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武當道教善惡倫理思想

才智咖 人氣:2.28W

論文關鍵詞:武當道教 善惡承負 錄善罰惡 法懺 善書

論武當道教善惡倫理思想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範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分析了武當道教善惡承負和現世報應的教義,指出武當道教的善惡倫理思想與宋元以後的道教勸善書相互呼應,對我國民俗教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武當山在春秋至漢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的活動場所,許多達官貴人到此修煉。漢末至南北朝時,由於社會動盪,數以百計的士大夫或辭官不仕,或棄家出走,雲集武當辟穀修道。同時,出現了有關真武的經書。隋唐時期,武當道場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進了武當道教的發展。宋元時,由於封建統治者極力推祟和宣揚武當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斷提高,“以武當山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視內丹修煉,擅長雷法及符篆鑲,強調忠孝倫理、三教融合為主要特徵的”武當道教最終形成,並隨之呈現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作為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武當道教的教理、教義與中國道教的教理、教義同出一轍,但同時又有著自己的鮮明特性。就善惡倫理觀而言,武當道教繼承和發展了早期道教“天道承負”的教義,不但在道經中大力宣揚因果報應的觀念,而且通過“法懺”等形式全面灌輸抑惡揚善、得道成仙的思想,並將之融人宮觀建築、匾額楹聯等武當文化之中。具體而言,武當道教的善惡倫理思想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天道承負,善惡報應

“天道承負”,即相信天道有迴圈、善惡有承負,是道教的傳統教義之一。“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意思是祖先積德行善,則可蔭及子孫;若先人屢屢犯過作惡,後人將無辜蒙受災禍,即人們常說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其特點是前輩後輩相承負。但對於“承負”的論述,《太平經》中有兩種解釋。其一是,“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過失,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滴,連傳被其災。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其二是,“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財共生欲,欲共生邪,邪共生奸,奸共生猾,猾共生害,而不止則亂敗,敗而不止,不可復理,因究還反其本,故名承負”。意即天地人三統共生,長養財物,欲多則生奸邪,以至不可復理,直到財物窮盡才知還返回虛無之源本。可見,其一說的是善惡承負,其二則是說天道迴圈。

    在“承負”之說中,道教還極力宣揚現世的善惡報應。早在先秦時期,人的行為善惡自有報應的思想就已形成。如《易經》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道德經》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西漢末至東漢初,徽緯之學盛行,便又衍生出天地神靈監督人的善惡行為並予以報應的觀念。如《河圖·紀命符》稱:“天地有司過之神,隨人所犯輕重,以奪其算紀。惡事大者,奪紀。過小者,奪算。隨所犯輕重,所奪有多少也。人受命得壽,自有本數。數本多者,紀算難盡,故死遲。若所察本數以上,而所犯多者,則紀算速盡而死早也。”道教誕生後,吸取了l緯學說中善惡報應等理論。如《老子想爾注》(傳為張陵所著)中說: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行善,道隨之;行惡,害隨之也。認為吉凶禍福和生死都是隨人的行善行惡來報應的,故欲求長生者,“百行當修,萬善當著”。《太平經》也說:善者自興,惡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於身。《太平經》還極力宣揚行善增壽為惡減算的思想,例如卷一百一十的(大功益年書出歲月戒)稱:“過無大小,天皆知之。簿疏善惡之籍,歲日月拘校,前後除算減年;其惡不止,便見鬼門。”同經《天神考過拘校三合訣)稱,天地諸神共記人之罪過,三年一會考,五年一大考,“過重者則坐,小過者減年奪算”。《抱朴子內篇·對俗)則稱:人慾求仙,“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而且具體規定:“人慾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復中行一惡,則盡失前善,乃當復更起善數耳。故善不在大,惡不在小也。”其後的一些道教經籍如《至言總》、(墉城集仙錄》、《悟真篇》、(雲岌七籤》等,也多有類似記載。武當道教形成後,繼承發展了善惡承負和現世報應的教義,並將“修人道”作為得道成仙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