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才智咖 人氣:6.97K

目前,在中國小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共識,尤其在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頒佈《關於加強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之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國小校積極貫徹檔案的精神,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少學校開設了心理輔導活動課,設立了心理輔導或諮詢室,舉辦了家長學校等,這些活動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其中,忽視學科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個突出的普遍性問題。因此,有必要深入理解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探討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實施。

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教師自身要心理健康

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教學技巧,而且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態,因為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要合格地完成這兩項重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保證。只有自身心理健康,才有助於促進身體健康,才能在教學中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為學生樹立心理健康的榜樣。一個性格開朗、情感健康的教師,往往會以積極的方式對待學生,使學生感到輕鬆、愉快,從而有助於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要更好地教書育人,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極為重要。

二、教師要保持愉快的心境

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情感色彩,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情。教師積極的心境可以使學生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進入興奮狀態,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我們常發現,課堂上學生的活躍程度和教師的面部表情、聲音語調有著直接的關係。教師和顏悅色、笑容可掬,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幸福和友善的情感。教師輕鬆愉快的情緒、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親切的動作還會使學生備受鼓舞,產生愉悅的心理體驗,有助於培養健康的情感。這就是為什麼學生在不同教師的課堂上表現很大差異的原因。當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課堂教學時,積極開動腦筋思考,課堂效率高,教師和學生之間也會產生更多的相互尊重與接納。

三、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個別化教育

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學生,教育應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古人很早就提出要因材施教,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對學生智力、情緒、意志、人格、人際交往能力等的全面把握,瞭解學生的優勢與不足,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個別化教育。比如,對於性格內向、總喜歡一個人行動,極力避免與他人交往的學生,可以多給他提供一些當眾發言的機會,多鼓勵他、肯定他,以鍛鍊他的膽量,增強他的自信心;對於性格外向、熱情活潑但做事缺乏耐心的學生,可給他提供一些具有難度的學習任務,以培養其耐心,磨鍊其意志。這種針對性的個別化教學,原則上應運用於每個學生,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由於時間、精力、能力等多種原因,至少應對所謂的“問題學生”有意識地運用,以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

四、要營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

課堂心理環境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認知的師生心理互動環境,它由教師教的心理環境和學生學的心理環境兩部分組成。課堂心理環境表現為融洽或冷漠、活躍或沉悶、和諧或緊張等形式,良好的心理環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將產生深遠的影響,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

五、要轉變教學效益觀和教學評價方式

目前,在我國的中國小仍普遍以學生知識、智慧的獲得為標準,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來評價教學效益。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分數)而不關心學生在學習中的成長。不管學生各方面的實際發展如何,只要考得不好,就認為教學是失敗的。但是,豐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們多種多樣的個性,世界的豐富多彩又需要人們具有多種多樣的個性。實際上,國家需要我們現在培養的學生80%以上將要成為高素質的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勞動者。所以,應以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來衡量和評估教學,綜合地評價教學質量。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特長,發展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和能力,使師生生活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助、諒解、信任的和諧氣氛中,使學生健康向上地發展。

總之,要實現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必須改變教學因素和條件,不能簡單、機械地把兩者相加或者隨意組合。否則,收效不大。學科滲透可以促進更多的教師學習和運用心理學理論,提高其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心理輔導,有利於在學校中營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學生心理輔導單靠心理輔導教師開展工作,孤掌難鳴,勢單力薄,學科滲透是一種全員性策略。老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育人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育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老師都應該是學生心理輔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