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公選課教學管理模式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論文

才智咖 人氣:3.13W

論文關鍵詞:

創新公選課教學管理模式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論文

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素質教育

論文摘要:

本文針對高等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熱點問題,探究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聯絡密切的公共選修課的教學管理模式。通過地方高校創新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模式措施的分析,闡明瞭地方高校公選課,尤其是建立特色公選課課程體系對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和培養大學生特色文化意識所起的重要作用。

公共選修課是高等學校為培養高素質、複合型的應用人才而開設的面向全校學生選修的課程,它是學分制培養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良好平臺、是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最佳教學組織形式、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

一、公選課教學管理的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西方已開發國家十分重視公共選修課的建設,開設歷史已有100多年,最初的公共選修課被稱為通俗教育課,發展到現在已成為教學形式多樣、學科門類健全的課程體系。目前,國內高校也普遍認為,隨著經濟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和高校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開設公共選修課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各高校都在通過各種途徑擴大公共選修課的受益面,在課程體系構建上,對公共選修課的比例作具體的硬性規定;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加強對公共選修課的管理。雖然取得的一些成績,但國內大部分高校的公選課開設的比較晚,研究成果少,管理中存在著種種問題,主要表現為:

①課程開設門類有限,滿足不了學生選課的需求。原因是大部分學校缺乏開設公共選修課的優秀教師,尤其是缺乏跨學科、跨專業的優秀教師,也沒有聘請優秀的校外專家擔任學校的公共選修課教師。

②教學管理程式化建設不到位。公共選修課在課程的開設、審批、選課、補選等環節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逐步走向管理的科學化和規範化。

③教學效果差,學生選而不修,學生只追求學分而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學分制培養方案中為了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其中規定學生必須選一定數量的公選課學分,然而實際上,學生選課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只追求學分,違背了學校開設公選課的初衷,同時大部分課程教學中學生沒有教材,影響教學效果,教學效果差。

④教學投入不足,教學質量監控難以落實。由於學校的教學資源有限,公共選修課只能在週末進行授課,教學管理費用成本加大,教學質量監控難以實施,上課時間有時都難以保證,給人的感覺就是公共選修課可有可無。地方高校尤其如此,公選課的教學管理尚處在探索階段,教學管理者該如何根據自身特色建立和創新公選課課程管理模式,以期形成合理的公選課課程結構和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有效地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完善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已成為各地方高校教學管理者需認真思考和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二、加強和創新公選課教學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強化教學激勵機制,加強課程建設。我校作為地方高校,為了確保都能開出數量充足的課程供學生選修,首先從教學激勵機制入手來調動教師開課的積極性。對第一次獲准開設公共選修課的主講教師,學校將一次性發給資料費500元,並同時給予課酬和計算教學工作量,以鼓勵教師多開課,開出一批優質課程。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學校加大力度向教師宣傳公共選修課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強了公共選修課程的建設,設立了專項經費支援公共選修課程教學改革專案的研究。在課程建設上,各院系動員和組織了一批學術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申報,由教務處組織專家進行評審篩選,對評選上的課程在全校範圍內供學生選修,。另外學校還鼓勵開設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公選課,極大地豐富了公共選修課程資源。

(二)嚴把公選課的開設質量關。學校嚴格規範了公共選修課的申報與審批程式,要求開設公共選修課的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一般應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稱,在申報開課時要填寫教師學術方面的介紹、課程簡介、教學大綱和教材使用等情況。經院系主管教學的領導審批同意後再送教務處評審篩選。在學校管理部門的嚴格管理和宣傳下,院系方面也對此很重視,不少院系認識到開設公共選修課的教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院系的形象和教學水平,在學生方面也產生了較為重要的影響,因此從院系一級就實施了嚴格的把關制度。如規定無論教師職稱高低,要求申請開課的教師均必須在學院內進行試講或說課,通過學院的教學指導委員會同意後再上報到教務處審批。一些院系則根據教務處反饋的教師網上評價情況來決定是否同意其繼續開設公共選修課程。

(三)加強選課指導,嚴格選課管理。針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學校近年來加大了選課的宣傳力度,在學校教務管理系統以及校園網釋出選課通知、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使得學生對選課流程有比較清晰的瞭解。學生選課前充分宣傳、指導,學生選課後及時調研、反饋。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有不少學生選而不修,或者修而不學,個別課程選修人多最後參加考試的只有少數,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為此,學校規定在選課截止之後不得辦理退選手續,不參加考試者以零分計,這一舉措保證了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嚴肅了選課秩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形式多樣的考核方式。近年來,延安大學不斷探索和完善公選課考核模式和考核制度,尤其是在特色公選課的考核上採用形式多樣的考核形式,力求考核符合課程的特性和要求,有利於課程的培養目的實現。如《陝北民歌》、《安塞腰鼓》、《陝北腰鼓》等實踐性較強的特色課程,著重考察學生對陝北民間藝術形式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所以考核形式的選擇採取彙報演出的形式進行,有些課程的學生,甚至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校內外大型節目的表演,這種考核不但讓學生熟練掌握陝北民間藝術的技巧,更加深了課堂知識的理解程度。但是對於《延安精神概論》、《陝甘寧邊區著名黨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選課課程,要求學生在學習完課程後對延安精神、黨的精神和偉人精神有哪些體悟,有哪些收穫,所以前面的考核方式顯然是不適應的,而是以寫小論文的形式進行考核,這樣不但鍛鍊了大學生的寫作和研究水平,更能加深其對課程精神實質的理解程度。

(五)建立地方特色公選課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特色意識。在公選課課程建設中,延安大學深入挖掘利用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開設了《陝北民歌》、《陝北秧歌》、《安塞腰鼓》、《陝北說書》、《延安精神概論》、《陝甘寧邊區著名黨史人物研究》等特色公選課課程,構建了了地方高校特色公選課課程體系,效果明顯,深得師生的好評。因為公選課特色課程體系的建設,使地方院校大學生深入瞭解和學習了地域文化,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

三、創新公選課教學管理模式,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

公共選修課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選修課程,其課程大多具有跨學科、跨專業、跨年級的特點。我校開設公共選修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對各類學術和文化學習的興趣拓寬視野,溝通文理,讓學生接觸、理解本專業以外的各個學術領域和思想體系,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人文素養,培養學生豐富高雅的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應變能力,為社會提供多方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為此,我校規定“本科生在校期間必須修夠學分的公共選修課程方能畢業”,其中理工科(含體育)各專業的學生至畢業時,選修人文社科類課程的學分原則上不得少於4學分;文科(含外語、藝術)各專業的學生至畢業時,選修自然科學類課程的學分原則上不得少於4學分;師範類各專業的學生還必須從教育理論和技能課程中至少選修2學分的課程;以上學分不能以其它形式替代。學校按人文社科、自然科學、教育理論和技能以及藝術等系列開設公共選修課,這些課程包括全校各專業及公共課程中有特色的選修課、素質教育課、較系統的科技前沿系列講座等。

我校提出要在公共選修課領域倡導人才培養的新模式,為素質教育的實施樹立一面旗幟,開課至今已有相當一批較為成功的課程,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尤其是特色公選課課程體系的建設。不僅有利於營造濃厚的地域文化研究氛圍,培養學生的特色意識,而且會不斷地促進地方高校公選課課程體系的完善,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同時,特色公選課課程的開設,為學生開啟一座豐富的文化寶藏,這為喜愛地域文化的大學生提高了平臺,為他們畢業論文的撰寫和對地域文化的研究開拓了一條道路。目前大多地方高校因為公選課課程資源有限,教學人員不足,教學經費緊張等原因,公選課課程設定非常零散,並未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極大地阻礙了公選課的改革發展。公選課特色課程體系的建設能有效克服地方高校教學資源不足的弊病,抓住地域文化這一特色教學資源開設公選課,建設公選課課程體系,不但使公選課課程建設體系化,而且能顯現公選課出獨一無二的特色,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

參考文獻:

【1】延安大學本科學分制公共選修課實施辦法.延安大學本科學分制培養方案(2009版),2009.

【2】方華君.將公共選修課打造成素質教育的一塊寶地.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

【3】鄧夢貴.高校公共選修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