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哲學思想概述

才智咖 人氣:1.28W

張載是北宋開始興起的理學奠基人之一。理學實際上是流行於宋明六百年間的儒家思想體系,是以討論天道性命問題為中心並注重道德修養的哲學思想。理學所謂 “理”,也稱“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規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則(性理),因而,理學又被稱為“性理之學”或“義理之學”。由於理學著重探討天道、人道問題,故理學也稱“道學”。這裡“道”的內容就是儒家所講的“仁義”。南宋初,“道學”名稱頗為流行,後來“理學”之稱漸盛。近幾十年來,西方人喜歡稱宋明理學為新儒家,以區別於先秦時期的孔、孟、荀原始儒家。

張載哲學思想概述

由於原始儒家的學說比較缺乏體系化的哲學論證,加之儒家在後來發展中只注重典籍名物訓詁,思想上喪失了生機,與現實人生和人的精神發展日益脫離,因此,自魏晉南北朝以來,老莊、佛道大行於世。從唐中葉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開始批判並融合佛、道哲學思想,力圖全面恢復儒家的權威。到北宋中期,以孔、孟儒家思想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學思想資料,理論形態也更加系統,精緻的理學思想體系終於形成,並且佔據了主導地位。當時,為理學的形成作出重要貢獻的思想家主要有周敦頤、邵雍、張載及程顥、程頤兄弟,史稱“北宋五子”。

在理學思想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產生了不同的學派。從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頤的“濂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南宋時期朱熹的“閩學”、陸九淵兄弟的“江西之學”,以及明代王守仁的浙江“王學”。從理論特徵上看,理學又可劃分為三大派別:即以張載為代表的“氣一元論”哲學,程、朱為代表的“理一元論”哲學和陸、王為代表的“心一元論”哲學。

張載的著作艱深難讀,而對於張載哲學的性質,國內學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數學者認為是唯物主義的,也有些學者認為是二元論者,這就為公允地介紹張載哲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下面,我們擬根據學術界比較流行的觀點,並結合自己的解釋,把張載的理學思想分為五個部分,作一點簡明的闡述:

1.“太虛即氣”的宇宙本體論

具有很強的哲學思辯特色的佛、道哲學體系都是以本體論為基礎的。作為新儒家的理學思想,為了與佛、道相抗衡,就必須彌補原始儒家在本體論上之不足,首先建立自己的本體論哲學。在中國哲學史中,所謂本體論是指探究天地萬物產生、存在、發展變化根本原因的學說。張載正是首先從本體論入手,為理學開路奠基的。他在哲學上公開批判佛道,自覺地以唯物論的“氣一元論”哲學理論與主張“萬物幻化”、“有生於無”的佛老唯心論相對立,氣魄巨集大,充滿生機。

中國哲學中很早就存在著“元氣論”的傳統,但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張載第一次在哲學意義上明確提出“氣”的概念,並以氣為天地萬物的共同本原和本質。他認為:“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正蒙.乾稱》)就是說宇宙中的一切現象,大到蒼茫天空,變化莫測的風霜雨雪、山脈河流,小至飛鳥游魚、花草樹木等,都是“氣”的不同表現形態。張載對“氣”這一哲學範疇是這樣規定的:“所謂氣者,非待其蒸鬱凝聚,接於目而後知之;苟健、順、動、止、浩然、湛然之得言,皆可名之象爾。然則象若非氣,指何為象?”(《正蒙.神化》)在他看來,蒸發蓄積的氣態物質是氣,凝結聚合的固態物質是氣,即使浩然(廣袤無邊)、湛然(深遠無際)的無形質可見的虛空也還是氣。“氣”實際上成為張載概括一切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儘管還比較粗糙樸素,但卻在一定意義上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謂的物質存在,他對“氣”範疇的哲學規定,標誌著唯物主義“氣一元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

張載認為,有形可見之“氣”與無形可見之“太虛”的關係,實質上是氣的兩種不同表現形態之間的關係。他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正蒙.太和》)太虛當指氣散而未聚的原始狀態。世界萬物統一於氣,氣有聚散而無生滅,氣聚則有形可見,氣散則無形不可見,太虛無形無狀,但並不是空無所有,因此,他說:“知太虛即氣,則無無。”(《正蒙.太和》)

先秦原始儒家以“天”、道家以“道”作為最高本體,而張載卻認為所謂“天”或“道”都是氣,氣是宇宙最高本體,太虛即所謂“天”,即宇宙空間,而“道”則是氣化的過程。

2.“一物兩體”的辨證法

張載指出,氣處於永恆的運動(氣化)中,“氣怏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正蒙.太和》)氣的這種神妙莫測的變化本性,被張載稱為“神”。他說: “惟神為能變化,以其一天下之動也。人能知變化之道,其必知神之為也。”(《正蒙.神化》)他還認為,氣化的原因在於氣本身包含有互相吸引、互相排斥的兩個方面,“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正蒙.神化》)在張載看來,由氣所構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陰陽矛盾對立的統一體,如果沒有對立,事物就不成其為事物。“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終始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正蒙.動物》)張載還把整個宇宙內部的對立和宇宙中任何一個具體事物內部的對立概括為“兩”,把他們各自內部的統一概括為“一”。他說:“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自注:兩在故不則),兩故化(自注:推行於一),此天之所以參也。”(《正蒙.參兩》)“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正蒙.太和》)這裡是就整個宇宙的對立統一而形成的運動變化而說的。所謂 “一物”,指統一的宇宙“太虛”;“兩體”也稱“兩端”,指虛實、動靜、聚散、清濁等矛盾對立,正因為有這種對立,對發生變化(兩故化),這種變化是複雜不定的(兩在故不測),而這種變化的趨勢則是“推行於一”。天之所以為“參”,正因為它是包括內在矛盾(兩體)的統一整體(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