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媒介整合時代下中國新聞教育改革認知誤區的解讀

才智咖 人氣:1.27W

論文關鍵詞:媒介融合 通識教育 融合新聞

試論媒介整合時代下中國新聞教育改革認知誤區的解讀

論文摘 要:在媒介整合時代下的中國新聞教育改革大致沿襲三條路徑:即分別作為專業課程、專業方向和教育理念來加以建設現有的新聞教育體系 。但是由於對媒介融合實質存在認知誤區,三種路徑在現實發展中都存著問題。作為專業課程上唯技術至上的課程取向,在專業方向上對通識 課程設定認知模糊,在專業理念上對新聞教育目標缺乏大局意識,都導致現實改革處於瓶頸狀態。媒介融合下的新聞教育實質上是傳播者和受 傳者的傳播理念融合,是知識性課程與技術性課程的融合,是對專業人才和社會人才培養目標的融合。

1、媒介融合對新聞教育的衝擊

1.1 關於媒介融合

媒體融合是國際傳媒大整合之下的新作業模式,是將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的採編作業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資訊產品,然後通過不同平臺傳播給受眾。在新聞生產流程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互動與融合使新聞媒體的組織結構和工作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一體化的數字內容生產平臺的建構、一個採編團隊同時面對多種媒體終端的內容整合,要求新聞群組織與每一個新聞從業者都能勝任媒介融合帶來的新的任務。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布賴恩布魯克斯(Brians Brooks)06年6月在人大講座時,曾介紹說:媒體融合的“核心思想就是,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和一些藩籬的打破,以及電視、網路、移動技術的不斷進步,各類新聞媒體將融合在一起。”“記者必須跨平臺承擔不同媒體交給的工作,98%的工作將和今天要做的極大不同。”

1.2 媒介融合呼喚新聞教育的改革

過去的十年,媒介融合已成為全球性的熱門話題,在中西方的傳媒界實踐中也已經相當普遍。在數字技術與網路傳播推動下,各型別媒介會通過新介質真正實現匯聚和融合。媒體融合的深度發展為傳媒業提供了機遇和挑戰,而新聞教育也必須正視這一挑戰作出相應變革。媒介整合影響了整個新聞業製作流程,對傳統新聞媒體的生存競爭提出了新的問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整合傳播,促使了以前佔據獨立市場份額的各個媒介開始從獨立經營中轉向多種媒介的聯合運作,尤其是在新聞資訊採集釋出上的聯運操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力、資金和裝置的投入,從而實現了利潤的最大化。其次在整合傳播的過程,技術因素的力量越來越得到突顯。新媒體不僅作為一種媒介載體,更是成為一種嶄新的表達方式。新媒體發展中技術的更新換代,對新聞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

1.3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國新聞教育改革的現狀

中國的不少高校正逐步開始順應媒介融合的時代環境,進行新聞教育的相關改革和調整,既體現在教育觀念上,也體現在課程設定和教學方式等方面。概況來說,現階段的新聞教育改革呈現出三個層次。

1.3.1 把媒介融合做為一種專業課程體系來建設。通過開設具有實驗意義的數字傳播課程來適應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如《多媒體資訊傳播》《網路新聞編輯》等,在課程體系上將新增加的課程作為原有課程的補充。

1.3.2 把媒介融合作為一種專業方向來建設。不單獨開設具體的數字傳播課程,而將新媒體概念滲透於各個專業的課程中,嘗試“大傳播”意義上的“媒介融合”,並重點藉助“網路傳播實驗室”、“新興媒體實驗室”等教研一體化實驗室,讓學生在新技術運用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和技巧。

密蘇里大學呼應業界的需求,緊跟技術發展潮流,於2005年9月開設了一個新的“媒體融合”的專業,在“交叉”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新聞傳播技能的全面訓練,以培養適應媒體融合的新型新聞人才。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推出的“融合新聞學”(convergence journalism)專業,已成為這一領域的引領者。

在中國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融合的專業建設也悄然起步。2007年,南京大學金陵學院獲批開設媒體融合專業(方向),並於2007年秋季開始招生,這是國內高校首次開設媒體融合專業;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與美國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合作,成立了我國高校首家融合媒體實驗室;2008年4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與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媒介融合系簽署了一項合作協議,雙方約定互為姊妹學院,共同舉辦“新媒體發展與媒介融合”國際學術研討會,推進雙方的師生互訪,互相承認學分。

1.3.3 把媒介融合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加以應用。即整個學院以媒體融合為基礎,將媒體融合嵌入到新聞理論演變中,將教師的日常教學和學生的實習實踐都按照媒介融合的趨勢和技術特點進行調整,探討多元化互動新媒體教育模式。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調整學院治理結構的基礎上,在教學中,嘗試在本科推出6個專業課程包,讓學生能夠既打好學科知識基礎,同時可根據興趣、發展潛力選擇專業課程包。同時,在此前提下,也積極利用學校學科優勢,加強與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的合作互補,試行聯合培養,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具有兩個以上的學科知識融合。在實踐層面,人民大學嘗試將學生的實習真正融入到新聞業界的生產流程中,搭建真正具有實戰功能的媒介融合平臺。

縱觀這三個層次的改革,核心點其實體現在了對專業技術的重視。然而單純對技術的重視並不足以應對媒介融合的發展。媒介融合給新聞傳播教育帶來的挑戰,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還體現在受眾心理、社會文化、政治經濟層面的轉變。所以,深刻理解媒介融合的實質,正確認識媒介融合對新聞教育培養目標的改變,才能夠使新聞教育從根本上適應融合媒介的時代背景。

2、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教育的認知誤區

2.1 對媒介融合對新聞實踐影響的認識誤區——停留在了對新聞製作者與製作方式上,忽視了受傳者的影響

媒介融合帶給新聞傳播行業的改變不僅是體現在業務流程、行業規則、媒介形態上,它改變的不僅僅是製作者,更重要的是受傳者對媒體選擇和利用的方式。單一的從製作者層面理解媒介融合,嘗試著通過培訓全能記者的方式來適應媒介形態的變化,並不足以應變紛復繁雜的現實狀況。更重要的是從受傳者的角度來分析媒介融合的影響。媒介融合對受眾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受眾對新聞的獲取和理解方式上。

2.1.1 改變了受眾獲取資訊的方式公眾日益擺脫被動接受新聞或資訊的狀態。尤其是年輕人,樂於迴應、參與媒體報道,甚至建立個人的媒體。

而且在年輕人中,擁有這種新媒介技能的人群在增加。專業媒體的記者必須正視這一現實,而且學會從這種方式中獲取自身工作的養分。如從網上論壇,線上視訊中尋找報道的靈感和故事。

2.1.2 改變了受眾理解資訊的.方式。在傳統新聞業為主導的新聞時代,人們對新聞的認知和信賴是基於對理論、資料的臣服,而在新媒體時代受眾選擇和體驗新聞更多是出於情感判斷。傳統新聞學去強調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用社會學解決理念傳播、影響力問題,但今天它的效能卻在極大減損。現在95%以上的社會判斷、社會信任建立在情感判斷基礎之上,要讓人們在情感體驗當中產生向心力和認同感,動之以情,這是在媒介融合時代必須學會的一種傳播手段。

2.2 對融合新聞教育培養目標的認知誤區——唯技術至上的專業取向

早期在新聞學框架中的新聞教育注重採寫編評的技能課程。在新聞學向傳播學過渡的過程中,特別媒介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注重新媒體的技能培養又成了新的學科取向,提出培養“全能型人才”、“跨媒體記者”的新的培養目標。培養目標的核心就是體現在了對技術的重視上,嘗試打破早期的專業類別劃分,讓學生打包學習不同的專業方向的知識。實際上全媒體記者的核心並不是單純的專業質技能的掌握,媒介融合教學目的也不是要求報道者同時掌握所有媒體形式的專業技能。而是要求報道者能夠在團隊中正確理解自己的角色,將受傳者和傳播者的身份進行互動,根據現實情況選擇合適的報道方式和報道技巧,以適應當前的媒體環境的變化。單純的“唯技術至上論”會導致新聞資訊的重複傳播,深度資訊的缺乏,減損有效傳播的的效率。

2.3 對融合新聞教育課程設定的認知誤區——對融合新聞教育的課程設定認知模糊

2.3.1 融合新聞課程設定上停留在了對多個不同媒介的專業技術知識的融合。

中國目前的媒介融合課程體系實質是力圖將網路、報紙、廣播電視三種不同媒介形態的技術課程進行打包設計,要求學生必須選修自已主修專業外的第二專業的課程。如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將本科課程設計為新聞學選修包、傳播學視覺傳播選修包、傳播學新媒體課程選修課程包、廣播電視專業選修課程包、廣告與傳媒經濟專業選修課程包、學術與應用選修課程包,規定專業選修課必須選修夠16個學分,其中在本專業選修的課程不少於3門計6學分,其餘學分可以自由選擇任意一個課程包,但所選課程至少要來自本專業外的3個課程包。在這種課程體系中,網路是作為獨立的課程包來講授。 這樣,在實際授課過程中,首先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課程體系重複帶來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過多的專業技術課程會減弱課程中非新聞專業領域的課程比重,這樣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素養就得不到全面的系統的提高。融合新聞教育的目標並 “重視多能,忽視一專”,而是要實現“一專多能”的綜合性人才的培養目標。

2.3.2 融合新聞教育的跨學科融合並沒有真正體現。媒介融合帶來的最大改變是,對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如何在新聞傳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上,在課程設定上,體現多學科知識的融匯,是目前新聞教育改革的重點。美國密蘇里大學作為首個開設融合新聞專業的大學,以它成功的教育實踐詮釋了融合新聞教育的實質。威廉姆斯認為,既然將新聞確立為專業,它就既不能不強調通識、整體的文化教育,也不能偏廢實踐經驗所能賦予的訓練,新的教育方式是將專業課程和一定數量的經過精心選擇的學術課程的結合。以此為理念,密蘇里學院非常重視新聞學與其他科系之間的合作。嘗試通過加強通識教育的方式來增強跨學科專業的整合。

中國新聞教育在通識課程的設定上,卻出現了簡單的“拉朗配”的局面,即簡單地把兩種學科領域的知識進行一定的融合。如有些學院要求學生選修經濟類、文化類、法律類、資訊類課程,提出培養所謂的軍事記者,財經記者,法律記者等等複合人才,實質上這種課程體系培養的人才,相較於相應學科領域的專業人才來說,在專業知識的掌握上只處於粗淺的認知階段,四年的選修課程由於缺少系統的課程體系的設定,專業的師資力量,充足的上課時間,和與傳統新聞學知識的有效融合,變成了似是而非的“複合型人才”。

3、誤區的重新認識和反省

3.1 對新聞教育培養目標的設定——對全媒體記者的認識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