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物畫造型的幾個問題藝術論文

才智咖 人氣:2.82W

學習中國人物畫必定是要深入研究造型的,而在關注造型的同時,也就涉及到線——造型的手段。在面向傳統的學習中,很可能是帶有主觀性的,如果對傳統的認識不夠,自然會阻礙我們的學習和進步,必定是會走彎路的。新的時代認識在演進,傳統的精神才會得到延續和發展。對造型觀的新認識、新發揮,仍然是今後人物畫所要延續的,也是我們探究筆墨形式的根本。

中國人物畫造型的幾個問題藝術論文

一、對古代造型觀的學習

傳統對於我們來說,不是“道”,不是“氣”,其實這個問題在畫面裡體現得很具體,造型的基本特徵仍然成為人物畫探究的根本。在對藝術的繼承和探索中,繪畫能力、表現技法是至關重要的,在流行元素充斥的今天,或許只有畫面中那一個個人物形象才能讓我們有實實在在的感覺。

首先,中國畫是貫穿著形體認識技巧的,而人物畫無時無刻都是按認識去造型的,非但如此,這種按照形體結構去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也成為一個特點。眾所周知,在所有造型藝術中,人體是最複雜、最微妙多變的。人體必須結合形體結構去塑造,這樣的造型技巧作為中國繪畫的一個因素,其產生、發展,因人、因地域不同而發生變化。可以說,繪畫技巧的'掌握是伴隨著對形體的認識而實現的。

其次,線描的魅力。早期繪畫中所表現出來的因素也是對物象最早的認識。古代作品,更多的是想象下概念化的記錄。隨著不斷地對傳統結構程式體系的模仿和利用,逐漸形成了一種思維意識中習慣性思考的心理定勢。對形象的把握與塑造也有其源自生活的寫實之處,這恰是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想象與概括。從“應物象形”到“超以象外”,正是傳統程式體系的精神所在。線描既肩負著組織物象的立體空間感,又保持平面的穿插特點。線描的關鍵在於形象外形、形體轉折點,將體積中的凹凸關係以寫實的手法帶出虛處的空間。這些是從客觀物件身上轉化而來的,物象體積感的強化、前實後虛、模糊的處理手法,都為營造一種直覺的、具有視覺衝擊力的畫面效果服務,空間透視是在散點推移下顯露的平面。總之,關注古代人物造型,分析技法規律才能加以應用,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人物寫生。因此說,造型能力的訓練、熟練的技巧是進一步學習中國人物畫的首要因素。

二、從中西造型觀看中國式的“寫實”與西方“寫實”的差異

中國畫“骨法用筆”的造型特徵,“盡精微”,刻畫形象的準確性、解剖關係、骨骼相連關係、形體動態的形成,以形寫神、形似與神似的統一運用將國畫線條的表現力推向極致。中國繪畫將傳統特點結合現實主義科學嚴謹的造型觀塑造的形象,是西方運用線條的大師們所無法企及的。所謂“寫實”包含著給“形”的真實以更多的關注,這對於人物畫來說當然是有意義的。人物畫是以人物形象為審美主體的,通過人物形象來傳遞作者對生活的感知,並同時寄託作者的情感。傳統造型觀中是帶有某種符號化性質的,如用“三庭五眼”來認識物件,線(意指用筆)既是輪廓邊沿又不完全是,中國式的造型觀依據物件呈現的輪廓特徵和結構變化尋找線的表現力,並將其吻合於節奏和諧下的造型觀。

中國式的“寫實”與西方“寫實”存在的差異,不僅符合民族不同的審美心理、審美習慣,也是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材料工具所決定的。錐形毛筆、宣紙、豐富的墨色變化加以線描帶有書法性的用筆,特殊的表現手法傳達的直覺真實是有限的;體積感、光影、明暗、色彩則是西畫的特長,但藝術的審美價值並非與表現直覺真正成正比。傳統人物畫造型強調的是“意象”“以形寫神”的造型觀,而在寫生中,對物件觀察、認識、整理之後,用線條造型勾勒平面形象是本民族特定的審美產物。在“尚意”造型原則的指引下,創造有意味的線、有意味的形式,並非機械地描摹物象,使其相似,而是“真實的自然”,從中發現“理”,這“似與不似”並非虛構,也許來自不同的因素。所謂的“寫實”是畫像某物,通過線條之間的關係來識別形象,寫實只需做到線條之間幾何關係與物件相似。中國畫更遵循“一主二從、主像大、從者小”的構成形式。

三、寫生的重要性

任何一幅畫都無法表達真實的視覺經驗。而我們在抓住物件,將其畫下、塗去、再畫下的反覆記錄凝結著時間記錄下的空間變化,直覺下易形成肯定一條線的錯覺,而這種重複具有特殊的價值。在反覆追尋物件的求知過程中,我們不再懷疑。這個過程既是寫生的過程,也是表現力呈現的過程。面對物件,放下一切先入為主的概念化認識,只看那些表面存在的東西,這與普遍意義的寫生存在差異。從表面看寫生的形式相同,卻存在內在的不同,持續更新的視覺經驗帶來了無限性的選擇。寫生中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是來自於心中的整體觀念。古代的寫生與今天的寫生是不同的。這種選擇傳統的造型結構對其加以重構,將某種符號化作為載體與人物畫是不同的。在既定規範下的結構筆墨、意識先行是一種主觀的先入為主嗎?也許是我們太過束縛於某種習慣的視覺經驗模式中。在寫生過程中注入超越意識,訓練表現技巧,而具有意義的是,在寫生中獲得的真實視覺經驗,結合對美術史理解的經驗所取得的綜合能力,是克服虛假藝術、雜亂危機所必需的。多個視點之間的轉換與連結,使人注視畫面時,獲得一種強烈的空間感。為此堅持只畫自己看到的東西,為避免當代藝術中的主觀任意性,尋找新的方法論打基礎。當然我們在對物件瞬間感知的同時也包含著理性的把握。

堅持古代造型觀學習、比較中西繪畫的差異性,在寫生中轉化、隱喻地使用,在當代,為提供新的中國畫人物造型提供了多種可能。

參考文獻:

[1]沈子丞.歷代論畫名著彙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蔣兆和.蔣兆和人物畫講義[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

[3]傅抱石.傅抱石山水·人物技法[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4]桑塔格.桑塔格論藝術[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