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就業導向下高職金融類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

才智咖 人氣:5.62K

【論文摘要】高等職業教育金融類專業的培養方向是金融企業的基層從業者,是合乎市場要求的金融業務人才。本文圍繞高職金融類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能力培育、課程設定、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等問題,提出了相關教學改革的對策。

關於就業導向下高職金融類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考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金融專業教學改革對策

隨著金融行業的迅猛發展,市場對金融專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對其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般說來,金融專業培養的學生主要是指從事銀行、保險、基金、證券等行業的專業人員。如何培養金融行業需要的高職人才,一直是高職教育金融類專業研究的重點問題。從社會需求來看,對金融人才需求最多的地方是行業基層和業務第一線的人才。隨著我國金融行業的迅速發展,金融服務的範圍不斷擴大,金融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加,金融專業知識結構的更新也在不斷加快,表明社會需要複合型、實用性金融人才。因此,高職金融專業培養要以市場為導向,及時把握國民經濟動態,預測社會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對金融人才需求的動向,明確高職金融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專業能力,以切合金融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制定與金融行業特點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目標

近幾年來,我國金融行業發展迅速,就國內各金融行業來看,國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加快,外資金融機構不斷進入,合資基金公司逐漸增加,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基金業對人才的需求增長較快,對金融各類人才需求總量隨之攀升,特別是金融高職人才的需求,用人單位競爭十分激烈。在此背景下,高職金融類畢業生就業形勢普遍良好。

1.高職金融專業人才的市場需求。高職金融類專業人才有廣泛的市場需求,其原因如下:

一是近幾年來我國金融行業發展迅速,就國內各金融行業來看,國有及股份制商業銀行改革加快,外資金融機構不斷進入,合資基金公司逐漸增加,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基金業對人才的需求增長較快,對金融各類人才需求總量隨之攀升;二是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國的證券市場步人了穩定發展的軌道,證券業對金融人才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加。特別是自2009年4月13日起,《證券經紀人管理暫規定》正式施行,從事證券業務的證券經紀人取得證券經紀人證書方可執業。據調查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經紀人隊伍有8萬多名,具有執業資格的只有近三分之一,這類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三是企業、個人的投資和融資活動與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日益聯絡在一起,企業、個人越來越成為金融活動中的重要參與者,這就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為之服務;四是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下,中央為加快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從多方面採取有效措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援。近年來新設立的金融服務機構如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等也逐漸成為吸納金融人才的大戶。

2.根據市場需求,找準專業培養目標。目前市場對金融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在總量上在持續提高,另一方面對人才的質量和結構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養目標對專業具有決定意義,是專業的特色和生命力所在,也是教學資源優化配置的基本依據。高職人才是否具有競爭能力,能否達到行業標準,能否達到職業所需的技能要求、道德規範和職業精神,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筆者認為,高職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該是以“優質銀領”、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旨在培養適應市場需要,既懂金融、熟知金融產品,又具備較強的金融市場分析、金融產品營銷技能,從事銀行、保險、證券、投資理財、一般工商活動等服務第一線的高等專業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能在銀行、證券、保險行業及其他經濟管理部門從事實際管理服務等一線需要、具備“一技之長+綜合素質”、有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高素質技能型金融人才。

二、堅持以提高專業能力為主線。構建新型課程體系

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設定既要考慮市場經濟條件下畢業生就業的適應性,又要考慮專業(職業崗位群)的針對性。筆者認為,高職金融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立足學生今後就業的崗位,以職業需求和崗位能力要求為出發點。

1.基於能力本位下的專業課程設定。金融專業教育對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特別重要,培養綜合核心技能的是重要一環,在其課程體系建設中要得到具體體現。所以,課程設定要在通過金融行業專家共同分析論證,對金融專業所涵蓋的業務崗位群進行工作任務與職業分析的基礎上,以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為依據(如表1所示),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一線崗位技能為核心來組織課程內容。課程內容要做到精練、重點突出,緊扣專項能力培養的需要;基礎課要為後續課程打基礎,專業課要為實訓課提供技術理論知識,並與之緊密結合。

2.充分考慮金融行業崗位所需課程。課程設定要在充分了解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上,對不同金融機構特點和崗位(群)人員的需求進行分析,針對專業崗位的知識、能力、素質需求,構建體現崗位核心能力的模組化專業主幹課程體系,如表2所示。

首先,通過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及專業課程體系的建構,為學生提供具有一定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其次,職業與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也在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專業課程體系總是處於一種開放的、動態的狀態,把專業前沿探索的最新成果、最新的概念原理與操作技法源源不斷融入專業課程的內容之中;同時,針對職業崗位內涵的變化、用人單位的需求變化、社會經濟生活的發展,及時對專業課程的內容體系進行改革,以適應市場對金融人才的需求。

3.按照“對證施教”的要求,注重課程設定與職業資格標準的對接。高職院校普遍實行“雙證制”,不僅要求學生獲得學歷證書,而且要求畢業時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證券行業、保險行業都要求持證上崗,銀行業也開始推行從業資格考試,在就業市場中,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畢業生往往體現出較強的競爭優勢。“對證施教”即通過對照職業資格證書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來組織實施教學,是對高職院校實施“雙證制”的完善和發展。高職金融專業在課程設定時要參照銀行業從業資格證、證券從業人員資格證、保險代理人資格證、會計從業資格證等職業資格考核標準,將職業資格標準融人課程內容,形成課程標準。使學生在畢業前至少獲得一本行業資格證書,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為用人單位提供行業認可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4.創新教學方式,深化實踐教學。實踐性教學是高職教育的特色,也是專業建設的重點內容之一。本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一般由校內實訓、校外實踐、畢業實習等環節構成。在實踐教學體系設計中,從金融行業一線的需要出發,重點突出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的職業能力。為滿足金融業對操作型人才的需求,也為突出高職教學的特色,對整個實訓課程要進行精心的設計。在三年的學習中,逐步加大了金融專業課程中的實訓專案,並將其系統化。在第一學年進行以基礎課為主的學習,穿插部分專項技能訓練;從第二年開始實行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並重的課程設定;第三學年只安排少量的理論課程,大量安排實踐課程,並且有半年時間進行頂崗實習。這樣的教學目的是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提高綜合職業能力。為今後走上工作崗位,在較短時間內勝任工作提供保障。

(1)校內實訓環節。資訊科技的.發展為金融實驗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目前市場上已有證券模擬交易教學系統、期貨模擬交易教學系統、外匯模擬交易教學系統、商業銀行綜合業務模擬系統、信貸業務及風險管理模擬系統、國際結算模擬系統、保險精算技術教學系統等軟體。

金融實驗室的建設可滿足專業課程的實訓,為學生走向社會提供理論結合實際的實驗環境。在金融實驗室中,雖然場景是模擬的,但工作專案是真實的,可以較好地將崗位的工作內容移植到課堂上。在實訓中要以工作專案為載體,以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為方法,最終目的是通過模擬的交易環境加強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訓練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2)校外實踐環節。校外實踐是在與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上完成的。校外實訓基地能為學生提供完備、真實的工作環境。走出教室,到企業去,通過見習、社會調查、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來實現,學生通過對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進行了解、接觸,可以讓學生從心理和技能上產生接納和適應,實現教學向工作崗位的遷移。

(3)畢業實習環節。畢業實習即頂崗實習期,是強化學生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學生理論聯絡實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職業品質,同時也是綜合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為學生就業提供機遇、創造條件。在頂崗實習期間,金融機構負責安排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作為指導教師,指導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訓練,使學生掌握相應崗位的技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具體工作和企業相關人員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除了專業技能的培養外,還要加強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具有就業競爭力,才能更好地適應工作。

三、整合資源。加強校企合作,提高就業工作實效

高職院校承擔了應用型金融人才培養的重任,但光靠職業院校單方面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其教學質量的高低關係著人才培養的成功與否,最終要通過企業檢驗。對學校而言,可彌補學校缺少實踐經師資的不足,使學生提前試水職業生活,培養職業感覺,在走出校門前就做好就職的熱身運動。對企業而言,這一過程也是發現人才、選擇人才的過程,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將其安排到最合適的崗位,節省後期人力資源的管理成本。通過企業和學校的深度合作,有利於找到學校育人和企業用人的結合點,實現有效對接。

此外,就業指導服務要貫穿高職學生教育的全過程,通過就業指導幫助學生認清形勢,轉變職業觀念和擇業觀念,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觀念,合理規劃職業人生,將自己的需求與社會發展的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同時,發揮金融企業的協同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一些報告講座或直接聘請行業專家走進課堂,使學生從更高層面瞭解行業發展趨勢和行業規範,提高就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