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小兒靜脈留置針的應用

才智咖 人氣:2.88W

歡迎瀏覽,本站小編為你提供的一篇關於臨床中小兒靜脈留置針的應用的護理學畢業論文


目前,靜脈留置針已替代頭皮針成為臨床輸液的主要工具,為提高療效,合理使用衛生資源,降低患者費用提供了條件,而且由於減少了患兒的痛苦更容易被患兒和家長接受,不僅緩解了醫患關係,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現將其應用情況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對100例住院患兒採用靜脈留置針輸液治療,男36例,女64例,年齡1h~6歲,平均4.5歲。

1.2方法穿刺部位在頭皮靜脈62例,手背及腕部靜脈16例,足背及踝部靜脈22例,均於輸液完畢後採用肝素鹽水3~5ml封管。

2常見併發症及注意事項

2.1常見併發症

2.1.1感染所致靜脈炎在應用靜脈留置針置入前、中、後,均要求嚴格無菌操作和護理是極為重要的,是預防感染的關鍵。

2.1.2區域性紅腫由於輸入刺激性強的藥物或者輸液滲漏到外面,易造成區域性皮膚髮紅、腫脹,甚至形成潰瘍壞死,有少數患兒因接觸刺激性強的.藥物時間過長,出現針眼處發紅,應立即拔出留置針,重新更換,對針眼處發紅者及早用25%硫酸鎂及酒精溼敷,用百多邦軟膏塗抹針眼處。

2.1.3管堵封管時注入速度過快,或者操作不規範造成的。

2.2注意事項此穿刺部位最需要重視的問題是預防感染,因此穿刺前必須按無菌操作原則進行嚴格消毒面板,對留置針植入過程中的消毒範圍以穿刺點為中心,消毒直徑為8cm的環形區域,先用0.2%碘酊環形消毒面板,再用75%酒精脫碘,操作時注意無菌物勿汙染,留置針置入後,每日用酒精對穿刺部位面板進行面板消毒,同時觀察穿刺點有無紅腫及患兒體溫波動情況,經常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漏、滲血、腫脹等,發現異常立即拔出重新穿刺,連續輸液的患兒,每24h更換連線管及消毒貼膜1次。

3結果

頭皮靜脈留置時間最長,其次是手背靜脈。其中發生靜脈炎3例,拔針後觀察:區域性血管發白,彈性降低,但無一例發生穿刺點感染。

4護理措施

4.1穿刺部分嬰幼兒穿刺以頭皮靜脈為首選,其次是手背靜脈。由於在頭皮靜脈留置時間最長,但其靜脈炎的發生率僅佔8%,因此,嬰幼兒穿刺部位應頭皮靜脈為首選,其次選擇血流量最豐富、無靜脈瓣的粗直血管進行穿刺,注意穿刺部位應避開關節。

4.2掌握正確的穿刺技術靜脈留置針與頭皮針在進針角度及穿刺速度上有所不同,留置針進針角度以15°~30°為宜,在血管上方進行穿刺,進針速度宜慢,以減少對血管內外膜的損傷,同時也保證了外套管進入血管內的有效長度,不易引起液體外滲於皮下。

4.3貼膜的使用當發現貼膜開膠、導管移位時,應更換敷料,及時調整導管位置,並再次區域性消毒,重新固定留置針。在手足部位固定貼膜時,應適當繃緊面板,以適應患兒的活動,在頭皮靜脈留置時,頭髮要剃除乾淨,剃除和消毒的面積以與貼膜面積相當為宜,並拭淨頭皮上的油脂等汙垢,以免影響貼膜貼上效果。

4.4掌握正確的封管方法用1.25萬u肝素鈉稀釋於500ml生理鹽水中,用量3~5ml,待針頭完全刺入肝素帽內,先注射1ml肝素鹽水,再邊退針邊注射,保持正壓封管。

4.5在留置靜脈針期間加強健康教育靜脈留置針一方面讓患兒及家長受益,但另一方面增加家長護理患兒的難度,因此在選擇靜脈留置針時應權衡利弊,尤其是對於不配合或者有溼疹等面板病、面板敏感的患兒應慎重,穿針前首先將目的、意義和注意事項告知患兒家長,取得家長的信任和配合;對年齡較大的患兒及家長加強健康教育,講解靜脈留置針的自我保護方法,減少因過度活動或護理不當而造成置管失敗;對年齡較小的嬰幼兒應分散其注意力,避免肢體過度束縛;頭皮穿刺的患兒應避免壓迫和摩擦。

臨床中小兒靜脈留置針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