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文化傳承的影象形式論文

才智咖 人氣:1.3W

人類藝術文化在初始階段是與人的生存密不可分、渾然一體的,各種藝術文化形態都包含於生產生活中。後來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與社會分工的最終形成,於是各種藝術形態逐漸趨於獨立,訴諸人類視覺的造型藝術也成為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影象和符號形式。藝術類型的專門化、專業化和官方化,使純藝術逐漸從現實生活中分離出來,成為少數人的專門技藝,與廣大民眾的生活距離越來越遠。但在民間流傳的一些古老民俗民藝,則基本延續著遠古時期文化和藝術的基本形態,尤其是地處偏遠山區的鄉村民俗或少數民族文化,更傳承了原始文化和藝術的基本特徵,體現了很強的綜合性。在甘肅南部山區的西漢水上游地區,目前依然流行著一種古老的民俗一乞巧,一種具有宗教性質的民間婦女的娛樂活動,也是一種集民間宗教、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造型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文化。本文主要探討乞巧民俗文化中與美術造型相關的視覺元素,即緊緊圍繞乞巧而產生和形成的豐富多彩的視覺影象,這些影象系列構築成乞巧文化的影象形式。

乞巧文化傳承的影象形式論文

一、乞巧的偶像:織女及巧娘娘造像的孕育和形成

乞巧顧名思義就是乞求靈巧,是向乞巧活動崇拜的神靈乞求靈巧。從西漢水上游一帶乞巧的時間、乞巧歌的內容來考察,乞巧風俗中的偶像巧娘娘與牛郎織女傳說密切相關,有些乞巧歌中則直接反映出巧娘娘就是織女:巧娘娘你把心放寬,人間姊妹眼望著天。快快走到河對岸,抬頭就看著牛郎的面。①有心把巧娘娘留一天,害怕天上生故端。有心把巧娘娘留兩天,巧娘娘心裡不了然。有心把巧娘娘留三天,牛郎抱子銀河邊。②從漢代以來文獻中對七夕節與乞巧民俗的有關記載來看,亦反映出乞巧與牛郎織女傳說的密切關係。漢代的乞巧活動中就有用瓜果祭牽牛和織女以使婦女變得心靈手巧的習俗③;唐代七夕節亦有在樓上陳列瓜果酒炙、擺設坐具,祭牽牛和織女二星的習俗①;宋代七夕節,民間搭建乞巧棚,稱為仙樓,上刻牛郎、織女及王母等仙人像以祭拜乞巧③。可見巧娘娘其實就是織女,是西漢水上游地區民間對織女的一種地域性稱呼,實際上這一帶民間信仰中多將女性神靈稱為娘娘。正因為傳說中的織女就是集善良、靈巧、智慧於一身的女神,是巧的典型與化身,所以才成為民間婦女崇拜與祈求的物件。尤其在封建社會盛期,男耕女織的農耕經濟成為中國社會的基本經濟模式,婦女的價值與地位則首先體現在織繡技藝方面,所以善織的織女隨之成為婦女們崇拜的最高偶像。

二、乞巧的儀式:場景道具等中介物像的生成與發展

乞巧的儀式是整個乞巧民俗活動的中心環節,就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用什麼樣的中介物進行祈求活動的環節,由此形成的相關係列造型影象元素,主要包括乞巧活動中用於祈求、占卜、供奉、祭祀的場所、道具和其它物質載體。隨著七夕節俗與乞巧風俗的發展演變,每一個時代乞巧的形式和用於乞巧的'中介物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總體來看,體現出由簡至繁、從少到多的發展趨向。其中代表女紅文化的針線成為最主要的乞巧道具,穿針引線這種代表婦女勞動技巧的動作也成為乞巧的主要方式。圍繞這個中心,同時產生和形成了其它富有時代特徵和地域特色的乞巧中介物影象系列。

三、乞巧的結果:民間藝術影象的呈現方式

前兩個方面屬於乞巧民俗活動中的視覺影象,這些影象本身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影象化的乞巧活動過程,也是乞巧文化中人們關注的主要事象。但對於乞巧的結果,往往關注不夠。就像藝術創作活動一樣,只關注藝術家的技巧而忽視藝術作品,這不是完整意義上的藝術創作活動。婦女們乞巧的目的是要得巧,得巧以後就要用敏捷的思維和靈巧的雙手創造勞動成果,這些凝結著智慧與巧思的勞動成果,就是乞巧的結果或者是乞巧結果的呈現方式。在男耕女織的中華民族農耕文化形成以後,男女在生產勞動方面有了較明顯的分工,婦女主要從事織繡、茶飯、編織等手工藝生產和家庭內務,所以她們乞巧的結果就主要通過服飾、刺繡、剪紙、編織、麵食等形式多樣的民間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

乞巧儀式中製作的乞巧樓、巧竿、磨喝樂、巧果、巧芽等雖然也集中體現了巧的含義,但這只是民俗儀式的媒介或中介,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巧的最終結果。乞巧是一種節口民俗,這種節口的基礎是現實生活,乞巧文化的主題含義是建立在農耕文化的深厚基礎之上的,是男耕女織文明的縮影,由於節口風俗專門化、單薄化的演變而更為淺近,有些本體、原始含義甚至被掩蓋或拋棄。②只有直接作用於人們現實生活的那些巧的勞動成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乞巧活動的成果,這既是乞巧活動的目的,也是乞巧活動的結果。

乞巧的目的是要讓女人變得聰明靈巧,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女人的創造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因為對智慧和靈巧的需求而乞巧,由於乞巧而變得靈巧,因為靈巧而創造出精巧的作品,如華麗高雅的服飾、精緻美好的刺繡、潑辣鮮活的剪紙、文理精巧的編織、色香俱全的麵食等等。在使婦女的聰明智慧和勞動價值得到肯定、自我精神得到滿足的同時,也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味、更幸福。在婦女製作的民間藝術作品中,凝結著她們的智慧與靈巧,是巧的直接表現形式。所以乞巧不僅僅是一種節口民俗,還是一種專門化了的男耕女織型農耕文化,來源於農耕社會的現實生活,也最終要回歸於現實生活。這對於我們理解乞巧文化的本質,有效地傳承和保護乞巧文化都具有重要意義。

四、結語:巧的昇華與乞巧文化的當代傳承

經過歷代的傳承與演變,一匕夕節及乞巧風俗不僅作為一種民俗儀式世代流傳,同時也形成了與之密切關聯的乞巧文化系列影象,這些影象雖然不是乞巧民俗的主體,但卻構築了一個完整的乞巧文化。通過這些系列影象,我們不僅可以窺探歷代乞巧民俗的基本狀況,同時也形成了關於乞巧民俗的影象形態的歷史,是乞巧文化的視覺藝術化呈現形式。進一步關注和研究這些影象,有助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乞巧文化的本質並有效傳承乞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