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訊化與語文教學變革探究

才智咖 人氣:2.53W

在網路教學中,教學是學生自主選用學習資源或外界幫助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這種以“學”為中心,強調學生主動地進行知識構建的教學設計,符合人本主義及素質教育對教育的要求。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蒐集整理的教育資訊化與語文教學變革探究論文,歡迎閱讀借鑑。

教育資訊化與語文教學變革探究

人類社會已進入資訊時代,資訊技術飛速發展,不僅滲入了千家萬戶,也向教育提出了挑戰。“全國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工作會議”就曾明確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學和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步伐,就必須加快教育的資訊化。語文教師怎樣改變自身的教學行為,能否儘快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如何更好地開發和利用網路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是人們共同關注的問題。

  一、教育資訊化促進語文教學的變革

1.網路技術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切入點

知識經濟的來臨,呼喚著教育必須進行創新和深刻的變革。新的實驗教科書明顯的增加了當代社會資訊化網路化手段,提倡有條件的學生在網上閱讀、檢索、寫作和交流,促進了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實踐表明,以資訊科技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變革的突破口,現代教育技術中的網路技術是改進語文課堂教學設計的切入點。

2.網路環境下教學資源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了實施環境

網路環境下的教學資源特點:資訊資源是永遠開放的;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是跨越時空的。這一特點決定了網路環境下語文教學的過程是:開放性與全球化;學習過程的互動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這恰恰應合了新課程標準“人文性”的基本理念,滿足了新課程標準強調“學會略讀和瀏覽, 具有蒐集和處理資訊(包括網上學習)能力”的要求。

二、網路環境下語文教學引發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

在網路教學中,教學是學生自主選用學習資源或外界幫助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這種以“學”為中心,強調學生主動地進行知識構建的教學設計,符合人本主義及素質教育對教育的要求。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從思想觀念上,行為上徹底進行轉變。網路教學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轉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觀念的轉變

即教師由學生的管理者變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引導者。教師並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學習引導,啟發每一個學生的創新思維。徹底改變以往備課用一個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的“加工廠”般的學生生產模式。

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語文教師在執行角色時的行為特徵表現在:在慎重審閱每個學生的準備材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引導學生,啟發誘導他們自己去發現規律,同時對自己的錯誤或片面的認識進行糾正或補充,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常瞭解學生的意見,隨時修正自己在期望值上的偏差;最重要的是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力,給每個學生創新的機會,引導學生不斷地向目標邁進。

2.角色的轉變

即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語文的促進者。在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網路教學中,語文教師的角色行為則表現在: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通過預測學生的`特徵,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盡力協調學生找到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見,語文教師應致力於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為學生提供資源和輔助學生學習,由傳授知識給學生的角色轉換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3.行為的轉變

即網路改變了語文教師的工作方式。過去備課,教師總是依賴教材和教參。現在,除了在吃透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認真鑽研教材外,還要花大量的時間上網查詢各種各樣的資料,製作課件。過去,語文教師上課憑的是一張嘴,充當演員或導演的角色。今天,語文教師上課更多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和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充當學生學習的協助者和合作夥伴。由於學校接入了寬頻網,教師們隨時可以在網上查詢到自己所需要的各a種圖片、音訊、視訊材料。教師可以根據網路教學的特點和優勢,開展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的研究性的學習。

三、網路環境下語文教師教學行為中應注意的問題

1.語文教師的再學習問題

21 世紀的教師新形象的特徵主要體現在學科知識、問題解決的效率和洞察力三個方面。它要求教師有自我發展和自我超越的意識,需要重視本學科前沿性新技術。以便將社會潮流中新技術的內容結合到教學中,完善終身教育的思想。教師必須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高教學質量,接受新事物,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等。作為一名網路時代的教師,由於科技發展太快,不進則退,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走在時代的前列,才能促進教學工作。

2.教師行為的集體化問題

網際網路是一個浩瀚的知識海洋,如果每位教師每次都單獨備課,查詢資料不免都要花一番周折,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因此,利用網路備課可以聯合多名教師(包括語文教師、心理教師和技術人員等)發揮各自的特長,共同完成課件任務。有能力的學校可以構建豐富多樣,分門別類的資源庫(包括教育軟體,素材,教案,試題,課件,教育教學資料,優秀的教育理念,教學經驗,教師綜合能力,教育研究成果等寶貴的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學校甚至教師個人的網站,讓師生從校園網上就能高效獲取資訊資源。專業教師與專業技術人員的合作必然導致教師行為的集體化。此時,學生面對的不再是一個教師,而是一個專家組的集體勞動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