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教學改革體會論文

才智咖 人氣:2.93W

【關鍵詞】 病理學 教學改革

病理學教學改革體會論文

病理學是研究人體疾病發生、發展及轉歸規律、闡明疾病本質的科學,是連線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一門橋樑學科[1]。隨著醫學各學科的不斷髮展,病理學又分為人體病理學、基礎病理學、臨床診斷病理學、組織病理學、細胞病理學、分子病理學、實驗病理學等等分支,研究的物件不同,手段也不同。因學時和教學條件有限,在教學工作中,首先側重於基礎病理學講授和認知,掌握基本理論,但教學模式較為單一,教學效果不盡人意。針對此現狀,病理教研室利用現有的工作條件,開展了《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如何開展屍體解剖》的教改活動,運用病理檢查手段之一的屍體解剖方法,讓學生直接觀察各臟器病變,損傷部位及病理變化,體驗疾病診斷過程,分析死亡原因。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紮實理論基礎、提高理論聯絡實際能力、增強臨床思維和分析能力、鍛鍊在今後工作中運用病理知識的能力;教師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增加同學們學習興趣。

1 物件及方法

1.1 教改物件

參加的20位學生均為2007級臨床醫學班和法醫班同學。課題成員的選取面向2007級所有授課班級,以“自願加入”為原則,主要選取對病理學有濃厚興趣的同學。課題開展時,病理學課程教學正處尾聲。此時,同學們已經對病理學知識有了基本的掌握,並且能夠運用病理學知識分析一些簡單的病變。

1.2 教改方法

1.2.1 現場觀摩屍體解剖

隨機觀摩屍體解剖。在屍檢過程中,掌握屍檢的注意事項、解剖順序、方法、取材、自我保護等系列知識。對人體的.各組織器官有一個明確、直觀認識。死者均為非自然死亡,且死亡原因多種多樣。對死者的死因,經現場瞭解後,成員心中有一初步判斷。巨大的好奇感及探求慾望,促使成員密切關注屍檢每一個細節。在老師進行屍檢和講解時,成員需做詳細記錄:包括體表檢查、各臟器的大小、狀態、病變和各系統可能的致死性病變等等。

1.2.2 參與病理切片的製作過程

利用課餘,專門安排時間讓學生參與到病理切片製作過程。成員在實踐中,瞭解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注意事項;熟悉如何正確使用各種實驗儀器和裝置;掌握如何正確的組織處理方法及步驟,且在取材、固定、脫水、透明、浸石蠟、切片以及常規染色和特殊染色方法等各環節中可能影響切片質量的因素。

1.2.3 定期進行教學內容討論

每隔一週開展一次教學內容討論,內容為上週觀摩的屍體解剖。主要討論死者的死亡原因,並根據屍檢肉眼觀察各器官實質病變及鏡下微觀病理改變,結合所掌握病理知識,給死者下死亡診斷。最終彙總由教師統一點評,分析並給出最終診斷。

2 效果

參與教改的成員知識結構框架完整,思路清晰,觸類旁通。通過參與此項教改,學生開拓了思路,增強了實踐能力,運用學過的知識,對於每一個體病例能辯證的看待區域性與整體的關係、內在因素與外界影響的關係、形態變化與機能的關係、病變發生發展過程的變化規律,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臨床技能和科研能力也有所提高。學生通過這一活動,所學病理學知識得到複習,為今後各學科學習奠定了較為紮實的基礎,對後續課程學習有極大幫助。

3 討論

本課題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基本掌握基礎病理學知識後,利用屍體解剖資源,進一步涉入到臨床病理學、診斷病理學和法醫病理學的學習,鞏固和應用所學過的各門基礎知識,併為今後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通過所遇到的屍檢案例的案情,也使學生接觸到了一些有關醫療工作中的法律法規。在病理討論過程中,成員沒有課堂束縛,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此次教改,經過現場觀摩屍檢、親自動手製作切片、屍檢後的病理討論這一完整過程,激發了小組成員內心學習潛能,將病理學知識由機械性的記憶轉變成形象+理解式的記憶;提高了自學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及創新思維能力;對強化了風險意識、規範了醫療行為等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理解。

屍體解剖應用於教學,作為課外教學活動或第二課堂尚可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同學們易於接受,學習興趣明顯提高,雖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因受屍檢例數不足、解剖室空間狹小、學生人數過多、實驗室資源缺乏、學時受學院整體教學安排所限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們認為此種教學方式難以實施,推廣困難,在病理學教學中,如何能真正的將屍體解剖方法應用於正常教學中,還有待於進一步的摸索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唐海林,宋穎,羅招陽,等.屍體解剖在病理實驗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7,21(5),396-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