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約的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心理輔導

才智咖 人氣:2.06W

[論文摘要]頂崗是高職院校有效推進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形式,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針對當代高職生頂崗實習的衝突,文章試從心理契約的角度,闡釋職業心理中企業與學生的心理期望與契約達成,並提出開展職業心理輔導的方法和途徑。

心理契約的高職學生頂崗實習期心理輔導



[論文關鍵詞]心理契約 高職學生 頂崗實習 心理輔導
  
目前,各高職院校都把頂崗實習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並付諸實施。頂崗實習使學生的能力在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發揮。但由於高職生剛從學校到實習單位進行頂崗實習,其生活、人際交往圈子發生了巨大改變,他們在從學生到員工的身份轉換中,一時難以真正進入角色,產生重重的心理壓力。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增強職業適應性,本文試圖從心理契約的角度來闡述如何幫助頂崗實習期學生獲得心理滿足和激勵,保證學校與用人單位需求的順利接軌。
將心理契約的概念首先引入心領域的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吉里斯,他在《理解組織行為》一書中探討了工人與工頭之間的一種隱性及非正式的理解與默契關係,並稱之為“心理工作契約”。後來謝恩在他的著作中,進一步明確了心理契約對於行為動機的重要意義,並將心理契約定義為:“在組織中,每個成員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間,在任何時候都存在的沒有明文規定的一套期望。”他認為心理契約是作為對構成員工與組織間交換關係和相互責任的一種心理期望。
由於心理契約是一種非正式的協議,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標準化的內容,只能通過雙方的期望來訴求。因此,期望作為構建心理契約的一個前置要件,在達成心理契約中是雙方相互的。這種雙向的期望是發揮心理契約激勵與約束功能的基本條件,過高或過低的期望不但不能發揮心理契約的應有功能,而且還會成為構建心理契約的障礙。

  一、頂崗實習期學生常見的心理契約障礙

1.角色衝突。在頂崗實習期間,學生要扮演實習者和員工兩種角色,接受企業和學校的監督管理。高職生走上頂崗實習崗位後,對周圍的一切還比較陌生,繁忙的工作、複雜的人際關係都對他們長期形成的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產生較大的衝擊與挑戰,使得他們一時難以適應“學生”和“員工”的兩種身份,角色衝突導致了期望偏差。一方面,作為未完全邁出校門的學生,對未來的工作充滿了美好的願望與想象,對將要進行的實習生活賦予了很高的心理期望;另一方面,進入實習階段後,枯燥乏味的工作、複雜的人際關係、低廉的工資,讓他們的心理產生了巨大的落差,消極怠工、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往往成為心理契約被打破時的消極反映。而作為用工企業,更希望學生能夠儘快適應工作角色,真正為企業創造效益。當學生心理契約被打破時,企業的心理契約同時也被打破,雙向的心理障礙極易引起學生與企業的惡性迴圈。
2.自我認知偏差。高職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中,形象思維的成分仍在起作用,思維過程容易表面化、片面化,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在頂崗實習中,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自傲心理。一部分高職生認為在學校學到了很多知識,技能很熟練。只想到實習單位做高層,而實際上頂崗實習的崗位大多是技能型的,很難直接從事部門的管理工作。二是自卑心理。有些學生總覺得自己是一名高職院校的學生,走到實習崗位低人一等,在面臨新的工作環境和人際環境時,表現得畏首畏尾、缺乏自信,在頂崗實習中表現出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消極心理,影響才能的發揮。
3.職業倦怠。有些高職生剛進入頂崗實習時,對從事的職業充滿了新鮮感,幹勁十足。但一段時間後,逐步變得缺乏興趣、缺少激情和活力,在工作和人際環境的壓力下容易產生職業倦怠,導致頂崗實習無法堅持下去,出現中途退出和轉崗現象。特別是在工作出現失誤時,表現為自己不能有效解決彌補,又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指正,情緒煩躁不安,對職業和工作環境不滿,最終不適應職業。一方面,由於高職生對即將從事的職業充滿美好的幻想,接觸一段時間的工作後,發現工作並不如想象的美好,於是失落、後悔、熱情喪失。另一方面,在頂崗實習中高職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把工作目標定得過高,一旦自己不恰當的期望和努力失敗,就無法正確對待失敗與挫折,從而產生職業倦怠。

  二、頂崗實習期間心理契約的構建

1.雙方的期望是心理契約形成的前提。心理契約關係的構建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學生參加頂崗實習是希望能將自己的所學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強化專業技能,提升職業心理素質,在頂崗實習期間實現學生向職業人角色的轉變。而企業則是希望學生能通過頂崗實習實現從缺乏實際操作技能到技術熟練的轉變,節省企業培訓的資本,補充崗位缺失和人才缺乏。學生對企業的某些期望一旦被企業接受,將轉化為企業與學生心理契約關係中的企業責任,同時也可以讓企業確立相應的行為方式。企業對學生的某些期望一旦被學生接受,不但能轉化學生和企業心理契約關係中的學生責任,而且在學生心裡也確立了相應的行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