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心性:論亞當·斯密倫理思想

才智咖 人氣:2.05W

[論文摘要]心性在亞當·斯密的倫理思想體系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商業心性”和“同情心性”都是商業社會中的人之本性。追根溯源,心性不僅是亞當·斯密建構其價值體系的基礎,還是其人格理論形成的內因,是其全部倫理思想的本原。從“心性”這個新的視角出發,有利於我們全面正確地把握亞當·斯密的倫理思想。

探討心性:論亞當·斯密倫理思想

[論文關鍵詞]“商業心性”;“同情心性”;價值;人格

亞當·斯密(Adma Smiht,1723—179o年)是18世紀英國著名的道德哲學家,西方古典經濟學的奠基人。自《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與《道德情操論》問世以來,學界在亞當·斯密人性問題上的爭論曠日持久,莫衷一是。通過深入研究亞當·斯密的生平著作,筆者發現,“心性”在斯密價值思想、人格理論建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併為全面正確地把握亞當·斯密的倫理思想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一、心性的形成及其層次

心性是一種意識態度,它決定著事物在人的周圍環境中呈現自身的方式。我們周圍的事物如何顯現取決於特定的意識態度的本質。

亞當·斯密的“心性”論發端於當時特定的社會條件。文藝復興之前,人類可以通過宗教揭開人類本性的祕密。文藝復興以後,隨著教會威信的逐漸衰落,以超驗物來支撐的精神性存在的人讓位給單一的具體的身體性現實存在的人。理性、經驗、人性和幸福成為現代社會追求的東西,人們信神的心性逐漸讓位於人的現實感受。此外,18世紀中期的英國是歐洲市場經濟發育程度最高的國家,斯密當年長期生活和工作的格拉斯哥,是商業活動最為繁忙、商業氣息最為濃厚的城市之一。斯密經過對商業社會的深人研究,發現“一切人都要依賴交換而生活,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為商人,而社會本身,嚴格地說,也成為商業社會”。所有這些都促使了斯密兩種心性論的產生。

    在斯密看來,“心性”有兩個層次。

    (一)“商業心性”。“商業心性”在亞當·斯密那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示。斯密認為,“商業心性”首先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性,人本身有一種“改良自身狀況的願望”,“這願望,雖然是冷靜的、沉著的,但是我們從胎裡出來一直到死,從沒一刻放棄過這願望。我們一生到死,對於自身地位,幾乎沒有一個人會有一刻覺得完全滿意,不求進步,不想改良。但是怎樣改良呢?一般人都覺得,增加財產是最適當的方法。”其次,亞當·斯密傑出的經濟思想成為其“商業心性”確立的催化劑。斯密認為分工是經濟增長、國富民裕的源泉。勞動分工可以刺激資本積累並且通過共同作用提高勞動生產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增加整個國家的產出,繼而會拓展市場,進一步推動勞動分工和資本積累。作為資本積累的一個結果,工資基金就會增加,工資便會上升。高工資會進一步激發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國家產出的提高進而會增加消費品,而這些消費品便構成了國民財富。在斯密看來,“商業心性”就是渴望效用或收益不斷地增長的欲求。在“商業心性”的視野中,世界被建構成一個廣大無邊的市場,其中充滿了實現實用價值的潛能。

(二)“同情心性”。亞當·斯密是以同情心性
  來構造其道德體系的.。斯密認為,同情首先是人的一種道德本性或道德天性。“無論人們會認為某人怎樣自私,這個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這樣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雖然他除了看到別人幸福而感到高興以外,一無所得。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最大的惡棍,極其嚴重地違犯社會法律的人,也不會全然喪失同情心。”其次,斯密又把同情視為設身處地進行想像的心理能力或情感能力,視為動態的心理過程或情感過程。“想像你自己處在當事人的情景中,想像你對這一情景的情感反應將是什麼……那麼,‘同情’(sympathy)就表示通過想像你自己處於他人的位置並想像你會如何感受而產生的‘同感’(fellow—feeling)。”比較而言,斯密的“同情”實際上指的是人與人之間情緒和情感的相互感應,即“情感共鳴”。“同情心性”是斯密道德情操或行為的心理基礎。在“同情心性”的關照下,世界充滿了仁慈、寬容和人情味。

在斯密看來,“商業心性”是社會財富不斷增長的內在驅動,“同情心性”是實現公序良俗的必要保障。“商業心性”和“同情心性”都是商業社會中的人之本性。二者並立共存、對等相處,既聯絡又有衝突。

二、心性對其價值體系的建構作用

心性是能促進某種特殊世界觀形成的、主觀思考的和感受的模式。二元化的心性是作為道德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的亞當·斯密的心性特徵,也是斯密價值多元化的內因。總體來看,亞當·斯密的價值論觀點可以劃分為兩大類:一是以“商業心性”為起點,以“看不見的手”為指引,實現經濟秩序最優的價值;二是以“同情心性”為起點,以“公正的旁觀者”為鏡子,實現良性道德秩序的價值。

在斯密看來,源於“商業心性”、以經濟秩序最優為目標而產生的價值有:自愛、自利,榮譽、報酬,勤勞、節儉,誠實、守信,進取、剛毅、勇敢。

亞當·斯密肯定了自愛或自利的正當性和合理性,認為自愛或自利意味著保持生命的延續和發展。“每個人心裡確實必然寧愛自己而不愛別人”,個人自利或自愛,當然會有益於他自己,在不違背法律、不危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都應聽其完全自由,讓他採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勞動及資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階級相競爭”。斯密讚許了榮譽、報酬的社會價值。“遍及所有地位不同的人的那個競爭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按照我們所說的人生的偉大目標,即改善我們的條件而謀求的利益又是什麼呢?引人注目、被人關心、得到同情、自滿自得和博得讚許,都是我們根據這個目的所能謀求的利益。吸引我們的,是虛榮而不是舒適和快樂。不過,虛榮總是建立在我們相信自己是關心和贊同的物件的基礎上。”斯密認為,“勞動報酬優厚,是國民財富增進的必然結果,同時又是國民財富增進的自然徵候。反之,貧窮勞動者生活維持費不足,是社會停滯不進的徵候,而勞動者處於飢餓狀態,乃是社會急速退步的徵候。”斯密認為勞動是價值的源泉,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換價值的真實尺度”。“一個人是貧是富,就看他能在什麼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娛樂品。……世間的一切財富,原來都是用勞動購買而不是用金銀購買的。所以,對於佔有財富並願用以交換一些新產品的人來說,它的價值恰恰等於它使他們能夠購買或支配的勞動量。”斯密鼓勵節儉,認為節儉有利於改善自身狀況的願望,節儉有利於資本的積累和國民財富的增加。“資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節儉,不是勤勞。誠然,未有節儉以前,須先有勤勞,節儉所積蓄的物,都是由勤勞得來。但若只有勤勞,無儉,有所得而無所貯,資本不能加大。”斯密肯定了誠實守信在商業社會中的價值。“一旦商業在一個國家興盛起來,它便帶來了重諾言守時間的習慣。”“商人最怕失信用,他總是時刻小心翼翼地按照契約履行所承擔的義務。”“在大部分人都是商人的時候,他們總會使誠實和守時成為風尚。”斯密認為,專業學習、勤奮進取、努力經營能夠培養更重要的美德。“他必須具有較多的專業知識,十分勤勉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他必須吃苦耐勞.面對危險堅定不移,在痛苦中毫不動搖。他必須通過事業的艱難和重要,以及對事業的良好判斷,通過經營事業所需要的刻苦和不懈的勤奮努力,來使公眾看到這些才能。”相反,斯密認為勤勉、剛毅、勇敢等美德,在出生高貴的那些人身上幾乎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