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英漢日常語言中的情感隱喻的認知對比

才智咖 人氣:1.56W

方位情感隱喻是以空間概念為始源域向其他目標域對映並獲得抽象意義的認知過程,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情感隱喻認知對比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參考。

對英漢日常語言中的情感隱喻的認知對比

 前言

隱喻不只是一種語言修辭潤色激發想象力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隱喻的研究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至亞里斯多德。他把隱喻視為一個實體向另一個實體的轉移,從非相似中洞察相似,屬於修辭學範疇。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隱喻,特別是概念隱喻,成為認知正規化中的研究焦點。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象,更多的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象———是人類用其熟知的某一經驗領域說明和理解另一經驗領域的一種基本認知方式,是人們對抽象範疇進行概念化的認知工具。隱喻是一種普遍現象,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隱喻,日常語言的70%是由隱喻構成的(Lakoff&Johnson,1980)。

情感是表達人類經驗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人類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礎表明,情感隱喻不僅僅是語言問題,還是思維方式的體現,指導我們行為的概念系統很多都是以隱喻的方式構建的。隱喻作為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在各種語言中均有所體現,而情感這一概念常常是用隱喻來表達的,並且具有鮮明的民族認知差異(劉昌華,2000)。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大量的表達情感的隱喻,這些情感隱喻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和差異。人類的認知系統既能影響情感還能被情感影響,對情感概念的研究也是對人類認知系統的研究(郭熙煌,2009)。本文對英漢日常語言中的情感隱喻進行系統的認知對比,並嘗試從文化因素即中西方思維方式的角度來探討其差異的原因以及其對語言的影響。

一、情感隱喻的表達方式

隱喻是一種概念域向另一種概念域的對映。Lakoff&Johnson(1980)將隱喻分為三類: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本體隱喻。結構隱喻以一種概念的結構來建構另一種概念,如“愛是旅程”、“愛是戰爭”;方位隱喻,又叫空間化隱喻(spatializationmetaphor),是通過空間方位概念如上下、內外、前後、深淺、遠近、中心邊緣等來理解非空間方位概念所構成的隱喻,如“高興是上”、“傷心是下”;本體隱喻,又稱實體隱喻,是用表示實體的詞來表示某一抽象概念,將抽象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動、事件、狀態等無形的概念看作是具體的、有形的實體,如“容器隱喻”。

情感隱喻也是一種概念域投射到另一種概念域,人類的情感豐富而抽象,人們通常將其抽象情感具體化、概念化。情感隱喻的研究始於Lakoff&Johnson(1980),其後的K觟vecses(1986)亦對英語和跨語言情感概念做了大量分析。基於人類的情感表達方式,情感隱喻大體分為四類:方位情感隱喻、顏色情感隱喻、身體部位隱喻和自然現象隱喻。

(一)方位情感隱喻

方位情感隱喻是以空間概念為始源域向其他目標域對映並獲得抽象意義的認知過程。它不是以一個概念來建構另一個概念,而是通過空間概念如“上下”、“內外”、“前後”等來理解非空間方位概念所構成的隱喻,它是把一些空間關係與特徵對映到非空間關係和特徵上來。人類存在於空間之中,四周又充滿了具有空間特徵的事物,很容易藉助於空間概念來理解抽象概念,方位概念是人們最早獲得的概念。

空間方位源自於人類對基本空間概念的認知,人類參照這些方位並建立起一系列隱喻概念。許多情感隱喻都是通過方位隱喻來構建的,方位隱喻的典型特點是相互參照構成一個體系,如“上”和“下”相對、“前”和“後”相對、“中心”與“邊緣”相對等。如“高興是上/傷心是下”隱喻:(1)Myspiritssank(情緒低落);(2)Heisatthepeakofhiscareer(事業的頂峰)。畫線部分詞彙印證了“高興是上/傷心是下”這個概念隱喻。肢體語言研究表明,人們身體的不同姿勢與人的情緒、情感有某種內在的聯絡(張敏,1998)。垂直挺拔的姿勢與積極的情感相關,而低沉向下的姿態常常與挫折、痛苦、憂傷等情感有關。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人們都習慣於用“上”或“高”代表“高興”或“好”,用“下”或“低”來代表“憂傷”或“壞”。這樣構成的隱喻概念,既可以用來描寫某些抽象概念,也可以借指人的喜怒哀樂等狀況,普遍存在於人類語言之中。

(二)顏色情感隱喻

色彩是人類認知世界的重要領域。雖然人類語言中顏色詞的數目不盡相同,但都遵循一種普遍結構順序:黑、白、紅、黃、綠、藍、棕、紫、粉紅、橙和灰等11種(Berlin&Kay,1969)。英漢語中都有大量表示情感的顏色隱喻表達人們的豐富情感,主要分為自然顏色隱喻和麵部顏色隱喻。人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都可以通過顏色詞得以體現,如:①Hewasflushedwithanger(他們爭得臉紅脖子粗);②Hisfaceisblackwithrage(他氣得臉色發青);③Hewasquiteblueoverhisdismissa(l他因被解僱而情緒低落)。情感表達是人們通過面部表情、語氣和身體姿態等方式來表達情緒的變化。通常情況下,人們在激動、害羞時臉色會變紅,在恐懼、害怕時臉會失去血色,變得蒼白。英語用red、green、blue、yellow、black等自然顏色來表達情感;漢語常用“白”、“紅”、“灰”、“青”、“紫”等顏色詞表達情感,如“面紅耳赤”、“紅光滿面”、“臉色蒼白”、“灰心喪氣”、“灰頭土臉”等。

(三)身體部位隱喻

情感的變化與身體部位的反映密切相關,是人類對外部環境的生理反應,中醫所說的“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就是這個道理。身體部位隱喻涉及到身體動作行為,如“高興得跳了起來”;面部表情,如“急紅了臉”;眼眉表情,如“眉飛色舞”;體內器官,如“心花怒放”、“撕心裂肺”等。Lakoff(1990)從生理視角提出了“情感的生理效應代表情感”的觀點,它包括四個因素(以憤怒隱喻為例):①身體熱(BODYHEAT),如Don’tgethotunderthecolla(r我氣得臉上火辣辣的);②內部壓力(INTERNALPRESSURE),如Healmosthadahemorrhage(彆氣破了肚皮);③面部和頸部的發紅程度(REDNESSINFACEANDNECKAREA),如Hewasflushedwithanger(他們爭得臉紅脖子粗);④煩亂(AGITATION),如Hewasquiveringwithrage(他怒髮衝冠)。生理效應表明情感隱喻是以人類的生理機制為基礎,不管來自什麼文化背景的人,憤怒或高興時都有一些相似的生理反應,但表達的方式因語言而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比如,英語和漢語都可以說“憤怒是火”,但漢語還可以說“憤怒是氣體”,一個容器裡的氣體,如“他怒氣沖天”、“他憋了一肚子氣”,英語則是“憤怒是液體”,如Youmakemybloodboil等。儘管存在文化差異,但相似總是大於相異,不然,不同文化的人無法交流與溝通。

(四)自然現象隱喻

大自然是人類能夠直接感受到的物件,我們的語言文字本來就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隱喻系統。那麼,語言就在人的'肉身和宇宙萬物間建立了最原始的關聯網。在語言和文化的衍變中,隱喻永遠不變地駕馭著這個基本的真理:人與自然的統一。表達情感的自然現象隱喻主要包括火、氣、季節等方面,英漢兩種語言都存在許多這類隱喻,如“火冒三丈”、“大發雷霆”、“冷若冰霜”、awintrysmile(冷冰冰的微笑)、ablazeofange(r勃然大怒)等。

二、英漢情感隱喻的認知特徵

上述四種情感隱喻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比較普遍,是人們對客觀現實世界的一種認知方式。這意味著情感隱喻的表達方式在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中存在共性的一面,如兩種語言都有方位隱喻“高興為上”、“傷心為下”;顏色隱喻“憤怒是紅色”、“畏懼是白色”;身體部位隱喻“喜悅是心臟的輕鬆”、“傷心是心臟的碎裂”;自然現象隱喻“喜悅是暖”、“恐懼是寒”等。但由於東西方民族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具有各自的歷史背景、獨特的文化傳統、不同的生產活動方式和發展水平,因而反映在思維、認識方式和風格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種認知差異必然將自己對現實的認識和理解投射到語言結構上。

(一)整體性與分析性

中國人在看待問題時所採取的認知取向是整體性的,強調事物之間的關係和聯絡;相反,西方人則用分析式的方式處理問題,強調事物自身的特性。因此中國人的思想具有以下特點:整體性、模糊性與和諧性。而西方人則傾向於確定性與清晰性,排斥思維中的模糊與不確定因素。這種整體性與分析性的對立與東西方的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中華民族思維傳統崇尚和保留著一種強調自然界整體性及事物間內在關係的有機自然觀。與西方的分析哲學不同,中國人認為天、地、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天地人異質同構,人的形體與天地同構。《淮南子》寫道:天有四時(春夏秋冬),人有四肢;天有五素(金木水土火),人有五臟(心肝脾腎肺);天有五維(東西南北中),人有五倫(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中國古人在闡述天地人形體同構的同時,還延伸到天地人的精神同構。《淮南子》雲:“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故肝為雲,肺為氣,腎有雨,脾為雷,而心為之主。”按照這種劃分,人的外部器官與有形質的各種天體物件存在著同構的關係,內部器官則和風雲雷電等自然現象相對應。各種自然現象不是無意識地存在於天地之間,而是作為宇宙精神出現。相應地,人的五臟也不只是肉體器官,而是各種情感的載體。按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悲,肺主憂,腎主恐。因此漢語中有不少體現這種對應關係的概念隱喻以及派生出來的表示式,如:①父親脾氣暴躁,經常對母親打罵;②年齡相仿的他們脾胃相投;③我的肺要氣炸了;④她肝火旺盛,容易發脾氣。

與中國人不同,源於古希臘的西方人則認為世界由無數個可以被看成是個體的事物組成,每一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特性,可以從整體中單獨分離出來。笛卡兒開創的西方近代哲學明確地把主體與客體對立起來,以“主客二分”作為哲學的主導原則。這一原則深刻地影響著近代哲學,使之成為認識論的一個基本模式。分析性思維明確區分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思維與存在、靈魂與肉體、現象與本質,並把兩者分離、對立起來,分別對這個二元世界作深入的分析研究(連淑能,2002)。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係上,西方文化把自然作為人類認知的客觀物件,認為人要征服自然,發揮對自然的主體性和統治地位。

因此,“ANGERISANOPPONENTINASTRUGGLE/憤怒是鬥爭中的對手”這一概念隱喻在英語中相當普遍(林書武,1998)。如:①I’mstrugglingwithmyanger.②Shefoughtbackheranger.③Helostcontroloverhisanger.但是這類句子很難用直譯的方法譯成漢語,如“我與憤怒作鬥爭”、“她擊退了憤怒”等,這不符合漢語說話的習慣,只有表達為“他忍不住氣”、“氣得忍無可忍”等才合乎規範。可以說“憤怒是鬥爭中的對手”這一概念隱喻在漢語中並不典型。這種差異源於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主客二分”和“天人合一”常常被分別看作是對西方和中國思維方式的概括。中國人一直認為“天人合一”。“氣”是萬物的本源,生命的本源。體內“氣”執行通暢,才能身體健康,頤養天年。所以中國人不會和“氣”鬥。而西方文化一直“天人兩分”,人與自然相互對立,對大自然有一種征服、索取的慾望。因此在理解“憤怒”的概念上,他們可以將Anger看成是“對手”,可以“fightagainst,controlandstruggle”。

(二)直覺性和邏輯性

中國文化猶如圓環內封,綜觀合察,尋求直覺頓悟,擅長形象思維。西方文化如同直線切劃,細分明析,注重抽象推理,擅長邏輯思維。古代中國哲學提倡“循道行事”(張岱年、方克立,1994)。《易經》藉助於具體的形象符號,啟發人們把握事物的抽象意義,崇尚一種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思維方式。儒家的道德直覺、道家的藝術直覺、佛家的宗教直覺都認為,對於宇宙本體,不能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認知方法,而只能靠感覺、體驗、意會、領悟,以“盡心”求簡捷而缺乏推理,靠靈感而非邏輯,重直覺而輕論證,用形象化語言思辨。而西方人則擅長抽象與邏輯思維。西方人的思維過程一般是歸納推理,從具體事實出發,進行歸納概括,從中得出觀念性或結論性的東西。古希臘的眾多哲學家大多也同時是自然科學家,他們追求的是探索事物的本質。因此,他們注重理性的觀察和思維,注重“以事實、假設、試驗為基礎,通過觀察、思考、縝密的分析、推理、論證,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而形象往往是無足輕重的,因而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成為認識事物和把握真理的最基本手段”(許佳佳、成東,2009)。另外,西方人的拉丁字母語言屬於拼音文字,詞義與字形相分離,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絡,兩者主要依靠特定的語法邏輯關係。因此,這種推理、演進的習慣就促進了抽象與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雖然英漢語中都有“喜悅是眼睛在動”這個概念隱喻,但認知角度不同。中國人的直覺思維注重形象,整體感知,講頓悟。因此在描述喜悅時,強調的是人的面部表情及形狀的變化,尤其是眼睛、眉毛、嘴巴,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例如:“他樂得眉開眼笑”、“他舒眉展眼”、“他樂得嘴角咧到耳朵”、“他高興得嘴巴合不攏”、“他不禁喜上眉梢”。由此可見,“喜悅是眼睛、嘴巴和眉毛在動”這一隱喻概念在漢語中比較普遍。但是西方人一般用眼睛變亮來表達喜悅之情。“HAPPINESSISLIGHT/喜悅是眼睛發亮”這樣的隱喻概念在英語中就比較普遍。具體的例子有:①Hereyesweresparklinglikediamonds.(看到錢,他的眼睛閃閃發光。)②Amusementglintedinhiseyes(.他眼中流露出愉悅的神情。/他忍俊不禁。)③Amusementgleamedinhiseyes(.他盎然滿面。)④Heradiatesjoy(.他臉上洋溢著喜悅。)“HAPPINESSISLIGHT/喜悅是眼睛發亮”這一隱喻概念比較抽象。理解它需要人們進行試驗,並進行邏輯推理。科學研究表明,瞳孔通過收縮和放大來表達心情。如果外界光線太強,瞳孔就會自動收縮,以防止大量光線的射入;相反,如果光線太暗,瞳孔就會開啟,以接受更多的光線。瞳孔的大小,不僅隨光線變化,而且隨著人的情緒變化。凡是外界情況不明,需要進一步瞭解時,或者有濃厚的興趣時,瞳孔就會放大;反之,如果人們對眼前的事物不感興趣時,瞳孔就會縮小。因此當人們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東西時,或是喜悅時,眼裡就閃過一道金光,那金光就是瞳孔放大帶來的視覺效應,所以有“HAPPINESSISLIGHT/喜悅是眼睛發亮”這一隱喻概念。

三、結語

英漢情感隱喻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正如人類文化的共性和個性。喜、怒、哀、樂、懼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共有的情感表達方式,其共性表現為人類的情感表達源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體驗,情感隱喻源於身體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效應。但同時它們又受人的生理、心理、文化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顯現出一定程度的差異性並反映到語言結構中,使語言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從情感隱喻的角度探討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有助於理解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等文化特質對語言的影響,同時隱喻作為一種認知現象對外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也很有意義。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phorsweliveby[M]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

[2]劉昌華.隱喻的民族性[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4).

[3]郭熙煌.語言認知的哲學探源[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4]K觟vecses,phorsofAnger,Pride,andLove:ALexicalApproachtotheStudyofConcepts[M]erdam:Benjamins,1986.

[5]張敏.認知語言學與漢語名詞短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6]Berlin,B&Kay,cColourTerms:TheirUniversityandEvolution[M]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69.

[7]Lakoff,n,Fire,andDangerousThings[M]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0.

[8]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9]林書武.憤怒的概念隱喻———英語、漢語語料[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2).

[10]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

[11]許佳佳,成東.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價值觀差異對比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