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藝術論文建築地域性的藝術表現思索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2.93W

阿恩海姆注重視知覺動力在於它關乎設計思想的傳達.對於建築師來說,設計任務是創造可觀、可感、可用的空間形式,而建築空間形式所隱喻的設計思想的表達需要藉助於一種合適的方式———空間意象來進行的.空間的視覺意象能夠在具體空間形式與抽象理念之間承擔中介作用,是因為“知覺經驗的動力是視覺意象的最基本組成部分”[3],知覺經驗的動力形式與刺激的形式相對應,是真實空間形式的映像,但不是它的完全再現(在知覺的形成過程中必然包括比較、分析、綜合、抽取、補足、糾正、結合、分離等階段).它們在大小和形狀等性質方面並不等同.按照格式塔知覺規律,知覺到的東西要大於眼睛見到的東西.由此可知,視知覺動力構成的整體空間意象,不是視知覺動力形式的簡單集合,不取決於其個別的動力形式,而是取決於整體的內在特性,即空間形式的表現性.這種表現性正是形式創造者傾注於其中的設計思想的真實體現.

建築藝術論文建築地域性的藝術表現思索的論文

當空間形式上升為一種空間藝術形式或者說視覺藝術生命形式時,它具有更充沛的視知覺動力,蘊含更豐富的情感和象徵意義,所展現的設計意蘊滲透出更多的理性內涵,使人易於接受創作者的設計思想.可見,空間形式的藝術表現力與視知覺動力密切相關.阿恩海姆認為:“功能和表現這兩種主要概念,前者是建築師最熟悉不過的了,……,表現取決於我所描述的視覺形式的動力.”[3]他認為觀賞者在神經系統中沒有複製空間形式的物理樣式,而是產生一種與空間形式的力結構相同的視覺形式的動力,即“表現性就在於結構之中”.[3]使欣賞者總是處於一種激動的參與狀態,而這種參與狀態,才是真正的藝術體驗,能感受到空間形式所蘊含情感和象徵意義,領悟創作者的設計意圖.

基於阿恩海姆建築空間觀的設計實踐

筆者以阿恩海姆的建築空間觀為理論指導,將視覺動力學運用於福州北繞城高速桂湖收費站工程建築創作設計實踐.桂湖收費站坐落於繞城高速公路連江段,它連線福州市北部城市幹道,是福州城區通往連江、羅源、閩東方向的北大門.由於是地理位置突出的交通要點,其建築造型被賦予展示城市形象的重任,具有城市大門的象徵意義,這恰好是視覺動力學關注的內容,提供了極佳的實證機會.如何使空間形式擁有藝術表現力,或者說成為一種視覺藝術生命形式,蘇珊朗格對此問題的答案是:“要想使一種形式成為一種生命的形式,它就必須具備如下條件:第一,它必須是一種動力形式.…….第二,它的結構必須是一種有機的結構,…….”[4]有機的整體結構形式下各單體之間或部分與整體之間具有嚴謹、規律的對應關係,能產生持續和穩定的視知覺動力,易於呈現清晰的心理意象,從而準確表達抽象理念.因此,阿恩海姆主張具有藝術表現力的建築空間形式應具有整體統一的構圖形式特徵.形成整體統一的構圖形式需要依靠秩序,“秩序是一種必要的強制,具有約束力”,“秩序化有利於將各部分組成整體,因此避免了累贅、衝突、自相矛盾———所有這些缺陷將會阻止作品形成它真正的本身,並且妨礙它去完成各種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功能上的作用.”[3]要創造收費站空間形式的藝術表現力,首先要讓收費站的空間形式具有視知覺動力,提供清晰的空間意象,那麼其外觀形式應具有整體統一的構圖形式特徵.為此,要慎重處理好秩序問題.依據建設方提出的結構適用、整體美觀、維護便利這幾項基本設計原則,嘗試從三方面實現有秩序的形體組合方式.

1空間佈局整體統一

桂湖收費站共18條車道(6進12出),進出方向各含兩條大型車輛通道,按照每小型車輛車道5.4m寬、大型車輛車道6.7m寬(含收費島)計算,縱向立面總寬度約100m,屬於中大型收費站.由於建設單位明確要求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在保證車輛通過性的基礎上,儘量減少立柱,柱網開間尺寸根據車道安排以及立面設計需要分為5.4、6.7和10.8(5.4×2)m三種規格,進深尺寸統一為13.6m.在空間佈局上,如果按照進出方向車道的數量差異采用不對稱設計,由於結構選型和設計規範上的約束(日常使用中立柱應不遮擋收費人員視線),兩側不對稱形體很難形成均衡的體量關係,在視覺上容易引起衝突失去秩序感.另外,從建築造型角度考慮,對稱的柱網布置方式與城市大門的隱喻更為貼切(圖1).

2增加秩序結構層次

如果純粹為了滿足遮蔽風雨的需求,收費站可以簡單設計為立柱加平屋面的單層棚體形式.顯然從車道上進行正面審視,建築的視覺形象看上去過於扁平缺乏吸引力,說明僅僅依靠規整的平面柱網確立的秩序還不足以控制約百米長度的立面形象.正如阿恩海姆所認為,一個強大的基礎(秩序)結構能夠容納一定數量的偏離而不會受到它的危害.秩序在所有複雜性層次上都能見到.結構越複雜,對秩序要求越高,成就越大也就越令人讚美.[3]換句話說,為了加強建築的藝術表現力,豐富建築形象的審美層次,需要增加建築形式的秩序結構,複雜並且有秩序的結構形式能傳遞更多的視覺動力.有鑑於此,將單層屋面部分挖空,在此基礎上增設開敞式廊道,廊道屋頂採用雙坡屋面,將單層棚體樣式外觀調整成為二層結構.調整柱間尺寸並在二層引入六片山牆,將廊道劃分為三段,中間部分約為整個立面寬度的一半,兩側部分各佔約四分之一.在保留中軸線的基礎上,盡力協調好建築各部分形體之間的比例關係,使之既有顯著的層次變化,又能保持原有的均衡結構.(圖2)

3明確界定秩序中心

按照收費站設計規範要求,車道淨高大於4.5m即可,加上屋面結構等尺寸,單層棚體的立面高度約在6m,收費站高寬比約為1∶16,接近線性比例關係.即使通過對稱設計強調中軸線,過長的寬度尺寸依然削弱了軸線對兩翼的約束力.為了加強整體空間結構之間的聯絡,在立面寬度由車道數量確定的情況下,通過調整建築高度以及主次體塊之間的高差關係來明確視覺中心.首先,一層高度在滿足使用要求的.情況下,從淨高4.5m調節到6.0m,將一層樓板與地面的間距適當增大,可以提供更加寬敞順暢的車道空間,減少厚重屋面的壓迫感.其次,考慮到廊道上的斜屋面增加了空間形式的變化並在立面上佔有一定高度,為協調兩層之間的對立關係,屋脊到一層樓板的距離也定為6.0m.再者,在二層廊道已劃分為三段的基礎上將中間段雙坡屋面擴大,形成類似重簷屋頂的結構樣式.最後,調整原來高度一致的山牆,放大中間兩片山牆尺寸與高大斜坡屋面相呼應,加強三者之間的視覺聯絡,通過尺度上的突破強調出視覺中心(圖3)。

基於阿恩海姆建築空間觀探索地域特色

由於功能方面的約束,加上建築技術手段具有通用性的特點,收費站的外觀容易千篇一律,缺乏個性.因此,本項工程的另一個難點來自於如何通過建築造型展示地域特色.從前面關於空間形式藝術表現力問題的論述中不難理解,有秩序的空間形式所建立的空間意象不足以蘊含更豐富的人文情感和象徵意義,為此需要進一步加強有機結構形式的“表現性”———視知覺動力.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是首選的解決思路.獨特的地理與人文背景,使福建境內形成了各類特色鮮明的鄉土建築.作為閩東傳統建築的典型樣本,福州民居通常白牆青瓦,色調分明,並十分注重上部輪廓線的變化,最廣為人知的構件形式應屬燕尾式正脊(圖4)和馬鞍形封火山牆(圖5).前者是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樣,故稱為燕尾脊,燕尾脊的曲線飛揚挺拔,給人輕巧、俊逸的感覺.後者是指封火山牆隨著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線形,翹角伸出宅外,狀似馬鞍,又稱馬鞍牆.[5]其高出屋頂的山牆部分可做成弓形、水波形或平行階梯形等多種式樣,體現了傳統的五行象徵手法.借用這兩種能夠承載習俗意義的建築符號,能夠貼切地展現出榕城傳統建築風貌以及內斂含蓄的人文情感特色.同時,作為福州通往閩東地區的城市北大門,如果能夠從建築意向上解釋其地理方位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就自然而然成為了建築個性的一部分.閩東地區另外一個建築瑰寶是木拱廊橋(圖6),也叫貫木拱風雨橋,俗稱“厝橋”,它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樑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品類.因此,二層開敞式廊道外觀採用廊橋造型是一種可行的設計策略.選定了適宜的建築符號,下一個重要環節是為其注入視覺動力.首先,立面上六片山牆做成輪廓起伏富有變化的馬鞍牆形式,中間兩片高寬尺寸進一步放大,再次強調視覺中心.其次,在坡屋面上對稱設定三段比例關係和諧的燕尾脊,為了給予燕尾脊曲線足夠的伸展空間,燕尾脊端部與兩側山牆留有一定距離.這種調整後的燕尾脊與馬鞍牆搭配方式兼有傳統民居與廊橋的典型特徵,又保留了一些時代個性.最後,借鑑福州民居的傳統色彩,白牆青瓦,通過熟悉的配色方案希望能夠喚起觀者的舊時記憶,以表達人文關懷.

結語

福州北繞城高速桂湖收費站從建成到投入使用已有一段時間了,各方對其評價不錯,尤其認為建築形象具有地域特色.這充分肯定了阿恩海姆的建築空間觀對於工程實踐的應用價值.為了以後能更有效地發揮視覺動力學在藝術表現方面的作用,總結出以下心得體會:

1)視覺表現是所有建築形式不可缺少的、不可避免的屬性.精心組織建築的秩序結構和空間層次,可以獲取有表現力的視知覺形式.

2)恰當的象徵和隱喻來源於物質世界中有表現力的形狀和行為,作為藝術家的建築師應關注視知覺形式表達的廣泛象徵意義和隱喻特性,並將其納入設計創作中.當設計使用承載習俗意義的形式時,象徵意義和隱喻特性開始產生作用,建築的地域特色能夠得以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