔肯迎賓。緣知歧路風波惡,決計尋山學隱淪。

壬辰年十二月,煌言隨張名振移師北向,有詩《師次嵋島,諸勳鎮行長至禮;餘以服制不預,志感》;癸巳九月,長陽王術桂力辨於成功,及相見,語至夜分,更益以兵,而令陳輝、王秀奇、洪旭、周全斌偕行。故煌言又與張名振會合,復駐平陽沙,煌言有詩《人吳》、《人吳見雪,忽憶車駕南巡》、《癸巳除夕》;甲午四月初五日,海艘千數覆上鎮江,焚小閘,至儀真,抵燕子磯,而所期終不至,復駐崇明。煌言有詩為再入長江、師次燕子磯))等。丁酉至己亥年問,煌言率領部隊出入於長江下游一帶,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組成敢死隊,與清朝軍隊展開了英勇的戰鬥,從清軍手中奪回了舟山群島,又先後策劃了幾次對長江的襲擊,和鄭成功的部隊聯合作戰光復了江蘇、安徽的“四府、三州、二十四縣”近30座城池,取得了輝煌的戰績,在這場戰鬥中,他有詩為(王師北發草檄有感、舟次三山、五月既望行營恭祝監國魯國魯王千秋有感、會師東歐漫成、師次觀音門、師次蕪湖,時餘所遣前軍已受降))、師入太平府、姑熟既下,和州、無為州及高淳、溧水、溧陽、建平、廬江、舒城、含山、巢縣諸邑相繼來歸、驛書至,偏師已復池州府、師入寧國府,時徽郡來降,留都尚未無復、得徐罔公信以交行詩見寄等。是年,鄭成功部隊因輕敵被清軍大敗,損失慘重,被迫撤回了廈門,煌言孤軍作戰,陷入清兵包圍之中,所率部隊皆在夜中走散,煌言在抗清義士的保護和幫助下,終於回到了浙江寧海,在那裡,煌言重招舊部,迅速建立起抗清武裝,其有詩為濱海居民聞餘生還,成為手額,且以壺漿相響,餘自慚無似,何以得此於興情也、生還四首、島居八首等。庚子年,張煌言在寧海的林門(或作臨門、蜊門)集結部隊,和鄭成功取得聯絡,準備聯合對清軍再次發動進攻,煌言有賦詩為庚子元旦駐師林門))。煌言的詩,真實而又全面地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際江浙一帶抗清的史實,見證了那段動盪飄搖、戰亂頻繁的歷史,如果把這些詩作連線起來,就可以看成是歷史的再現了。當然,“詩史”的“善陳時事”絕不侷限於“陳時事之大者”,它還要求詩人記下時代背景下細小的生活面,並把歷史的哀感頑豔寓於詩中。煌言的詩不乏平常事、普通人,這些人或許無從考察其姓名、生卒年月;或許就是歷史長河中最為平凡的一員,總之他們是根本無法進入正史記載的,但煌言還是用詩來反映他們,寫他們的悲慘遭遇,寫他們的辛酸內心。如《拓婦津》:

拓婦死津頭,津亦名姑婦。少女相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