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國小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才智咖 人氣:3.26W
如何在國小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課堂教學滲透心理輔導能夠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為素質教育提供理論支撐,能夠幫助學生化解學習心理困擾,調節和優化學習心理狀態,有效投入學習活動。多年來許多教師的教學之所以富有成效,多半是自覺與不自覺地運用心理學的原理、規律於實踐的結果。而有的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則會對國小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可見,國小課堂的學與教,時刻反映著人的心理活動,亟需在心理學的理論指導下進行實踐。那麼,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在國小課堂教學中滲透和應用呢?從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
        一、平等——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
        新課改實施以來,我們老師建立了新型的教與學的關係。因為良好的師生關係是學生個體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因此,我們首先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師生關係,認識到我們是幫助學生進行學習的,要耐心地在學生心靈世界中去尋找他們那些好學上進的腦細胞,使之興奮起來,學起來,然後我們再幫助他學習。在任何時候,對任何學生都要堅信他有好學上進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強迫命令,才能避免師生對立。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心境好,情緒高,聽課的積極性就高,感覺就靈敏,反應能力就強,思維就活躍,對知識的理解就快,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造成“親其師、信其道”的課堂氛圍,師生就可以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們就能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知人育人。
        二、自信——健康心態的保障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種可貴的心理狀態,它能將人的一切潛能充分調動起來,達到最佳狀態。對缺乏自信心的學生,教師在課堂上更要多給他們關愛和信任。因為學生的自信來源於信任,來源於鼓勵。教師在上課時,要經常創設一些讓學生自我表現、展露才華的表演機會,他們回答問題時只要有一部分對,就要及時給予表揚,經常對他們說 :“這步你做對了”、“你學習真努力”等等。 
即使學生回答問題不完整或者不正確,也可請他重述別人所說的,讓他們在老師的不斷鼓勵下,敢於說出自己的見解,嚐到成功的喜悅,體驗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民主、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裡,產生一種自覺、積極、進取的健康心態,並讓他們感受到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滿足感,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的有所進步,樹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觀念,增強學習的自信心,保障健康心態的發展。       三、承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
        古代思想家墨子曾說過 :“志不強者智不達。”在國小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能承受失敗,培養學生堅韌的毅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務。在國小課堂教學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做為老師,此時我們要教育學生“決不放棄”,因為放棄必然會導致失敗,甚至導致心理的失敗感,這種失敗心理有時會影響人的一生。如果盡了最大努力還是沒有解決問題,還是不要放棄,應當開始採取另一種行動,再換一種方法,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為止。任何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只要不斷用心去尋找,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是要教育學生“再試一次”。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因為失去信心而放棄進一步的努力。這時,不妨告訴自己“再試一次”。再試一次,或許就會成功。
        四、合作——愉悅心理的途徑
        在教學中利用互幫、互教、互學的形式,可以促使學生學會關心他人、學會珍惜友情、學會協作、學會團結,讓學生多些共同協作的機會、多一些共享快樂的機會,以開拓思路、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保持個人與環境的協調,比如在數學課堂上,像教學圓的面積推導公式、圓柱體表面積、體積公式時,可以讓學生合作完成,另外,在教學中老師也可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同桌相互說解題思路的機會,讓同學之間說一說、議一議,因為學生之間年齡相當,環境相似,語言更貼近、更能溝通,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再次梳理自己的解題思路,而且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發展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給學生,或代替學生去作出判斷和抉擇,而是協助學生認識自己、肯定自己、接納自己,儘量發揮他們自己的潛力,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達到臨“難”不退、臨“考”不慌、臨“危”不懼,使學生的心理素質達到全面和諧健康的發展。總之,在國小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能探索並運用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滲透心理輔導,那我們就會取得較好的教學和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龔春燕   林允舒  楊勇  編著《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
[2]劉曉明  主編  《中國小教師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