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水產動物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嘗試論文

才智咖 人氣:1.1W

水產動物病原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強,與生產密切相關的課程,它是廣東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病防班的基礎課。

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水產動物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嘗試論文

該課程講述了微生物、病毒、寄生蟲等水生病原生物的生物學規律、致病機理及其與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學生從中能瞭解我國目前水產養殖病害控制的現狀,掌握病原生物的種類、結構及生物學特性,熟悉病原的分離、鑑定等操作技能,瞭解病原生物所致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該門課程的內容關係到水生動物的防控以及水產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執業漁醫資格考試的必考科目之一。因此,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成為該課程的使命。為實現這個目標,近年來,學校在水產動物病原生物學教學中進行了改革嘗試。通過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水平,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1、 優化教學內容

該課程的理論教學時數只有 24 學時,如何重組和優化課程內容,使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已出版的病原生物學教材都是針對醫學院校的,還沒有針對水產養殖專業病害控制方向的水產動物病原生物學教材。因此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課題組編寫了一本《水產動物病原生物學》( 內部講義) ,課程分為 4 個部分,分別是: 第一篇: 病原生物基本理論( 10 學時) ; 第二篇: 細菌學( 5學時) ; 第三篇: 病毒學( 5 學時) ; 第四篇: 寄生蟲學( 4 學時) 。課程以系統性、基礎性作為立足點和出發點,以注重實用性、科學性和先進性為原則。在講授後面的各論時,加強與前面總論的聯絡,把相關內容融合起來,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使學生形成水產動物病原生物學的知識框架。

2、 針對學生的特點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要上好一門課,首先要對聽課者進行研究。現在聽本門課程的學生都是“90 後”,他們是伴隨電腦、網際網路、手機成長起來的一代,其學習方式有著明顯的特點。首先,他們的學習更傾向於網路化。只要有網路,他們隨時隨地都能學習。他們喜歡質疑,對於老師上課的內容,他們都喜歡“百度”一下,看看是否正確,如有異議,就會和老師討論一番。

他們喜歡虛擬社交網路,在那裡,不管是教授還是院士,大家都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可以就關心的問題發表看法,向權威挑戰。因此,近年來,課題組也應用時下先進的網路手段改進教學方式,建立了水生病原生物學課程微信群、QQ 群、飛信群等,將一些課程相關資訊釋出在群裡,學生和老師也可以在這樣平等的平臺上針對課程內容進行自由討論,交流學習經驗,彌補課下交流的不足。一些通知類的資訊也可以在這些平臺上釋出,效率高且環保。其次,“90 後”學生的學習更追求效率。他們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社會。快餐、快遞等快捷生活方式也影響著他們的學習行為。他們追求效率,不喜歡長篇大論、滿堂灌的方式,喜歡簡潔、清晰、準確、精煉的資訊。因此,如果全部課程還沿用以前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將收效甚微。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課題組根據講授的內容和培養目標靈活採用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報告式教學、討論式教學、任務式教學、演示式教學等形式進行課堂教學。例如在講到細菌、病毒、寄生蟲的各論時,可以採用案例式教學,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將鮮活的病例呈現給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引,採用故事的形式,還原整個水產動物發病的過程。再次,“90 後”學生喜歡互動學習。他們是多工工作者,可以實時處理多項內容,並與他人互動。他們也傾向於以團隊形式進行學習,與他人的互動是他們學習的關鍵。針對他們的這個特點,課題組在設計教學形式時,適當增加一些團隊協作的內容。例如在講寄生蟲學各論時,將一些在疾病學中已經提到過的內容,由學生組隊講解,教師再做點評。這樣的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通過上述的教學改革,可以解決本門課知識點多而學時少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該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增強學生的主動性,增加學生從網路、課堂外獲得知識的機會,引導學生自學,使本門課程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3、 改革實驗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以往的實驗都是採用傳統的'驗證式的教學模式,即老師在學生開始做實驗之前,在黑板上把實驗目的、實驗原理、操作、得到的結果都寫上,然後再給學生講解一遍,因為老師講得很詳細,所以學生預習得少,只是被動地接受實驗過程。

在實驗中只是按步驟完成,不需要進行思考,這種方式不利於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針對這個情況,課題組優化了實驗課程,自編了符合本校實際情況的《水產動物病原生物學實驗指導》。因為實驗課只有 16 學時,因此安排了 5 個實驗: 消毒滅菌實驗、魚類病原菌的分離鑑定、TCBS 選擇性培養基分離弧菌、抗菌藥物對病原菌的敏感性試驗、病原菌的儲存與保管。其中消毒滅菌實驗屬於驗證性實驗,學生通過實驗能清楚熱力滅菌法、紫外線殺菌法、濾過除菌法的除菌效果,強化了無菌操作的技能。剩下的 4 個實驗在實際生產中應用較多。通過這 4 個實驗,學生能掌握病原菌的分離、鑑定、保種過程,以及抗菌藥物的篩選。這 4 個實驗的材料更接近實際生產,如實驗魚都是隨機購買的,不同的魚體內細菌的組成也不一樣,每個學生的實驗結果也不盡相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對結果的解釋也能考核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改革後的實驗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的實際操作技能,培養了他們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訓練了學生獨立從事研究工作的能力。

4、 改革實習形式,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以往水產動物病原生物的實習都是在學校基地進行的,基地的養殖品種單一,在實習期間很難遇到不同的病原,導致實習效果不理想。近年來,在遵循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學校與利洋水產科技有限公司一起探索共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在每年的 4 ~5 月,教師把大三下學期的學生帶到公司。學生在公司總部集訓 2天后即分配到各個分店進行為期 5 周的實習。每個藥店根據實際情況分配1 ~2 名學生。學生由店長按照員工標準統一管理,每天跟普通員工一樣考勤,工作內容包括為客戶測水質、銷售產品、開拓市場、看魚病、輔助舉辦小型生態養殖講座等。學生與店員同吃同住,共同成長。教師在學生實習期間會不時到各個分店檢視學生的實習情況,督促他們遵守店內規定,注意人身安全,多向店員學習專業知識、銷售手段、管理知識等。叮囑他們遇到病例應及時拍照、事後製作標本,為本門課程積累材料。實習結束後,公司根據每個學生的出勤和工作成效發放酬金。學校對學生考核的方式是要求學生提交實習日誌,日誌撰寫要求圖文並茂,重點撰寫在實習期間學到的知識和遇到的病例。已製作的病魚標本則帶回學校上交給教師。對學生來說,通過這種與社會親密接觸的實習,在檢驗書本知識的同時也學到公司的經營管理模式、與人打交道的技巧等,讓他們懂得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促使他們回到學校之後查漏補缺,不斷完善自己,為將來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對學校來說,這個實習可以檢驗教學的效果,促使教師不斷調整教學方法,提升本校學生的市場競爭力; 另外也有利於提高本校的就業率。對企業來說,通過這種模式,學生能給企業帶來一定的價值,最重要的是企業可以儲備大量對口的人才,另外還可以擴大企業在行業內的影響力。

上述的水產動物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表明,要讓學生牢固地掌握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素質,適應社會要求,關鍵在於教師。因此教師應不斷學習、不斷研究、不斷改進,緊跟時代步伐,貼近科學前沿,不斷摸索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水產養殖專業病害防治方向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於家明.“90 後”青年群體特點及教育對策探析[J]. 中國青年研究,2010( 1) : 56 -58.

[2]邱昭良.“新人類”引爆學習變革[J]. 現代企業教育,2013,19(10) :59 -61.

[3]牛麗娜,丁新. 基於網路互動的學習共同體的研究[J]. 遠端教育雜誌,2003,159( 6) : 49 -51.

[4]張景會,張發亮. 農學門類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29(5) :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