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論文

才智咖 人氣:7.25K

【關鍵詞】國中物理 課堂教學

提升國中物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論文

一、注重實驗教學,把教材內容落到實處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國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探究教學,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一)充分利用資源,想方設法提高實驗現象的清晰度和成功率

由於物理實驗準備的工作量大,實驗操作的偶然因素多,我校物理組教師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發揮好實驗員的作用,及時更新、添置器材,有時甚至從其他學校借用器材,保證教材要求的每一個演示實驗、學生實驗都能安排進行,不偷工減料,並且確保做到兩個教學班同時上課、兩個學生使用一組實驗器材。為了充分利用實驗資源,教師之間為實驗而臨時調課是常有的事。在課前教師們都要與實驗員一起,反覆做幾遍實驗,確保所做的實驗現象清晰,成功率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大氣壓強》一節教學中,安排有“瓶吞雞蛋”的實驗,要求教師先演示然後讓學生分組實驗。為了確保實驗成功,教師就和實驗員一起研究:演示時應該把廣口瓶放在多高的位置才能保證所有學生的視線不受阻擋;多大的雞蛋才最合適被擠進廣口瓶內;統一配發的細紙條要多寬、多長,著火時火焰多大,才能既完成實驗,又最大限度地保證用火安全。

(二)對教材上的某些實驗進行改進和補充,確保實驗獲得最佳效果

由於一些物理現象和實驗過程是微小、短暫的,不易被觀察到,因而我校物理組教師就與實驗員一起積極想辦法對實驗進行改良,努力提高實驗現象的可見度,以增強實驗的感染力。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慣性》教學中有兩個常規的演示實驗:一個是“用鋼尺擊打棋子”實驗――用鋼尺擊打一摞象棋子中間的某一個,讓棋子飛出而看到上邊棋子由於慣性落回原位置。第二個是“小球慣性”實驗――把一小球放在一小硬紙片上,一起擱置柱狀金屬管上,被拉彎的薄金屬片快速撞擊把紙片撞飛,而球由於慣性落回原處,沒有隨紙片飛出。我們改良後的實驗裝置是把教材安排的兩個實驗組合成一個,具體做法是:把小紙片和小球都換成了若干個圓形硬塑料塊,它們的直徑不同,由大到小往上摞著放置,且分別在邊緣粘上不同顏色的彩色紙;而薄金屬片選擇的長度以只能擊打到最下面的塑料塊為準。演示實驗時,教師在短時間內連續多次拉彎薄金屬片進行擊發,可見到最底下的塑料塊被擊飛的同時,不同顏色的塑料塊落下又緊跟著被擊飛。學生在觀看實驗演示時都驚歎不已,學習物理的興趣自然得到了有效激發。

同時,我們利用課件演示,或者增加實物投影儀的使用等,把實驗現象進行放大、提高可見度,使學生學得更加積極主動。例如,動能和彈性勢能的相互轉化,由於發生彈性形變和恢復形變的時間非常短,學生不易觀察到,因而教師在完成實物實驗演示之後要緊接著補充課件的展示,從而能夠讓學生較好地觀察這一過程,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額外增加動手實驗內容,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感性認識

教材上有些內容比較難理解,而教材上的實驗或者案例又偏少,如果教師不對這些內容進行額外的實驗情境補充,就會使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並且對教材內容的感知也較少。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動能和勢能》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講授教材上的內容外,還可以利用課堂教學時間讓學生玩“比一比誰射得更準”的遊戲:教師提供相同的一組器材,有橡皮筋(若干條)、薄金屬片、薄竹片、小石頭粒、紙片(若干),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讓每組選出代表做射手,想辦法擊中前方講臺上的模擬老鼠的靶子,每組選三人,每人有兩次機會。又如,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流速壓強與流速的關係》時,在課堂上教師演示“自制噴水壺”實驗,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讓學生自己動手製作“玩一玩”,學生就會興奮不已。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表現得積極主動,同時對這個現象的實用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並且學會利用所學物理知識來解釋一些現象。

在物理教學中,筆者真正體會到:讓學生多經歷體驗實驗的過程,能較好地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物理知識、提高動手能力。

二、巧妙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開展教學

有效(甚至是高效)教學,要求物理教師用心研讀和精準把握2011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新課標告訴我們: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該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讓學生(特別是剛接觸物理的國中生)通過生活的感知學習物理知識和技能,能大大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提高學習效率。同時,也更有利於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為以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礎。

(一)選擇學生身邊的、最熟悉的生活例項,設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物理規律和原理

談到物理,有些同學會覺得深不可測,不好學。這時,需要教師善於觀察、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現象,並結合教學內容巧妙滲透,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就在身邊,只要我們認真學習和觀察,就能學好物理。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槓桿》時,教師準備了一些學生見過的、在生活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實物(羊角錘、鑷子、樹枝剪刀、指甲剪、開瓶器、蛋糕夾、老虎鉗),請學生上講臺逐一展示這些物品的使用方法,然後讓學生對這些物品進行分類。學生們聯絡生活中的'感受,再通過分析、對比,就可以區分省力槓桿和費力槓桿,並認識了槓桿分類的條件。 (二)選擇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和思考的生活例項,設計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成就感

儘管物理教師常常對學生說:“物理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善於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可是仍然會有部分學生對一些物理現象沒有敏銳的認識,甚至視而不見;或者,對生活的感知存在疑惑甚至是認識上的錯誤。例如,對相關的物理現象學生不知道“為什麼”“怎麼用物理知識解釋”,或者對遇到的問題不懂用什麼物理知識來解決等。如何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我想學”“我學會了”和“我能夠用物理解決問題”,應該成為教學的首要任務。筆者認為,最好的教育就是將教材中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絡起來,並緊扣學生關注、想了解的現象,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將被動變為主動”。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物態變化》時,教師先通過視訊向學生展示身邊常見的水、冰、霜等物質,以及自然界中霧、雪、雨等天氣現象,然後提出問題:這些物質和現象在狀態上是否相同?它們分別形成的原因(條件)是什麼?最後,經過討論和教師講解,幫助學生把問題弄明白。

在教學生活化的內容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跟蹤和關注最新的物理科技成果,如航天技術、新能源、鐳射應用、超導和奈米等特殊材料的應用等。當學生對這些問題產生興趣或疑惑時,再經過教師適時的釋疑,必將會引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如果再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找到相關的答案,就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延續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讓學生感受或體驗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經過多年的跟蹤調查,筆者發現:如果物理教師善於利用物理科的優勢,儘量從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入手開展教學,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多選擇一些與生活實際結合得好的物理實驗來讓學生操作,哪怕是學困生,也都會對物理產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九年級全一冊《焦耳定律》時,教師先給一個電熱絲裸露在外的電爐通上電,然後請幾個學生代表把手放在電爐旁邊,感受電流的熱效應。接下來,教師再拿出另外一個電爐(電熱絲長度相同,但橫截面積小二分之一),也在220伏的電壓下通電,讓學生上臺觀察、對比:兩個電熱絲的發紅、發熱程度是否相同?從而讓學生加深理解:電熱器的原理是電流的熱效應;電熱器的功率大小不同,原因是因為電熱絲的電阻不同造成的。這樣,即使是學困生,也能從直接的實驗觀察中獲得相關知識,加深對知識的體驗和理解。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物理教師應該在充分利用本學科特點的基礎上,以提升教學技藝為要求,注重引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多觀察、多思考,讓學生善於利用生活經驗掌握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愛學、樂學物理,從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