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敘事論文

才智咖 人氣:1.05W

第1篇:教育敘事研究解決我國幼兒教師缺陷的途徑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年)》中提出學前教育要基本普及,指出學前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習慣養成、智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堅持科學保教方法,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這一目標實現的直接因素就是幼兒的教師。幼兒教師的發展是幼兒園發展的首要前提,因為只有幼兒教師得到發展,幼兒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和落實,幼兒園才能獲得長久發展。教育敘事研究作為一種質的研究方法,它側重於教師的實踐經驗和真實情境下發生的教育事件,注重教師參與者的觀點,不再把教師排除在教育研究之外,而是積極倡導教師的主動參與,關注教師的內心感受,解決教師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之間的矛盾問題“敘事研究的興起不僅意味著它是對教育生活探究的有效的研究方法之一,而且也是研究者們的一種生存方式的轉變。”因此我們相信,教育敘事研究對解決我國在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薄弱環節不失為一種有效途徑。

幼兒教育敘事論文

一、由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引出其影響因素

專業化是個社會學名詞,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是從教育學的角度挖掘教師個體發展的過程,強調的是幼兒教師個體教育教學專業素質的提高和教學實踐的改進,追求幼兒教師個體職業幸福感和生命質量的提升。我國教育的開端在學前教育,幼兒教師專業化的發展水平,制約和影響著我國教育總體發展的質量。20世紀90年代的中後期,我國才真正把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上日程,而學前教育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弱勢地位,決定了幼兒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普遍相對滯後。主要表現為:

1.幼兒教師任職條件無規定,流動性大。在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欠發達和地處偏遠的地區,幼兒教師準人門檻低、任職條件低。幾乎存在一種不良意識,即只要有愛心、有點知識就能當幼兒園的老師,這種意識在相當程度上還存在著。由於幼兒教師任職無標準,勢必會出現社會地位低、工作量大下的幼兒教師流動性大、工作不穩定等現象。

2.幼兒園未重視幼兒教師的發展和提供條件促進幼兒教師的專業化。普遍存在的是重視幼兒園的日常事務性工作,如人園率、幼兒的安全問題,缺少對幼兒教師教學和教研活動的真正的關注與指導,忽視幼兒教師研究意識與研究能力的培養。

3.幼兒教師培訓欠缺。普遍來講,幼兒教師相對於其他學段的教師接受培訓的機會少而又少。如有關的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當地教育局會組織公立幼兒教師進行繼續教育,繼續教育的內容對於學前教育來說針對性不強,多是國小教育;民辦幼兒園與學前班教師基本沒有參加過培訓,學前班教師參加的培訓也都是國小的培訓[2]。對於幼兒教師的培訓不僅少,而且多為不對口的培訓。

4.幼兒教師未發展為學習型和研究型教師。自20世紀70年代英、美等各國興起“教師即研究者”運動後,我國在新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了教師應為研究者,使得教師的研究與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但在現實中許多幼兒教師對教育研究仍存在著一種畏懼和拒絕的心理,認為搞研究是教育研究者做的事情,幼兒教師所要做的只是把教育教學搞好。

5.幼兒教師對專業發展的意識薄弱、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反思性學習能力不足。

經上述關於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我們分析影響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分內外兩方面:其一,外部因素。(1)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一種職業如果被公眾認定是一種簡單勞動,任何人只需要經過簡單培訓有時甚至連基本培訓都沒有就能直接上崗,那麼這種職業就很難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2)幼兒園未被真正納人教育體制機制中,投人機制不完善。這就決定了幼兒園發展條件進而影響幼兒教師的發展意識。其二,內部因素,即幼兒教師個體。認為影響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其素養,這包括幼兒教師的專業精神、專業技能、自我專業發展。普遍存在的是幼兒教師學歷達標率低,學歷達標與能力達標存在差距,專業化程度低,專業發展意識和專業發展能力弱。不可否認由於外部保障措施的不盡完善,以及幼兒教師個體的自身因素,幼兒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存在很多突出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束縛著我國幼兒教師專業發展,進而制約著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

二、教育敘事研究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分析

自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勞工組織在《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提出,應當把教師職業作為專門職業來看待以來,教師專業發展成為了各國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我國在新課改下提出的教師要成為學習型和研究型教師正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深刻認識到教師專業發展與學生髮展、教育質量的關係問題。幼兒教師作為教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主客觀因素的長期存在,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成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中最為薄弱和艱難的部分。

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教育敘事研究的特徵來說明教育敘事研究不失為一種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有益途徑和有效方式。

教育敘事研究舶來於文學理論研究,屬於人文主義的研究正規化,具有體驗、感悟和行動的特徵。20世紀80年代起克萊丁寧和康納利系列研究成果的發表標誌著教育敘事研究成為一種科學的教育研究方法,90年代末華東師大的丁鋼教授發起並著手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標誌著教育敘事研究在我國開啟。教育敘事研究無非就是藉助教育中的故事和事件對相關的教育問題進行反思、剖析並進行深度闡釋的一種研究方法。“敘事”是基本的研究素材和研究手段,也是產生教育意義的基本依據。什麼是敘事呢?“敘事即故事,這些故事從個人的生命經驗來說明事件、行動和遭受的困苦。”教育敘事研究最為通俗地講就是運用敘事的方式記錄教育生活中發生的有價值、有意義的事件,進而追尋背後隱含的教育意義,它以經驗性的故事作為研究的物件,而不是量化的資料;它以意義的闡釋作為研究目的,並不追求論證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教育敘事研究具有如下特徵:

1.事例的真實性激發幼兒教師不斷自我發展的需要和意識。丁鋼教授曾指出,就研究旨趣而言,我們嘗試教育敘事研究和之所以提出‘教育敘事'並不是為了勾勒一種教育學批評,乃是為了接近在中國教育時空裡發生的‘真相’。教育敘事研究所敘述的是教師親身經歷的教育事件,涉及到的人物、事件以及相關環境和場景都源自他們的教育實踐與生活經歷,這也是符合幼兒教師的教學特點和幼兒發展規律的,學會觀察和記錄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本條件。幼兒教師以日常教育生活中真實的活動、感受、體驗與訴求為研究的素材,把真實地發生在教育生活中的有價值的事件記錄和表述出來,這也是反思和思考的過程,這不同於以往的為了迎合某種所需而杜撰的故事。教育敘事研究激發了幼兒教師不斷自我發展的需要和意識。多年來,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執行者,被動地執行教育行政規範、指令,這樣極大地壓抑了教師的教育教學熱情,使其成為教育領域的沉默者。教育敘事研究使教育研究迴歸教育經驗本身,迴歸生活本身。它使每一個教師都有機會參與進來,充分地尊重每位教師的話語權,讓教師成為教育敘事的研究者,增強教師主人翁的責任感。教師只有具有自我發展需要和意識,才能不斷審視自己的職業生活,追問教育的意義,完善自己的內在專業結構,改善日常教育行為,從而獲得專業成長。

2.反思與意義建構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實踐和探究反思能力。教師的反思離不開教育實踐,正是在教育實踐中對教育世界的不斷追問,對所懷抱理想的不斷思考,對所從事教育意義的不斷追尋,才有了教師的成長。教育敘事不僅是敘述故事,還要對其進行反思、總結、研究。教育敘事最大的特點就是教師通過事件的描述,來反思自己的教育實踐活動。通過反思來改進、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在敘述中融人思考、反思,就會使經驗更厚重,具有理性的'色彩。這也更好地解決了幼兒教師基礎差、研究能力弱的問題,通過反思,讓幼兒教師對幼兒教學和自我發展有深刻的體認。教育敘事研究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與自我重構,這樣,幼兒教師的教學工作總結就不至於流於形式,而是教師自主地、自覺地進行教學反思,自覺尋求解決問題的手段與方式。在敘事研究中幼兒教師通過對教育行為的反思、對教育信念的反思、對教育理論的反思等來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並在反思中改進自己的教育實踐,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

3.質的研究方法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素養的形成。

陳嚮明對質的研究方法給出的定義是: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取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物件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方法[6]。從教育敘事研究的基本思路看,它採納的是一種質的研究,重歸納不重邏輯推演的方法。在收集和分析資料時走的是自下而上的路線,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分析類別,同時,敘事研究的理論建構走的也是歸納的路線,從資料中產生理論假設,然後通過相關檢驗和不斷比較逐步得到充實和系統化。這種重經驗非思辨的方法,直面教育的現實世界,從活生生的教育生活中汲取教育價值,與實證主義的方法相比,教育敘事無意歸納推論出一般意義的規律、法則,而是強調個人經驗意義的原始性、情境性和真實性,反對抽象歸納的去情境化,這是應對幼兒教師理論素養不足、專業發展意識和能力較弱的現狀,促進其獲得發展的有效途徑。

教育敘事研究從引人形成到備受關注再到受到一線教師的熱烈歡迎,我們在教育敘事研究的內涵與特點中可找到原因,之所以說教育敘事研究促進幼兒教師的專業發展體現在:教育敘事研究中幼兒教師的反思能力不斷獲得提高;教師自我行動能力不斷得到發展;研究中知識的缺少督促幼兒教師不斷學習;研究方法的運用使得教師獲得一種滿足感;最為重要的是幼兒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被動地被安排執行研究,而是教師自我發現有價值的問題進而不斷地解決疑惑、發展專業能力,這也是對幼兒教師權力的歸還和研究者實現的重要途徑。誠如朱小蔓教授所,提高教育質量,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必須進一步依靠教育科學,重視和加強教育科學研究,特別要大力提倡旨在改善教育工作的教育研究。對幼兒教師而言,通過敘事研究方法的科學運用不僅是改進教育教學的有效之策,也為其個體獲得專業發展的切實之徑。

三、教育敘事研究促進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教育敘事研究正是當前我國幼兒教師專業發展瓶頸下的有效途徑,也是降低幼兒教師職業倦怠,提升職業幸福的有效方式。為了更好地通過敘事研究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教育敘事研究的問題來源於教育實踐領域的教育現象。教師作為研究者可能同時關注多個教育現象,因此做教育敘事研究時首先要鑑別和確定一個值得探究的教育現象和問題。劉良華教授在表述這個問題時運用了“關鍵事件”這個詞語來表明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關鍵事件既包括那些隱含劇烈的“矛盾衝突”的重大事件,也包括那些“悄無聲息”執‘深藏不露”執“歸隱躲藏”的某個或某些“物質痕跡”。

2.幼兒教師要注意素材的累積。刊登在《人民教育》2007年第19期的《教鞭“失蹤”之謎》,說明教學發生的事件並非都能生成教育敘事,對於事件的反思和解讀能力要求較高,因此幼兒教師要有敏銳的積累和篩選的能力,幼兒教師要對日常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習慣,常常對教育現象進行思考和探索,善於從中發現問題,對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判斷和反省,不斷改進自己的工作並形成理性的認識。

3.寫作能力的提升。敘事無非就是有關過去或現在某一特定事件的故事敘述,這種故事以語言作為外在表達的工具。“語言符號好比是階梯,思維沿著梯子從具體的印象一級級地上升到最抽象的概念。語言符號把我們辛辛苦苦得來的思維內容固定下來,並且為向更高處攀登提供了穩固的立足點。幼兒教師運用語言的方式去詮釋幼兒教育世界的意義,從而建構自身、發展自我。幼兒教師個體語言符號的運用和書面表達的提高都是其用好教育敘事研究開始教研和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第2篇:幼兒教育生命敘事的途徑探索

生命教育是以尊重幼兒生命發展為前提的,那麼生命教育的重要目標就是注重幼兒的德性成長,幼兒作為人生德性成長的重要階段,如何運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探索幼兒生命教育的途徑,那就是使幼兒德性成長與生命教育相輔相成。德性使人成其為人。

德性是一個人的真正的徵標,也是人最真實的價值。人的德性需要在在教育的環境下成長的,教育與被教育從一定意義上說更是一種對話,一種敘事方式,敘事更重要的是立足和尊重人的生命存在,無論是對幼兒還是成年人,基於生命的敘事方式一定是平等、和諧、理解與寬容的。

一、幼兒生命敘事的特點

(一)生命敘事源於生活。幼兒對於故事的喜愛程度超乎一切,所以源於生活的案例及敘事更能夠激起幼兒的共鳴,教師在敘事的過程中,可以對於生活現實中的事情進行故事化修改,可以能夠讓幼兒更好的理解生命道德的根本意義。對於幼兒來說,印象也更為深刻。

(二)生命敘事還原道德。所敘述的故事一定是親身經歷或者激起教師本身生命感悟的故事,教師平時需要善於收集這樣一些能夠引起幼兒道德感悟的事情。這樣更能夠實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三)生命敘事實現對話。生命敘事本身就需要一種迴應,教師的說能夠與幼兒的講相互融合,敘事者能夠很好的講授,傾聽者才能夠有相對應的迴應,整個過程就能夠實現對話,而不是單純的道德講授,而是建立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充滿愛心的交流,只有幼兒參與進來的道德教育,才能夠使得個體的道德得以激發,不斷實現幼兒的德性成長。

生命敘事注重交往。幼兒生命教育更應該是雙方行的教育,只有幼兒親身體驗,親身感悟才能,更好的實現。敘事對話的過程中必定教師關注幼兒的生命感受與生命意識,使得生命教育的實效性增加,幼兒感受到道德成長的愉悅。

二、幼兒生命教育的途徑探索

德育是培養人的德性的教育。德性是人的一種品行,幼兒德育無論從途徑還是內容上都需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適合幼兒德性成長,在途徑探索上更是要探索適合幼兒發展並且能夠由淺入深,便於幼兒接受的教育方式。

(一)幼兒的德性形成所表現的特點主要有:

1.主動意識:幼兒作為道德教育的主體,更應該能夠在道德事件面前能夠有相應的道德行為。對於幼兒來說他也具備了獨自掌握道德尺度問題。並且對於道德能夠有正確的判斷。

2.自由成長:幼兒在德性成長中是需要自由的,這種自由是基於對他人或社會利益的某種自覺認識、判斷後做出的行為。而不是隨心所欲,自由同時也是具備道德豐富內容,生動的教育形式的成長過程。

3.身心愉悅:兒童的道德生命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是幼兒樂於接受的,並且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能夠身心愉悅,這樣的道德教育是本真的教育,是使得幼兒能夠成為一個道德上自由的人,在精神上又是有目標有思想,勇敢獨立的人。

(二)在敘事中促進德性成長。生命敘事使德育走向幼兒,走近幼兒,把握現實生活與可能生活的關係,從幼兒的道德發展需要和生活問題出發,基於他們的心智特點和道德發展水平,幼兒生命教育中途徑有很多種,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一種平等的敘事關係,教師的敘事不僅能夠讓幼兒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更能夠讓幼兒走進教師的心靈,使得幼兒教育與幼兒的道德體驗同時昇華。在生命敘事的幼兒課堂中,教師會真正走進幼兒,關注幼兒的豐富生活經驗,同時能夠傾聽幼兒的內心深處的真實聲音,從而產生生命共鳴,主體雙方的生命感受的交流能夠讓幼兒更好的實現道德的能動性與實效性。人的德性成長正好需要觸及心靈的教育。

三、生命敘事促進幼兒德性成長的因素

在幼兒德育中,有效的德育,成功的德育活動,都不同程度的注入教師的生命敘事及情感。教師需要經常喚醒幼兒的道德生命,並且能夠激發幼兒的生命能量,從而使得幼兒在道德教育中能夠更好的促進德性成長,在幼兒德性成長中有幾個重要的因素:

1.對話。我們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平等的教育,快樂的教育,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我敢拿腦袋擔保:如果學生不願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老師,不願意與教師開誠相見,那麼,談論任何教育都總歸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所以我們的教育就需要在平的基礎上雙方能夠和諧對話。

2.情感。情感對於幼兒道德生命的成長直觀重要。缺乏情感的教育是缺失的教育,道德教育中因為有了情感的融合更加能夠了解兒童的內在需要,道德情感是建立在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有效紐帶,可以帶領教師和幼兒產生更大的德育力量。

3.活動。在幼兒道德教育中,需要尋找適合幼兒的生命活動,只有在活動中才能讓學生體驗生活,體驗道德教育的內涵,並且活動是生動的,行動的,通過活動能夠讓幼兒更樂於參與在道德教育中,道德教育的效果也會因此而大大改善。