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視角下的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機制研究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1.47W

論文摘要:教育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勞動者勞動素質的高低。高素質勞動力資源是稀缺資源,低素質勞動力資源是非稀缺資源,非稀缺資源在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博弈中自身沒有定價權,提高收入水平就不具備條件,所以,教育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勞動者收入水平的高低。教育素質的高低同時還決定著勞動者轉移就業的難易程度。教育層次低的勞動者轉移就業的難度大,轉移就業率低;教育素質高的勞動者轉移難度相對較小,轉移就業率高。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增加勞動者的教育素質,可以提高勞動者的轉移能力和收入水平,最終增加社會經濟總水平和福利水平,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帕累托最優。

教育視角下的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機制研究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教育;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

一、引言:教育——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

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驚世之作《國富論》中,用一隻看不見的手描述了市場經濟環境下人和社會的關係,並指出每個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結果將導致社會福利達到最大。

無論從事什麼經濟活動,收益超過成本是必要前提,然後再考慮經濟活動的組織方式,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廣義上說,教育是一種經濟活動。教育活動的主授方因為從事教育活動取得收入,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教育活動的接受方則因為教育取得將來的預期收益,其經濟效益表現在將來。首先,通過教育能夠掌握最基本的謀生手段,這是現代社會的每一個人必須進入的教育層次,然後。一部分人通過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增加將來收入的預期,這是對勞動者願意花費大量的成本接受非義務教育的合理解釋。非義務教育需要我們支付很高的成本,包括為教育支付的顯成本和因為接受教育而不能從事其他職業所減少的收入——經濟學上稱為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有時是相當大的。

作為一種經濟活動,教育是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手段,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公共教育的基本功能和目標是使受教育者掌握最基本的生活和生存的方法和技術,專業教育的基本目標則是讓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通過教育這種手段,接受不同層次教育和不同型別教育的勞動者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門和崗位就業,這就是勞動力資源的教育配置機制。不同工作崗位的工資水平的差異則是對勞動者接受不同層次和不同型別教育所支付成本的回報。大多數的研究發現,教育層次低的勞動者只能從事較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工作,相應取得較低的社會平均勞動報酬:教育層次較高的勞動者可以從事較高技術含量的資本密集型工作,相應取得較高的平均勞動報酬。

二、農村勞動力教育素質與勞動力資源配置相關性分析

(一)勞動者的教育素質與其工作環境和工資水平成明顯的正相關關係

教育是一種資源,因為教育能夠產生收益。教育是配置勞動力資源的手段,因為教育能夠把不同的勞動者配置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並取得不同的工資水平。勞動者的教育素質是指勞動者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教育質量的好壞,包括接受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等,由於教育質量的好壞從大眾意義上難於評價。我們所說的教育素質一般是指勞動者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接受較高層次教育的勞動者教育素質則高,接受較低層次的勞動者的教育素質則低。大多數研究發現,具有較高教育素質,取得較高教育層次的勞動者能夠在環境優越的勞動崗位上就業,並取得較高的勞動報酬。一般在市場經濟比較發達和市場秩序比較規範的國家,收入和教育是成正比例關係。美國的教育學家發現,在美國平均每多受一年大學教育,將來的收入會比原來增加12%,這就是“教育收益”。我國2006年城鎮居民的平均年收入,中、國小文化程度為8744元,國中為10269元,高中為12204元,大專為17290元,本科和研究生分別為22995元、37880元,這顯示了勞動者的教育素質和收入水平之間的明顯正相關關係。

大多數農民由於受到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沒有機會接受較高層次的教育,因而文化程度普遍很低,較低的文化程度導致他們的社會就業能力較差,從已經進城打工的農民來看,他們大部分只能從事簡單粗重、技術含量低的工作,他們的職業技能,絕大多數是邊勞動邊積累的。無論農民工是選擇外出就業還是就近就業,由於受到其教育素質和職業技能本身的限制,收入水平往往都不高,而且,教育素質決定了他們要提高收入的難度很大。按照相關專家對農村勞動力的'一項研究,大學文化程度工資是高中文化程度的3—4倍,是國中、國小文化程度的4—5倍,接受過勞動技能培訓的勞動者工資是沒有接受勞動技能培訓勞動者工資的3—4倍。而且,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勞動者找工作和教育素質偏低的農民工打工很不一樣,前者基本上在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工作環境優越,而且還可能擁有非貨幣的福利收入以及各種社會保障,工資上漲的彈性大。而農民工只能選擇在環境較差的崗位工作,並且工作沒有什麼保障,無任何其他收入,工資上漲的彈性小。

(二)農村勞動者的教育素質與其轉移就業能力成明顯的正相關關係

教育素質低,只能要求較低的勞動報酬,由就業資訊不對稱引起的較高就業成本和轉移成本,使得勞動報酬不足以彌補轉移就業成本,農村勞動者轉移就業的難度大。而教育素質高的勞動者,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豐富,就業資訊廣泛,能夠取得較高的勞動報酬,轉移就業比較容易。

根據我們對湖南邵陽市農村勞動力市場的調查,邵陽市隆回縣2008年的總人口為11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2萬人,農村勞動力為50。8萬人,農村剩餘勞動力為35。2萬人,轉移就業勞動力24。3萬個,佔24%。其他10。9萬農村勞動力沒有實現轉移就業。據相關部門統計,隆回縣農村勞動力轉移,高中以上文化的轉移率(轉移勞動者與勞動力總人口之比)高達78%,中專以上為92%,國中以上為61%,國小程度為32%,文盲和半文盲的轉移率只有11%。

另一項調查顯示,邵陽市武岡農村人口60萬人,擁有農村勞動力資源43。1萬人,富餘勞動力26萬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跨省轉移10。8萬人,省內及市內實現就業5。8萬人,還有近9。4萬勞動力既不能在本地就業,也不能實現轉移就業,轉移就業率只有63。8%。剩下的9。4萬勞動力基本上是國中及以下文化層次,沒有一技之長,也沒有參加過任何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

這些都充分說明,農村勞動者的教育素質與其轉移就業能力呈顯著的正相關關係。

三、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結構

教育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勞動者工作環境的好壞和勞動報酬的高低。教育層次低的勞動者只能從事較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工作,相應取得較低的平均勞動報酬:而教育層次較高的勞動者可以從事較高技術含量的技術工作或者資本密集型工作。相應取得較高的平均勞動報酬。較低的教育素質決定了農村勞動力不能享受社會平均的勞動條件和平均的社會報酬,併成為最終導致地方經濟落後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勞動者轉移就業的難易程度,教育層次低的勞動者轉移就業的難度大,轉移就業率低;教育素質高的勞動者轉移難度相對較小,轉移就業率高。教育素質高的勞動力資源,成為稀缺資源,教育素質低的勞動力資源,是非稀缺資源,非稀缺資源往往形成供大於求的結果,這是出現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根本原因。非稀缺資源在勞動力市場的價格博弈中,自身沒有定價權,提高收入水平就不具備條件。為了擺脫貧困落後的經濟狀況和相對較低的社會生活質量,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事業。對已經完成義務教育,走上勞動崗位的農民,要強化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使他們掌握必要的技能,整體上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一)農村勞動力的合理供給,必須依靠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農村勞動力市場的顯著特點就是教育素質偏低。隨著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普及,文盲和半文盲在廣大農村市場急劇下降,但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在農村的發展依然落後,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基本不在農村就業,農村總人口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很少,農村的大部分人口教育素質偏低,與現代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由於我國現階段人口眾多,勞動力供給遠遠大於需求,便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但對於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工作,由於教育水平的限制,又會呈現出勞動力供不應求的局面。這樣就出現了一種悖論:一方面,技術含量高的工作難以招收到合格的勞動者:另一方面,一些受教育程度低的勞動者又難以找到合適的崗位。一般來說,大多數工作的專業性都很強,只有具有某種專業技能的勞動力才能從事與之相關的技術工作,但具有某種專業技能的勞動者卻很難勝任其他專業技術要求較高的工作:不具有專業技術水平的勞動者。不能夠從事專業技術性質的工作,只能從事幾乎所有人都能勝任的非專業化的普通型工作,這種工作自然就不可能有較高的勞動報酬了。而雖然具有專業技術水平但層次較低的勞動者,很難從事專業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工作:具有專業技術較高水平的勞動者,又基本上不願意從事那種專業技術要求不高或者非本專業技術的工作。總之,在勞動力資源總量給定的情況下,結構性的勞動力供給失衡會導致種類不同、級別不同的市場替代性較差,這給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增加了難度。而通過專業化的職業技術教育,能有效地滿足專業技術的需要以及勞動者本身的發展和興趣所好,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多層次、多領域的專門人才。

(二)提高職業技術教育質量,培養社會需要的專業勞動者,優化農村勞動力資源配置

從行為經濟學角度講,勞動力的供給是以勞動力供給者為行為人來進行的,同樣,勞動力的需求則是以勞動力需求者為行為人來進行的,勞動力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運動,最終使勞動力達到一種相對均衡的靜止狀態。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每個勞動者都能找到自己能接受的工作,而每個勞動力需求者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勞動者。對勞動力需求而言,最終動因取決於社會消費,是由滿足這種消費的生產單位所衍生出來的對生產要素的派生需求。社會的生產和消費等經濟活動要得以延續,必須具有一定的客觀條件——人、財、物要素,同樣的物質資源讓不同的人來經營和同樣人的經營不同的物質資源都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這就說明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對於社會的重要性。社會的消費需求各種各樣,要滿足不同的消費需求,就需要各種各樣的勞動。勞動的多樣性決定了單個人不能從事一切勞動,於是就產生了勞動分工。勞動分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產品本身的特點引起的分工,便形成了產業、行業、企業對勞動力需求的不同:二是由勞動者工作性質引起的分工,便產生了不同職業的勞動力需求。職業技術教育質量的提高可以滿足經濟對勞動力規格的不同需求,培養具有不同稀缺性的勞動力資源。這些接受不同種類培訓,有足夠能力的勞動力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以實現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優化。職業技術教育應緊緊抓住工業現代化、產業轉型、兩型社會建設、農業產業化、城市化等當代社會的顯著特點,積極完善專業和課程設定,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高素質專門人才。職業技術教育應按照市場的需求和個人的特長進行引導性教育,指導受教育者從一開始就能明確適合自身的專業和方向,以增強其就業競爭力。

(三)依託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勞動力資源流動的效率

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不同市場的勞動力自由流動的程度,是按照勞動力的稀缺性來排隊的。勞動力越稀缺的市場。勞動力流動性就會越大。接受過職業技能教育的專業勞動者,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專業化程度越高的職業技能教育具有越強的稀缺性。稀缺資源往往供不應求,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具有較大的定價權,因而其要求的勞動力價格較高。一個勞動者是這樣,一個區域或者一個國家也是這樣。一個區域中勞動力資源稀缺性越強,這個區域的就業競爭力就會越強,區域經濟發展就會越快越好。所以必須依託職業技術教育,增強勞動者的稀缺性,從而提高勞動力資源流動的效率。一般而言,勞動力流動,是勞動力在行業之間、地區之間、企業之間工作地點和工作性質的不斷變換。其特徵是依賴於勞動的高技能、高熟練程度為主的智力型勞動力的流動。勞動力流動能夠調節行業間、部門間、企業間勞動力的供求,促進勞動力資源,尤其是高素質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要提高勞動力的流動效率,必須以高質量的職業技術教育為前提。

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促進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勞動力資源配置帕累托最優

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能夠使勞動者本身的經濟狀況改善,同時還能使勞動者就業地的經濟總量增加,社會福利總水平將增加,帕累託改進實現。通過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能夠提高農村勞動者的勞動技能和基本素質,增加農村勞動者的轉移能力,從而最終增加社會總福利水平,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化的發展,農業中大量採用機械作業,農業勞動效率不斷提高,但社會總福利水平並沒有增加。因為,由於勞動效率提高引起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剩餘,剩餘勞動力的產生減少了他們的收入水平,如果社會經濟總量並沒有增加的話,社會的總福利水平實際上減少了。按照帕累托最優標準,帕累託改進沒有實現。那麼帕累託改進是否存在呢?怎樣實現帕累託改進呢?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者的轉移就業能力,實施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通過轉移就業。能夠增加社會經濟總量,同時提高勞動者的福利水平,帕累託改進實現了。帕累託改進是否能夠順利實現,必須注意下面幾個方面。

(一)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不但要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同時必須保證勞動力轉移地勞動效率的提高與保障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以實現帕累托最優

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能夠提高勞動者的專業素質和技能,從而增加勞動者的就業能力,使農村剩餘勞動力能夠順利地實現轉移就業。但是,勞動力轉移。如果降低了農村勞動效率,損害了勞動力轉業地經濟本身的發展,即使轉移就業者的收益增加,帕累託改進也沒有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必須以不降低勞動力轉業地農村勞動效率與保障當地農業生產為前提,才能最終增加社會總福利水平,實現帕累托最優。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與農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必然建立在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基礎上,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可以促進農業和國民經濟更好地發展,農村經濟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又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了有利條件。欠發達地區農業人口多,農業勞動生產效率低,大批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出現了“老弱農業”,極大地削弱了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經濟。因此,要通過職業技術教育,不僅要提高轉業勞動力的素質與技能水平,也要促進當地勞動者的素質與技能水平提高,以提高當地農村經濟發展實力,從而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保汪糧食安全,保證勞動力輸出地農業的發展,以實現勞動者本身的輸入水平、國民經濟總水平的相互促進和發展,實現社會總福利水平的增加,以實現帕累托最優。

(二)職業技術教育要與區域經濟相結合,妥善處理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與城鎮職工就業的矛盾,實現帕累托最優

如果總的工作崗位沒有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必然擠佔城鎮職工原有的工作崗位,社會總的福利水平沒有提高,帕累託改進沒有實現。職業技術教育要以實現農業產業化為導向。培養農業產業專業人才,農產品淨加工專業人才,大力發展經濟附加值高的農業深加工業,把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主要放在農村就地轉移上。這樣不但可以避免大批農村人口盲目轉移到城市帶來的一系列弊端,而且可以增加農村經濟總量和社會總福利水平,有利於城鄉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帕累托最優。我國經濟發展具有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通過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產業工人,發展以市場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有利於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快速轉移。

(三)職業技術教育要以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為基礎推進農村城鎮化程序,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帕累托最優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與城市化和農村城鎮化關係密切。世界上不少已開發國家或地區的實踐表明,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不僅促進了城市化,也促進了農村城鎮化。20世紀50年代以前,由於工業化的推進,已開發國家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主要體現為人口從農村向城市轉移,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但20世紀50年代後,農村勞動力則更多地趨向於在農村內部轉移,主要表現為農村城鎮化。對於我國來說,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依託現有的鄉鎮和縣城,合理分佈,積極穩妥地發展農村小城鎮建設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