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大學生行為選擇模式的理性化建構

才智咖 人氣:2.28W
試論大學生行為選擇模式的理性化建構

  [論文摘要]大學生正處於行為選擇模式轉型和定型的關鍵時期,引導大學生建構具有現實理性的行為選擇模式既是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主要課題。本文在分析大學生行為選擇模式建構的特殊性、環境影響和內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營造良好行為建構環境和發揮“三個課堂”互補作用的大學生行為選擇模式理性化建構的實踐策略。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行為選擇模式 理性化建構 
  
  現實理性的行為選擇模式建構是大學教育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之一。當前大學生的行為選擇模式尚不成熟,正處於行為選擇模式發展和轉定型——從規制選擇向自由選擇、從單一目標選擇向多元目標選擇、從感性選擇向理性選擇、從理想化選擇向現實性選擇轉型的關鍵階段。由於行為選擇模式轉型是一個較長的心理轉變和定型的過程,會受到很多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輔導員和任課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大學生行為選擇模式建構的特殊性和存在的現實問題,對大學生行為選擇模式的理性建構給予指導和修正。
  
  一、大學生行為選擇模式建構的特殊性
  
  1.大學生面臨富家子與窮家兒同處一室的環境
  與其他同齡群體相比,大學生群體的形成是很特殊的,這一群體的成員不是由個人好惡選擇的,而是由國家制度安排的結果。因此,在機會平等條件下進入大學的學生是不分貧富的。然而,問題在於,家庭經濟條件的好壞,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交往的基礎,而且影響著大學生的個體生活方式。當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共處一校一室時,所產生的衝突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在心理上,經濟富裕的學生的優越感會進一步增強,而經濟拮据的學生的自卑感也會進一步增強,從而在學生群體中產生“階層分化”。不同行為選擇的互相影響是十分複雜的,特別是富家子弟毫無經濟負擔的生活方式往往促使一些來自貧困家庭大學生產生自卑、怨恨社會不公等消極情緒;也會促使一些貧困大學生產生消費跟風、攀比等不良行為,將他們帶人家庭難以承受的高消費群體,嚴重影響他們的學業和人格的正常發展。
  
  2.求學擇業與求愛擇偶兩難選擇的窘境
  大學生處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和需求是客觀的、不可避免的。當進入大學之後,職業和婚姻這兩個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在他們還沒有任何準備的時候就擺在了面前。未來的職業和未來的家庭婚姻問題都需要同樣的東西:物質條件、時間和思考。求學與求愛的矛盾具體化為立業與成家的矛盾選擇,儘管在實踐上還沒有將這兩個問題擺上議事日程,但卻是大學生最為關注的事情,也是大學生最為困惑的事情。如果一心撲在學習上,可能會耽誤終身大事,如果專注於尋情覓愛,將會耽誤事業大事。魚和熊掌的問題壓迫著大學生經常在“選擇進行中”做出行為選擇,而不是在“選擇確定後”做出行為選擇,在這樣的情形下,大學生的行為選擇呈現出雙重甚至多重人格特點也就不足為奇了。
  
  3.專業前景與職業前景雙重迷惑的困境
  儘管多數大學生在報考時的專業是自己選擇或參與選擇的,但是,入學後在具體接觸了專業課程之後,他們才發現自己對所選的專業並不是很瞭解,因此產生了很多困惑,對專業的認識也從自以為比較瞭解變成了很不瞭解。加之近些年就業形勢的嚴峻,使得他們對未來的職業前景感到茫然。這種對專業與職業的雙重困惑,使得他們在行為選擇上左右搖擺、舉棋不定,從而使其行為選擇愈來愈呈現複雜性。
  
  二、大學生行為選擇模式建構的環境影響
     
  1.社會經驗貧乏與不良資訊氾濫的雙重影響
  由於長期在家長和學校的管束下成長,大學生閱歷淺,缺少社會經驗,對社會的瞭解也很有限,甚至非常片面。加之現代社會的資訊傳播渠道多樣化、公開化,使得一些不良資訊進入他們的頭腦,影響了他們對資訊的分辨能力。由於大學生具有獵奇心強和求奇心盛的特點,從而使得他們更容易接受不良資訊的心理暗示,以醜為美、以惡為善,甚至戲謔、惡搞、另類成為一些大學生樂此不疲的時尚。雖然有些行為並無大礙,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學生行為選擇的越軌化傾向。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經驗貧乏、資訊氾濫和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使得大學生群體出現了行為選擇的不道德化傾向,一些傳統的道德行為在大學生眼裡已經不再屬於道德範疇了。
  
  2.一元的家庭告誡與多元的社會誘因的雙重影響
  大學生入學以後,家庭出於對子女的關心和擔憂,對他們的告誡往往只是注重於學業,而不關心他們在其他方面的發展。殊不知正是這種溫室型告誡與約束,使大學生失去了觀察、體驗和鍛鍊的機會。“只要學習好就什麼都有了”這樣的想法並不利於大學生的全面成長。大學生的成長絕不僅僅是學業上的成長,而應是各方面綜合、全面的發展。越是遠離社會,越會使他們無法甄別社會。在社會結構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元的誘因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選擇,家庭和老師的告誡在他們心中往往只是一種抽象的原則,與複雜多變的社會相比,對大學生行為選擇的影響十分有限。大學生在強烈的獵奇心理和逆反心理驅使下,他們常常會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選擇。在別人看來,似乎很複雜,但是在他們那裡,則只是為了達到一個非常簡單的目的。事實上,人們並沒有充分注意到,來自家庭與學校的灌輸、管束壓力與來自社會的自由選擇的誘惑,恰恰是他們行為選擇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
  
  3.道德理想主義與道德功利主義的雙重影響
  大學生在整體上是向善的,他們也都懷著美好的`道德理想。但是,理想的道德設計面對嚴酷的社會現實時,往往會顯得軟弱無力。我們的目標是把大學生培養成道德高尚的人,但是社會現實是,一些道德高尚的人的生活經歷和境遇往往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應該得到相應的待遇及報酬不相匹配,這樣的結果令大學生心灰意冷。而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下,大學生又不能夠拋棄這樣的道德選擇,於是,道德功利主義便成為許多大學生的首選。試想,如果沒有獎學金、如果沒有當班幹部的種種好處,還會有人堅持刻苦學習、積極為同學們服務嗎?在這樣的道德理想主義與道德功利主義的雙重作用下,大學生的行為選擇經常出現雙重人格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